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战神白起:屠戮敌军160万 究竟是嗜杀还是无奈

战神白起:屠戮敌军160万 究竟是嗜杀还是无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709 更新时间:2024/2/15 2:01:17

战国时期,秦风尚武,名将辈出,白起的战功堪称秦国历代将军之冠。白起在军事上的成就,让他赢得了“战神”的美称,成为了后人景仰的对象。

网络配图

翻开《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便有对白起战功的一连串记录:“某年某月,白起攻某地,拔城多少,斩首多少。”太史公以简练而铿锵的笔调,概述了白起南征北战的一生。其中,最精彩的战役要属三场:第一场为伊阙之战,大破韩魏联军,斩首24万人,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第二场为进攻楚国,攻破楚国首都郢都,焚烧其历代王陵所在地夷陵,逼楚迁都;第三场是赫赫有名的长平之战,彻底摧垮了赵国的军队主力,从此,山东六国再无力抗秦,纵使“合纵”成功也只变成了苟延残喘。此外,还有诸多夺城杀敌的记载,但没有任何一场败绩。粗略统计,白起纵横沙场30余载,共歼灭六国军队160多万,攻城大小70余座。

白起的人生无疑是辉煌的。他指挥了秦昭王发动的所有大战,严重削弱了楚、赵、韩、魏四个强国。在白起的统率下,秦军所向披靡,各国诸侯听说白起为将多是望风而逃,这种盛况在古今中外军事史上并不多见。当长平之战后,白起兵分三路直指赵国都城时,连孔夫子的六世孙子顺都哀叹:“不出二十年,天下其尽为秦乎!”

白起是一个被誉为神的虎将,但却因为杀戮太多,所以常被人称作“杀神”,甚至被称为“人屠”。

是百战百胜的“战神”,还是杀戮无度的“杀神”,抑或是被人斥之的“人屠”?当然会有不同角度的解读,而史实却是唯一的。如果没有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0万降卒,白起不会背负“屠夫”的骂名。可是,这一次残酷的屠杀,真的是源于白起残暴嗜杀的秉性吗?对此,有着自己的个人见解。人们只听得见赵军冤魂千年的怨恨;有没有想到,这里面也会有一代战神无奈的嗟叹呢。杀降当然不具备任何正义性,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白起坑杀赵军降卒也是无奈之举。贬其为“屠夫”,实在太过分。应该说:“杀降亦无奈,谁解将军心?”

网络配图

根据历史资料来看,笔者以为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长平之战是先秦时期罕见的一场大战,秦赵双方都投入了举国之力,赵国遭到惨败,秦国何尝不是“惨胜”?战后,《史记》记载白起自己所说:秦国“死者过半,国内空”。言下之意,军队方面,秦军损失了超过一半的兵力;内政方面,国内已经空虚。后来的事实证明,将近两年后,秦军依然无力进行远征他国攻打其都城的战争。在这种国力疲惫的时候,如果接纳赵军40万降卒这么庞大的队伍,一旦赵军降卒反覆生变,后果不堪设想。

40万身陷绝地必然死战的赵军,必然给秦军带来难以支撑的危局。那么,赵军降卒除了死亡,还能有别的路可走吗?因此,笔者认为,杀降应该是秦国在时势之下的无奈之举;而且,秦王及秦国大臣的意见也会左右其中。可以说,白起杀降是出于对秦国前途的考虑;在崇尚武力的秦国,这是一个将军必然要做出的选择。正如一历史爱好者评价:“有人为了忠诚承担善,有人为了忠诚承担恶,白起属于后者。”

此外,笔者认为白起也并非嗜杀成性。因为依后世儒家对秦的贬低,对他的攻城略地,史书措辞只是“拔城”“取城”,而没有“屠城”的记录,所以,笔者相信白起不是残暴嗜血的“人屠”,长平之战杀降是出于时势所迫,自有无奈之处。

网络配图

笔者无意为白起杀降洗白,可是他承担的恶名实在太多了,其功业鲜有人能够准确历数,杀降之事却被反复渲染,甚至添油加醋地流传出“高平烧豆腐”的可怕传说。传说赵国人把豆腐当作白起的脑浆食用,来发泄怨恨。事实上,出现豆腐这种食物,最早是西汉时期。所谓“高平烧豆腐”,与“孟姜女哭长城”一样,都是后人牵强附会罢了。

是是非非,人们已经争议了千年,也许还要争议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王翦挂帅领兵 为何“贪得无厌”讨要封赏?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翦手下大将,秦始皇请王翦出山,王翦简介

    王翦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战国末期秦国名将。在秦王嬴政打算出兵灭楚时,已是老将的王翦一口咬定非60万大军不可。网络配图这几乎是当时秦国兵力的总和。另一位年轻将军李信则表示,灭楚只需20万兵马。嬴政听后,非常欣赏李信,当即命他率兵攻打楚国。王翦因建议未被采纳而告老还乡。不料,李信被楚军打得落花流水,大败

  • 清末名臣曾国藩一生多病却能高寿 揭其养生治心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英年早逝的养生专家,晚清名臣100人,曾国藩的一生经历

    一生多病的曾国藩,历尽惊涛骇浪,终于在同治十一年(1872)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享年62岁。这个寿数,在今天看来也许并不算高,但在一百多年前,这已经超过了当时国人的平均寿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曾国藩的养生治心之道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在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关注点的今天,他的养生治心之道有哪

  •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秦始皇统一后五次“巡行”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简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五次巡游的目的,秦始皇统一了哪些方面

    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形式,其显著特征是皇帝和中央监察机关定期或临时派遣官员巡视地方,以达到监察百官、察举非法、反腐肃贪和惩奸除恶等作用。巡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萌芽于“三皇五帝”时代,确立于秦汉,完备于隋唐宋,成熟和强化于元明清时期,历代相沿。在形式上,有皇帝亲

  • 康熙厉行节约:毡毯用30年妃嫔不坐轿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本着厉行节约原则,雍正对年妃的感情,康熙的妃子们

    康熙帝的日常生活较为简朴。康熙三十九年(1700),他对大学士们说,“自朕听政(康熙帝14岁亲政)以来,一应服食,俱从节俭”。四十七年秋,他斥责皇太子胤礽时又说:“朕即位以来,诸事节俭,身御敝褥,足用布袜。”此言虽有炫耀之意,但不能否认,他在努力为臣工做出节俭的榜样。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召集

  • 乾隆惊讶:10两银子一枚鸡蛋,我都不敢多吃!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乾隆的银子现在值多少钱,张廷玉和乾隆的矛盾,乾隆时期十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历史和现实反复启示我们,“坏人”是坏的制度惯出来的,“好人”是好的制度制约、引导出来的。与其寄希望于发现“好人”,不如多花功夫在建立健全制度上。从皇帝“伙食费”看古代治理贪腐皇帝这份“工作”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有滋味,风险高、工作量大且不说,光是后勤部门报花账这事,就很难对付。比如,自己的伙食开销到

  • 曾国藩家书背后的委屈:咸丰骂他虚伪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曾国藩家书值得看吗,曾国藩家书内容,看曾国藩家书有什么用

    曾国藩家书到底是写给谁看的?当然是写给家人看的。然而,在风云变幻的晚清时代,作为一代重臣的他,其身负的不只是一个家庭,还有一方军政局面,因此,对老曾家书的解读也会往上延伸,例如有观点认为他的家书是写给咸丰皇帝看的,以表明自己的姿态。然而,笔者认为,老曾的家书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为缓解压力的,正如夜行人

  • 嘉庆生母孝仪纯皇后:有名无权的空架子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金佳氏淑嘉皇贵妃,嘉庆跪拜端慧皇太子,孝仪皇后出土照片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是乾隆的妃嫔,乾隆去世后,她以贵妃的身份随葬,后被追封为皇后。虽然在乾隆心中,她或许不是最受宠最重要的那个女人,但毋庸置疑的是,作为嘉庆的母亲,在当时的后宫中,魏佳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孝仪纯皇后魏佳氏画像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本是汉族人,以宫女的身份进入皇宫,凭借着秀美的容貌和善良的品

  • 乾隆皇帝为何如此宠信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提起和珅,大家都知道他是清朝第一大贪官。但是又有谁知道,和珅并非一当官就贪,他也曾有过“辉煌”的反腐经历。他是满洲正红旗人,生员出身。19岁时,他袭世职,成为皇宫侍卫,并且只用了7年时间,他就登上了军机大臣兼内务府大臣的高位。图片来源于网络和珅为人机敏,善于言辞,“遇事机牙肆应,尤善揣人主喜怒”,巧

  • 揭秘乾隆立储之谜:为何选才具平庸的嘉庆接班?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乾隆的身世到底是怎么样的,乾隆陪葬品有哪些,为什么嘉庆毫无作为

    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五代君主,1796~1820年间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此前,清朝经过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皇帝。颙琰本名永琰,是乾隆皇帝第十五子。永琰母亲魏佳氏的地位不高,自己的排行又很靠后,因此,永琰继承皇位的优势本来并不突出。而且,在永琰出生的时候,父亲乾隆皇帝已

  • 乾隆皇帝南巡趣事:乾隆发动群众智斗贪官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并没有搞好舆论宣传,天真地与民间学着抬杠,愣是把自己闹成了夹心饼干。还被百姓们要求做亲子鉴定,真是咎由自取啊!但是到了他儿子乾隆,就深刻吸取了教训,乾隆猛抓思想建设,成就斐然。乾隆这一生热爱文学古诗,他写诗无数,总计41800首!啥概念,按照乾隆活到64岁的话,差不多一天要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