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真的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吗?

曹操真的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500 更新时间:2024/1/19 13:13:32

很多人都认为,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自负狂妄,而能够说明这一点的,莫过于他曾经在杀了一家人之后说出的一句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只不过,我们也知道,同样一句话,如果含着不同的感情,说出来的感觉就会完全不一样,更何况这句话还未必就是曹操说过的。那么,不看《三国演义》,曹操是不是真的说过这句话呢?他当时又是怎样的心情?

曹操虽然在汉灵帝任用的西园八校尉里和袁绍同列,但汉灵帝之后搞的大阅兵,以及紧接着在汉灵帝死后的政变中,曹操都没有突出的表现。不像袁绍,一直站在何进的身后,攒托何进,最终让东汉朝廷落入了董卓之手。

只有在袁绍劝何进召董卓带兵进京时,在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引用王沈的《魏书》中说了曹操的一句对这件事的点评。显然在何进准备召董卓进京时,曹操是知道的。但也很明显,曹操并不是直接对何进,或袁绍说的。通过曹操说的这句:“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我们大致可以推测,曹操围绕在何进周边的大圈子周围,但没有进到何进、袁绍这个拿主意的核心小圈子中。

曹操的这句话我们在何进准备调董卓进京时详细引述过,这里就不详细展开。曹操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就是,杀鸡焉用牛刀,对付宦官几个狱吏就够了,何必大老远把你控制不了的董卓找来呢。你们这样舍近求远,注定是要失败的。果不其然发生了之后一系列的惨剧,何进被杀,袁绍弃官跑冀州而去,东汉的朝局被一个武夫董卓完全掌控了起来。曹操不看好何进他们,一样不会看好鲁莽残暴的董卓。曹操不看好何进,但还是坚持站在何进阵线里的,毕竟何进这个外戚有最名正言顺辅政的理由。可董卓最缺的就是一个服人的理由,让天下人共同承认他是合格辅政大臣的理由。

董卓找不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只能依靠武力。而董卓手上掌控的武力,是一个吃人的怪兽,必须一天天的拿财富,拿高位来刺激、来喂饱它。如果一天喂不饱它,反过来它就要吃掉你。更关键的是,董卓掌控的这个怪兽,是没有理性的,是时不时就要病态发作的。而且一旦发作起来,所有的规则、制度,都拿它没办法。董卓名义上是这个怪兽的主人,但其实他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负责人罢了。这个没理性的怪兽才是这时候真正控制东汉朝局的主人。

曹操不认为董卓所代表的这种模式,在士族林立的东汉能行得通。所以在董卓向曹操示好,拜他为骁骑校尉的时候,曹操没有应征。从这一点上看,曹操比那些迫于董卓威胁,屈服下来的东汉的名士们要有气节的多。不过曹操不虚伪,不认为自己不应征是为了所谓的东汉,而是已经算定了董卓他们“终必覆败”。

不应征的曹操,既然决定了不接受董卓的好意,坐到董卓这条船上。这时候,就只有一条路可走——逃,赶快逃离京城。董卓这人也正是看人下菜碟的主。袁家兄弟逃跑的时候,都没有发通缉令。可曹操不当自己任命的官职就发了通缉令。从曹操中牟被捕的事情看,董卓不但发了曹操的通缉令,在这个通缉令上还有曹操的画像。

董卓这样通缉曹操,三国演义里给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就是曹操想借献刀的名义杀掉董卓,被董卓识破,然后才遭到通缉的。但显然曹操献刀的事情,在历史没有真实发生过,曹操也不会蠢到那个地步,以为杀掉一个董卓,就万事大吉了。曹操献刀的事情,与曹操跑到大宦官张让屋子里,然后翻墙逃跑的事,有那么一点相似,但性质可完全不同。

那董卓通缉曹操的理由是什么?显然曹操是入了董卓法眼的,董卓也看到如果曹操不为自己所用,必然是个威胁。而且对曹家,董卓心里显然没那么多顾忌。再往深推测,可能和时局有关,这时候,反抗董卓的声音,可能在关东已经开始,董卓显然不想让曹操轻易的跑到敌方阵营中去。

董卓通缉悬赏自己的事,曹操一定也知道。真是因为知道,所有紧张,才发生了之后杀死吕伯奢一家八口的事。更有了因为三国演义加工,为大家熟知的曹操的口头禅“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但三国演义因为曹操奸臣、大白脸这个角色定位,进行了深度的喜剧加工,与真实的历史史实有很大差别,我们回到真实的历史情景里,看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曹操逃出洛阳之后,一路向东而行,计划先回到自己的老家谯(今安徽亳州)再说。在东归的路上,曹操路过成皋(今河南荥阳)。在成皋,有曹家的一个老熟人吕伯奢,于是曹操就带着跟随自己的几个人去了吕伯奢家借宿,不过吕伯奢不在家。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被记录在三个地方,有三个不同的版本,而且同时被裴松之引用。

在王沈的《魏书》里是这样记载的:“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在魏国人做的传记里明显是向着曹操,说是因为吕伯奢的儿子们想劫持曹操,曹操才杀人的,于情于理显然不能让人信服。

我们接着看《世说新语》里关于这段故事的记载:“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比较起魏书来,曹操因为疑心吕伯奢儿子们接到了董卓诏令,所以才杀了吕伯奢家八人。于情于理,算是能说的通。

我们再看《孙盛杂记》中的记载,“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这个版本和《世说新语》里的基本一致,只是添加了一些具体的情景描写——闻其食器声,当然最关键的是加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惊天动地的话。易中天品三国对这事有详细的论述,说明“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与我们所理解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之间意思的不同,特别强调了在说这句话之前曹操的表情——凄怆。曹操显然不是高兴自豪的说,而是悲伤怀疑的说的,在《孙盛杂记》的记载中。

对比分析一下这三个版本,可以看到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事,肯定是发生了,而且大致的情节,和《世说新语》描述的相像。《魏书》的说法太牵强了,而《孙盛杂记》情节和《世说新语》相仿,但明显加了不少演义的成分,特别是曹操说的那句话。可从文学脚本的角度看,《孙盛杂记》明显是一个更好的脚步,也更吸引人,自然也更为大家熟知。

而三国演义的版本,明显是在《孙盛杂记》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而且添加了陈宫、吕伯奢两个人物,还有了曹操在回来的路上碰上吕伯奢,把吕伯奢也杀了的情景。让曹操的残忍无情,更直接更露骨。但真实的历史可不是这样。

这时的曹操,慌忙离开京城,一路被通缉令所困,警觉性高是自然而然的事。吕伯奢家里的几个儿子,是否真的有拿住曹操去交给董卓的举动不可知,但明显让曹操产生了怀疑。在不是你死就是我生的困局中,是个人都会有曹操的一样的举动的。不过无论如何曹操是错杀了吕伯奢一家,接下来曹操还有面临更凶险的事情。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蜀汉五虎将中,为什么赵云的官职最低?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赵云在很多人的心中,一向都是一个重情重义,忠义两全的完美形象,由内而外的对主君的忠心,可以说是很多人都不能及的,也无怪从古至今都有那么多人推崇他。赵云也位列“蜀汉五虎将”之一,但是对于赵云在其中的官职,很多人不能理解,这样一个忠义之人,为什么他却是五个人当中官职最低的那个,难

  • 魏璎珞封号为什么叫“令”?魏璎珞原型人物是令妃么?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魏璎珞的原型人物就是孝仪纯皇后,也就是令妃,不过魏璎珞的封号为什么会叫“令”呢?在经历了前两位皇后的离世,乾隆皇帝原本已经不想再立皇后,但是为了嗣子又没办法。毕竟乾隆算是皇帝当中少有的痴情男,富察皇后的死对于乾隆感情上的打击实在太大。不过魏璎珞皇后的称号是后来确立太子才追封的

  • 延禧攻略魏璎珞令妃历史原型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随着《延禧攻略》的热播,很多人都开始对剧中的魏璎珞这个角色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为一部与历史相关的电视剧,魏璎珞在历史上也是有原型的,不仅如此,她的形象还在另一部影视剧中出现过,那就是《还珠格格》的令妃。令妃在历史上确有其人,那么,这个人是谁?她深受乾隆的宠爱,但是为什么最终都没能成为皇后?当年一部《还

  • 姜维北伐失败原因总结,姜维算是理想主义者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会觉得姜维北伐是在穷兵黩武,甚至没有一点战略可言。其实姜维北伐打的胜仗比诸葛亮还要多,而且姜维在兵法上的造诣早就超过了诸葛亮。不过姜维却是一种理想主义者,起码在旁人的眼里姜维觉得只要他在北伐上有所成就就可以让蜀国继续存在下去。不过现实却是,不管姜维北伐上的战绩如何,都拯救不了蜀国被灭亡的事实

  • 武则天为什么立李显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太子,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可以算是一个国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角色,它代表着这个国家将来的皇位是有人继承的,也是可以稳定国家根本。唐朝时期,我们知道有一个女帝武则天,但不管皇帝是男是女,继承人总还是要有的。武则天最终将李显立为太子,她为什么会选择李显呢?在这一件事情当中,狄仁杰又出过多大的力呢?后世一

  • 如果魏延和姜维联手,能不能战胜钟会和邓艾?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钟会与邓艾,都是三国后期曹魏的名将,二人联手攻灭了蜀国,单就这一项功绩,他们都是魏国的大功臣,但他们的贡献当然远不止此。然而,当时蜀国几乎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只剩下一个姜维,还在做最后的反抗,想要翻盘。那么,如果魏延当时还并没有被杀死,他与姜维两个人联手,是否能够在对阵钟会和邓艾的时候,有更大的胜算呢

  • 蜀汉为什么不重用赵云,却重用魏延?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赵云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是一个近乎于完美无缺的武将形象,是很多人心目中“男神”级别的历史人物。而魏延,《三国演义》中的他脑后有反骨,历史上的他极其傲气,不管在哪里,都是一个有缺点的形象。然而,这样两个人,魏延获得了重用,赵云却并没有,这就让人不太能理解了,为什么魏延这样有缺点的

  • 同样都是篡权,为什么曹操的评价比司马懿高?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末期到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就算是篡夺了汉王朝的大权,而后来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又篡夺了曹魏的政权。这么看来,曹操和司马懿其实都是篡权之人,但是从现在对他们的评价可以看得出来,人们对于曹操的评价尽管还是有些分歧,但是要远高于普遍贬低的司马懿。这是为什么,司马懿难道是做了什么更不好的事情,惹得人们更

  • 司马懿为什么会中空城计?真的是故意中计的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空城计是三国故事中一个为人熟知,流传甚广的蜀汉诸葛亮和曹魏司马懿之间的斗智斗勇的故事。《三国演义》中,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因为马谡丢失街亭,导致诸葛亮不得不上演了一出“空城计”的好戏,让司马懿撤退大军。但是,司马懿毕竟是能和诸葛亮斗的人,他难道真的是没有看出来诸葛亮是在

  • 朱元璋给大臣封爵,为什么把刘伯温放在最后?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刘伯温,在民间素有“大明王朝第一谋臣”的称谓,更是有很多人将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认为诸葛亮能够为刘备三分天下,将刘备从一个卖草鞋的发展壮大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但是刘伯温却可以帮助平民的朱元璋一统天下,可见刘伯温的地位。然而,功成之后,朱元璋给功臣加官进爵,为什么会把刘伯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