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棣亲征漠北,最后结果怎么样?

朱棣亲征漠北,最后结果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123 更新时间:2024/1/18 21:19:27

明成祖朱棣在举兵“靖难之役”后,攻进南京击败建文帝,自己当上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当朱棣即位时,漠北草原的蒙古已经分裂为鞑靼[dá dá]和瓦剌[wǎ là]两大势力,并且彼此水火不容,互相斗的厉害。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朱棣称帝后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国内的建设上,因此,他最初也是企图和蒙古势力言和。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给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写信,里面说:“相与和好,朕主中国,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安无事。”

不料,朱棣派出的使节竟然被杀,朱棣大怒,当年七月,朱棣派靖难有功的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十万北征鞑靼。

但由于明军对鞑靼的力量估计不足,再加上丘福轻敌,十万大军竟在胪朐河(今蒙古境克鲁伦河)全军覆没,丘福等将领也都战死。

朱棣更加怒不可遏,他准备亲自动手收拾鞑靼所部。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朱棣组织了号称“五十万”大军,从北平程出塞,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向蒙古腹地挺进,并于五月一日顺利到达了胪朐河。

明军的前锋探知鞑靼内部发生分裂,大汗本雅失里不愿跟随太师阿鲁台向东逃窜,而是独自率领一部分亲信向西,现已奔逃兀古儿扎河(克鲁伦河北)一带。

朱棣果断分兵,自己带领精兵携带二十日的粮草,向西追击,在五月十三日这一天,赶到斡难河畔,追上并重创了这一部的鞑靼军,本雅失里汗只与七名亲信乘乱渡过斡难河逃脱了。

接下来,明军主要的目标便是向东逃窜的阿鲁台所部,一场龙虎斗又即将展开。但是,由于漠北草原的无限宽广,明军一时寻找不到鞑靼的主力部队。

六月初九,明军来到兴安岭静虏镇(兀儿古纳河一带),仍迟迟找不到敌军的主力。是继续前进,还是班师回朝?举棋不定的朱棣只好求助于随军的术士。

当时,那些随朱棣“靖难”起事的诸如姚广孝、金忠、袁珙等奇人异士均不在军中,姚广孝、金忠留京辅助太子监国,而袁珙因为年事已高,在朱棣首次北征的这一年已死亡。

据《明史》记载,当时军中只有两名年轻的随军术士:袁忠彻(袁珙之子)、皇甫仲和。

袁忠彻曾经参与过靖难举事,现在是朱棣的随军扈从。皇甫仲和是睢州(今河南商丘睢县)人氏,史称其精通“天文推步学” ,能够利用天文来预知世事,如今的他还是一介布衣,正想利用自身的本领为帝王效劳,以作为进身之阶。

朱棣即命皇甫仲和与袁忠彻占卜,以定进退。很快,两人便得出了答案。皇甫仲和的回复是:“今日未申间,寇当从东南来。王师始却,终必胜”(《明史·方技》),袁忠彻的应答与皇甫仲和相同。

朱棣得知敌军有可能出现的消息后,便打消了撤军的念头,决定继续等候。

然而,一直等到日上中天仍然没有敌人的踪影。朱棣等得有点不耐烦,便叫来皇甫仲和与袁忠彻,质问两人是否计算有误?两人回答仍和原来的一样。

急性子的朱棣发火了,他命左右给这两名年轻的术士戴上刑具,并说如果到时没有应验,即将两人处死。

正在朱棣暴跳如雷的时候,哨兵从外奔跑进来报告: “敌军已经来到! ”

朱棣转怒为喜,连忙下令将皇甫仲和与袁忠彻释放。

正如皇甫仲和与袁忠彻所预言的那样,鞑靼军从东南方向发起攻势,而明军也在接战时稍为退却了一下,然后,依靠着新式部队神机营的火器轮番射击,打得鞑靼军队人仰马翻。

在山冈上指挥的朱棣知道反击的时机已经来到,当机立断指挥明军向鞑靼军杀去。鞑靼军队全线溃退,阿鲁台在逃跑时竟然坠于马下,不过没有摔死,又攀上战马狂奔。

双方正在你追我赶之时,变幻莫测的草原上突然刮起大风,尘土飞扬,能见度随之降低,鞑靼人乘机溜走。

深入敌人腹地的朱棣想乘夜班师。而袁忠彻与皇甫仲和再次提出反对意见,声称: "明天会有敌人来降,请姑且等待一下。”

朱棣已经对这两名术士的话是言听计从。不出所料,第二天,果然有部分鞑靼军队来降。至此,这两位年轻的术土被军中将士奉若神明。

等朱棣大获全胜回朝后,将袁忠彻升为中书舍人,而皇甫仲和则由白身晋升为钦天监正,如愿以偿地成为明朝掌管天文历法的长官。

这位皇甫仲和也是明朝著名的科学家,今北京市的古观象台,其建设过程中就有皇甫仲和的功劳。明正统二至七年(1437年-1443年),当时的钦天监正皇甫仲和还按照南京鸡鸣山观星台的元朝时期仪器复制了浑仪、简仪、圭表、浑象等铸铜仪器。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皇甫仲和已老,明英宗受宦官王振的欺骗,要效仿明成祖亲征瓦剌。百官谏阻不听。皇甫仲和审时度势,建议先立储君,以防敌人劫持皇上以要挟,后来果然有“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领袖也先所俘。

也先挟持明英宗率瓦剌大军兵临城下,京城内人心震动时,皇甫仲和仰观天象,预言敌兵必退。第二天,总兵杨洪自宣府、石亨自大同带兵驰援北京,不数日,敌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平原君赵胜,真的是徒有战国四公子名号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平原君赵胜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西汉初年,书生贾谊在总结秦朝历史教训时写道:“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出自《过秦论》)上述“战国四公子”,都是各国的肱股,他们喜豢养门客,为母国效力,成为战国

  • 陈平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跟随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陈平的故事,欢迎关注哦。陈平,西汉时期的丞相,更是刘邦开创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虽然陈平是刘邦非常重要的谋士,为刘邦成功夺取天下出过不少力,但是陈平这个人在历史上的人品评价却不是很好,有一些有关陈平的事情,都在告诉人们,他尽管能力非凡,却不是什么好人。那么

  • 作为一国弃子的朱祁镇,是如何实现复辟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知道朱祁镇是如何复辟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土木堡倾国之战中打败明军的也先,为何没有杀掉朱祁镇呢1449年,明英宗听信大太监王振之议,集二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北元,被因粮草不济被也先于怀来城外的土木堡围杀,王振身死,而大军精锐尽丧、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在内66

  • 三国有很多老将,除了黄忠你还知道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众所周知,三国时代,本是荆州牧刘表部下的中郎将黄忠,后来在归降于刘备后,焕发出第二春,黄忠在后世多以勇猛的老将形象出现于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在小说《三国演义》里,经过罗贯中先生的极力渲染,尤其是在刘备攻下汉中称“汉中王”后,将黄忠封为“五虎上将”之一,黄忠的名字更是逐渐成为了老当益壮的代名词。实际上

  • 李白最长的一首诗,其中有两句非常出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在青少年时代就“通诗书,观百家”,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早期抱有雄心大志的他想建功立业,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贯穿着他的行动;当后来在政治上遭到打

  • 洪秀全临死前有多疯狂 可以说完全魔怔了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洪秀全疯狂,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洪秀全临死前有多疯狂其实吧,洪秀全这个人一直就很疯狂,只不过临死之前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我们来看一下洪秀全的个人经历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1814年洪秀全出生于广东花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学习四书五经及其它一些古书,乡村父老都看好洪秀全参加科

  • 被扣押16年的议和信使:郝经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郝经(1223年—1275年),字伯常,泽州陵川(今山西陵川县)人,宋末元初著名大儒。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作为政治家,郝经反对“华夷之辨”,推崇四海一家,主张天下一统;作为思想家,郝经推崇理学,希望在蒙古人汉化过程中,以儒家思想来影响他们,使国家逐步走向大治;作为学者文人,郝经精

  • 被称为“千里驹”的曹休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曹休(?-228年),字文烈,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曹魏将领,曹操的族子、曹洪的亲侄。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曹休于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前往投奔,被称为“千里驹”。曹操对其如同亲子,对其极为宠信,让他率领曹军的精锐部队——虎豹骑。汉中之战时,曹休识破张飞计谋,大败吴兰。曹魏建

  • 宋朝最短命的爱国词人:陈人杰一生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宋代词坛上有一位最短命的爱国词人,在短暂的一生中屡试不第,后来漫游各地,卒时年仅二十六岁,他就是——陈人杰。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陈人杰(1218年—1243年),一名经国,字刚甫,号龟峰,福建长乐人,南宋末爱国词人。陈人杰现存《龟峰词》一卷,共31首词,全部为《沁园春》调,这也是

  • 慈禧身为晚清时期的掌权者 慈禧太后是如何走向权力巅峰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慈禧怎样掌握大权,慈禧太后是怎么掌握权力的

    对慈禧太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对于年方二八,初入宫闱的慈禧来说,后宫弥漫着的血雨腥风,她不可能毫无察觉。慈禧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了,自踏入紫禁城开始,摆在她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使出浑身解数获得皇帝的宠幸,在夹缝中苟活;二是任凭他人蹂躏倾轧,重围高墙内幽幽冤魂中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