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禅投降之后为什么还被封为安乐公 司马昭为何不杀他

刘禅投降之后为什么还被封为安乐公 司马昭为何不杀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999 更新时间:2024/1/4 20:20:21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后主刘禅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提起安乐公国,许多人或许有些陌生,内心会生出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国家?怎么没有印象,其实安乐公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它只是一个国中之国,一个蜀汉皇帝投降被曹魏优待的封国,首任国君相信大家也不陌生,他就是刘备的儿子、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刘禅。

公元263年,随着曹魏大军压境,刘禅不顾群臣之意,听从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向曹魏投降。曹魏兵不血刃的接管蜀汉国都,至此东汉末年分三国的三国时代走向终结,三国魏蜀吴中的蜀汉不在、曹魏也被权臣司马昭彻底架空,离被取代也只是时间问题,吴国虽在但也是江河日下。听闻蜀汉刘禅的投降,司马昭开心至极,立马遣兵将刘禅以及一些蜀汉重要大臣一起送往洛阳。在洛阳城魏元帝曹奂在司马昭的授意下接见了刘禅等人,并对他们进行封赏,其中封刘禅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以及其他封赏等,对于跟随刘禅而来的一些蜀汉大臣,曹奂也进行了封赏,具体史书是这样记载的:皇帝临轩,使太常嘉命刘禅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

对一国降臣,如此封赏,不可谓不说曹魏或者司马昭的大手笔,曹魏(司马昭)如此优待刘禅等人,自然有其目的性,按说蜀汉已经被灭了,已经被曹魏接管了,司马昭完全可以在刘禅来洛阳之后一杀了之,可现实情况却是刘禅被善待了,没有被赐予毒酒或者其他意想不到的去世之法,这是为何呢?

其实对于刘禅的投降,刚开始司马昭还是带着防备之心的,他深怕刘禅不是真心投降,曾多次予以试探,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试探就是刘禅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那个经典名言。话说刘禅被送到洛阳之后,有一次司马昭特意设宴款待刘禅,在宴会上,司马昭故意命人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这时蜀汉的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唯独刘禅不为所动,没有半点悲伤之意。司马昭很奇怪,故意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则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之后俩人又闲扯了许多,自此之后司马昭对刘禅不再怀疑,刘禅也安乐的在自己封国度过余生。

当然以上只是权臣司马昭对刘禅的试探,其实更深层次讲司马昭如此优待刘禅其深层含义有以下几点,其一恶心曹魏政权,蜀汉的投降让本就是傀儡的曹奂不免生出兔死狐悲之感,作为东汉末年崛起的三国,蜀汉败在了后人的手里,连皇帝都投降放弃了先祖的基业。自己先祖创建的曹魏何尝不是败在了后人的手里呢?只是此时还没有被取代罢了,曹奂知道自己被迫禅让或者意外身死只是时间问题,可就算知道如此,曹奂还得在司马昭的授意下赏赐阶下囚刘禅,如此情形若是让曹魏创建者知道该做何感想。

其二不杀刘禅,优待刘禅则是为了彰显曹魏(在司马氏的眼中曹魏早已是自己的天下,只是时机不到没有取代罢了)的仁义和气度,顺便笼络人心;同时也是做给外面的人看的,那主要是给谁看呢?一个是给蜀汉百姓看的,当时蜀汉虽然在刘禅的带领下投降了,但还有一些残部在顽强抵抗,另外曹魏接手了蜀汉,自然要派官员、将领前去治理,若此时蜀国的百姓知道自己的君王在洛阳被优待,那他们的抵抗行为会减少许多,叛变反抗的事情也会大大减少。另外一个是做给东吴看的,当时曹魏实力虽然远胜于东吴,但想要不费吹灰之力的占领东吴还是有困难的,此时刘禅的投降可以给东吴做一个表率,潜台词就是你看刘禅投降后,被我们如此优待,你也不要做无所谓的抵抗,赶紧投降吧!至少在心理层面上,东吴那种拼死反抗的心理被干扰,就算不能真的让东吴直接投降,至少在以后想要讨伐东吴时,减少了他们宁死不降、拼死抵抗的决心。

其三不杀亡国之君刘禅,主要是当时的人在意名声,还有着先秦时期的遗风,讲究所谓的灭国不绝祀传统,即国家可以灭,但该保留的祭祀还是会给你保留,比如曹魏取代东汉时,也是将汉献帝优待起来,允许汉献帝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刘禅是投降过来的,礼仪稍微是要降低的,但在封国内祭祀先祖还是可以的。后来曹奂禅让天下给司马炎后,司马炎也是允许曹奂在封国内祭祀先祖同样是这个道理,只是后来的宋武帝刘裕不讲武德在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后残忍地将其杀害,首开恶例,自此之后禅让的君主很难有善终的了,当然这是后话。

总的来说刘禅投降后被优待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他的必然性在于自从蜀汉的肱骨定军之神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军心不再,刘禅又志不在收复河山,朝堂又被奸佞之臣干扰,蜀汉国力每况愈下,在此情况下蜀汉面对国力强盛的曹魏岂有不被吞并之理;他的偶然性在于刘禅投降的时机和时代,他投降曹魏之时,曹魏外有东吴的掣肘,内有司马氏的篡权,如此刘禅被树立为典型也在情理之中,再加上当时的时代对亡国之君还比较友好,刘禅就是在这样的复杂时局中为自己争取了一个相对完美的结局。

参考资料:《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第三》

《晋书·卷一百一·载记第一》

《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刘禅投降后蜀汉就灭亡了 刘禅的子女下场又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刘禅投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公园263年,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以及诸葛绪等三路大军伐蜀,趁着钟会和姜维对峙于剑阁之时,邓艾率军偷渡阴平小道,并于绵竹之战中击败诸葛瞻父子,威逼成都。在光禄大夫谯周的劝谏下,刘禅决定开城投降。由此,蜀汉灭亡。那么,蜀汉灭亡之后,刘禅的子

  • 魏蜀吴三国之中 宦官专权为什么只出现在蜀汉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对三国蜀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蜀汉在诸葛亮逝世,魏延和马岱火并,让刘备带来的外来派在政治上彻底边缘化。军事只能靠姜维以诸葛亮指定继承人的名义,以继续北伐的方式稳固军权。但是朝政上外来派已经算是全军覆没,身居高位的几个都是本土派,蒋琬苦苦支撑,但是最后还是没有诸

  • 刘备死后蜀汉发生叛乱 诸葛亮为什么两年后才开始平乱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对诸葛亮平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演义》中写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三国动荡,群雄割据,各路英雄层出不穷,不论是哪位君主,身边都有能言善辩的谋士,曹操就是如此,曹操为人爽直,待下宽和,身边的谋士忠心耿耿,程昱,此人有勇有谋,

  • 诸葛亮死后如果是魏延接管大权 魏延会不会北伐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魏延和诸葛亮,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其实在三国的历史中,战争就好比家常便饭一般,战争所发生的频率,从东汉末年开始,一直到三国鼎立之时。虽然相较于官渡、赤壁、夷陵三个较为大型的战役之后,大型的战争几乎没有,只不过小规模的军事冲突还是时有发生的。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我们所了解到

  • 刘备三顾茅庐如果换成曹操的话 诸葛亮会不会跟着曹操走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对曹操和诸葛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总是相似的,因果自然,都有规律可循,诸葛亮没出山就知道曹操势力大,却选择了刘备。难道是因为刘备的三顾茅庐吗,其实即便曹操三顾茅庐,诸葛亮也不会选择跟随曹操。第一:二人的政治理念不同。诸葛亮属于儒学思想的坚定者,虽与司马懿同

  • 据历代记载可考,历史上有哪些较为著名的豫章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豫章王,为中国历史上在豫章所分封的国王或者王爵,多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历朝可考者21人,历史上较著名的豫章王有晋豫章王司马炽(晋孝怀帝)、南朝宋豫章王刘子尚、南朝齐豫章王萧嶷、南朝梁豫章王萧欢、萧栋等。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东吴孙(雨单),字(艹冏)东吴景帝孙休长子

  • 雍正在位时间只有十几年时间 雍正都有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雍正政绩,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康熙帝即位以后,不仅完成了顺治帝的一致统一了全国,而且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政治清明。在思想文化上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康熙帝虽然政绩显赫,但不骄不躁可以称得上一位历史上少有的明主。在康熙帝病逝以后。接而代之的就是。

  • 孙权长子孙登:20岁被封太子,却在33岁时英年早逝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他是孙权长子,20岁被封太子,33岁英年早逝,此人就是孙登,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孙登是孙权的长子,他生母地位卑贱,所以是正室徐夫人将他抚养长大的。孙权封吴王时就对孙登就极为重视,不仅选取优秀的士人作为他的宾友,还召集大将军的儿子们进宫为孙登讲读诗书,还一起练习骑马射猎。曹丕还曾

  • 揭秘顺治下落之谜 顺治究竟是驾崩了还是出家当和尚了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对顺治下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清朝入关以后,清朝的第1个皇帝就是顺治,顺治在登基时年仅6岁,但是他非常聪明并且胸怀大志,皇后又不断的教导他,她小小的年纪就能懂得治国方略,当时清军入关时,多尔衮和顺治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缓和民族之间的矛盾,又是朝暮旧关帝又是

  • 让皇帝李宪,两度辞让,唐朝最聪明的王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装傻的明君,唐朝最窝囊的皇帝,李隆基

    据史书记载,唐睿宗李旦共有六子,分别是长子李成器;次子李成义;三子李隆基;四子李隆范;五子李隆业和刘子李隆悌。而在古代封建制度当中,皇帝的位置都是嫡长子继承的,论才华和身份,李隆基可以说,这辈子基本都和皇位无缘。那么李旦死后为什么会传位给老三李隆基,而不是他的长子李成器呢?李成器本名李成器,因避唐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