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耶律宗真做了什么让辽国实力衰弱了?

耶律宗真做了什么让辽国实力衰弱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858 更新时间:2024/1/22 23:03:34

辽兴宗耶律宗真是辽朝第七位皇帝,耶律宗真的父亲让辽国走上极盛时期,然而耶律宗真却让辽国由盛转衰,那么耶律宗真做了什么让辽国实力衰弱了呢?下面一起来看看耶律宗真的为政举措。

一、政治方面

辽兴宗在位时,辽国国势已日益衰落。而有辽兴宗一朝,奸佞当权,政治腐败,百姓困苦,军队衰弱。面对日益衰落的国势,辽兴宗连年征战,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纳岁币,反而使辽国内部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辽兴宗在位期间的前两年,由于法天太后专权,辽圣宗以来的法制典章被严重破坏,而兴宗继位后,好大喜功两次对夏战争更加剧了社会矛盾。

在法制上,辽兴宗开始以个人意志来决断,如某人告其兄谋反,但后来发现这是故意陷害,应当正法。但由于其兄主动求情,兴宗因此就赦免了那个诬告的人。辽兴宗还信奉佛教,穷途奢极。辽兴宗曾与其弟耶律重元赌博,一连输了几个城池。他对自己的弟弟耶律重元非常感激,一次酒醉时答应百年之后传位给耶律重元,其子耶律洪基(后来的辽道宗)也未曾封为皇太子,只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而已。种下了辽道宗继位后,耶律重元父子企图谋夺帝位的恶果。

辽兴宗在1044年第一次贺兰山之战时,意识到了党项部族的崛起对辽国西部边界的威胁,因此升云州为西京大同府,作为陪都,加强其对西部地区的军事指挥和政治经济文化影响。至此,辽五京形成,但西京大同府无宫城。辽兴宗曾经写信给宋政府,提议自称北朝,仿南北朝的先例。宋臣梁适认为“夷狄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宋朝政府拒绝了辽朝政府的提法。

辽兴宗在位期间,大量更谥了前代皇帝、皇后的谥号。如辽世宗皇后“孝烈皇后”更为“怀节皇后”,辽太祖长子,辽太宗之兄的耶律倍被追赠庙号“义宗”。

二、军事方面

1、辽夏第一次贺兰山之战

重熙十三年(1044年),西夏军在贺兰山北地区击破辽军进攻的反击战。西夏自李元昊称帝后,日益强盛,由附辽(时复称契丹)抗宋发展至与辽、宋抗衡,招纳辽西南境内的党项、呆儿诸族部落,并出兵支援他们抗拒辽军。辽兴宗遂决意进击西夏。

同年九月十四日,辽军在九十九泉(今内蒙古卓资北)会集,辽兴宗命皇太弟耶律重元、南院枢密使萧惠率领先锋部队西征西夏。

十月初,辽兴宗亲领骑兵10万渡黄河至金肃城(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分兵三路向西夏进攻:南院枢密使萧惠率主力6万出北路,进兵贺兰山北;皇太弟耶律重元率兵七千出南路策应;中路由东京留守萧孝友统领,随护宗真行营。面对辽军大举进攻,李元昊将主力左厢军秘密部署在贺兰山北,以逸待劳,伺机破敌;另以部分兵力在河套地区钳制疲敝辽军,创造战机。辽军西入夏境四百里未遇抵抗,遂在得胜寺附近设营待机,其北路军的前锋兵力在贺兰山北与夏左厢军接战。李元昊见辽国后续兵力不断增多,一面据险抵抗,一面伪装求和,示弱以骄纵辽军。为了拖延时间,消耗辽军粮秣,夏军先后三次撤退,共约百里,每次撤退尽烧战地牧草。

十月二十四,辽军跟踪夏军进至河曲,粮草已消耗殆尽。萧惠为求速胜,连夜发起进攻。李元昊却已在河西设置拒马,部署兵力,做好了准备。次日晨两军接战,夏军稍退。萧惠以先锋及右翼军包围夏军,被李元昊所率的千余骑兵击破。适风沙迷目,辽军阵乱,李元昊乘势挥军大举反击。辽军大溃,人马践踏,死伤惨重。夏军乘胜又攻破得胜寺附近辽营,擒驸马都尉萧胡覩等近臣数十人。辽兴宗仓皇逃遁,收集余部撤回云州(今山西大同)。

2、辽夏第二次贺兰山之战

重熙十八年(1049年),辽兴宗乘西夏景宗李元昊新丧之机,发兵三路攻夏。北枢密院使萧惠率南路军渡黄河,向河套地区推进,攻西夏东境;耶律敌鲁古率北路军攻西夏右厢地区,南下攻凉州(今甘肃武威);辽兴宗率中军攻西夏中部。辽南路军沿黄河而进,战舰粮船浩荡,进入夏境。夏军乘辽南路军轻敌冒进,突然发动攻击,辽军猝不及防,死伤惨重,萧惠领残部败走。辽中路军闻萧惠败讯,不敢继续深入,撤兵而回。北路军进至贺兰山,击败没藏讹庞率领的三千骑兵,追至凉州,俘李元昊遗孀没移皇后及官僚家属多人,获大量牲畜而还。

三、文化方面

辽兴宗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工诗词,善丹青,尝以所画鹅、鹰送于宋朝,点缀精妙,宛乎逼真,宋仁宗作飞白书以答之,是辽国享有名望的山水、花鸟画家,常与宋朝皇帝以书、画相赠,俨然有中原帝王之风,与宋仁宗互赠书画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他统治时期,继辽圣宗之后,进一步完善了法律制度,在文治方面有所发展。但辽兴宗热衷于佛、道,满足于表面上的繁荣昌盛,缺乏孜孜求治之心,又受制于太后萧耨斤,没有大的建树,却逐渐滋长了奢靡逸乐的习气。这一时期,辽朝君臣陶醉于表面上的富强、繁荣、和平景象,以强国自居,对潜在的社会危机缺乏必要的警觉,没有采取防范和缓和矛盾的措施。辽朝的统治已开始了由盛转衰的过程,统治集团内部争权斗争再起,社会矛盾也逐渐尖锐。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在政治上元稹有哪些成就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元稹是唐朝大臣、文学家、诗人。元稹少有才名。贞元九年(793年)明经及第,授左拾遗,进入河中幕府,擢校书郎,迁监察御史。长庆二年(822),由工部侍郎拜相,后出任同州刺史,入为尚书右丞。太和四年(830年),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大和五年(831年)去世,时年五十三,追赠尚书右仆射。那么在政治上元稹有哪

  • 唐代诗人元稹与白居易的关系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同倡新乐府运动,共创“元和体”,世称“元白”。下面一起来看看元稹与白居易的关系怎么样。白居易与元稹是唐代齐名的大诗人,他们的诗歌理论观点相近,共同提倡

  • 宋朝名妓李师师最后去了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李师师(生卒年不详),北宋末年歌妓,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人,在野史中与宋徽宗关系密切。1125年,宋徽宗禅位给太子赵桓,太子尊徽宗为道君太上皇帝,住在太乙宫内,专奉道教。不久,金兵大举入侵,宋军节节败退,宋徽宗与宋钦宗在靖康之难成了金人的俘虏。金军本想连李师师一起俘虏,但没有成功。宋朝南渡后,

  • 寇准为什么被称为无楼台相公?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寇准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但是他却被称为“无楼台相公”,这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有个

  • 寇准被贬官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澶渊之盟固然值得称道,在这次战争中,宋军也给辽军以有力的反击,使辽朝统治者认识到宋军和中原地区的人民是不可轻侮的。从此以后,契丹就不敢发动大规模的入侵。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干戈宁息,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从积极抗敌到澶渊之盟,寇凖功冠朝臣,朝野上下有目共睹。但是有功之臣却由此招来不测之祸。寇凖对北

  • 什么原因导致丁谓和寇准的关系突然破裂?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丁谓是宋真宗时期的权臣,在北宋的历史上名声并不好,被人称为奸臣,但是他才高八斗,与寇准成为了朋友。宋真宗执政晚期时丁谓却与寇准反目成仇了,什么原因导致两人关系突然破裂?两人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后来,人们把“拂须”这一动作认为是拍马屁,而这个典故就与丁谓和寇准有关。宋朝读书

  • 北宋蔡襄的书法成就和书法特点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蔡襄,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依仁(安)里赤湖蕉溪(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同时他的书法造诣也是非常深厚,就连“四大家”的苏东坡也甘拜下风,那么蔡襄的书法成就有哪些,他的书法特点又有哪些呢?蔡襄的书法成就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

  • 宋真宗封禅泰山的过程和后果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同时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澶渊之盟签订后,宋真宗赵恒原以为这是一桩值得自豪的功业,很得意了一阵子后来还为此封禅泰山。王钦若善于察言观色、逢迎邀宠,他看出赵恒既好大喜功,又害怕战争,于是建议赵恒举行封禅大礼。赵恒同意,但又担心宰相王旦将会反对。

  • 北宋五鬼之一王钦若是忠臣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宋朝,包括北宋和南宋,历经300多年的历史,诞生了许多令后人敬佩的名臣,但让人憎恨的奸臣却也不少,最著名的奸臣就属北宋五鬼,王钦若就是五鬼之一,此人亦正亦邪,有让人称赞之处,也有让人诟病之处。王钦若(962年~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县(今江西省新余市)人。北宋大臣,宋真宗、宋仁宗时期两度担

  • 丁谓挖渠修皇宫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丁谓是北宋时期的宰相,可是一个天才型的官员,书上记载的他长得干瘦而精干,一双眼睛有点斜视,可目光炯炯。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首先不可否认他的思维深邃,文采超然,做过许多有益的事情,但也善于弄权,谋取私利,排挤同僚,所以落得“亦忠亦奸”“的名声。他的办事能力深得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