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有哪些著名人物都是"落榜生"?

古代有哪些著名人物都是"落榜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816 更新时间:2024/1/17 10:33:21

在古代,能够考中科举状元,可以说真的是一件光耀门楣的大事,多少考生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这一天,然而毕竟状元之位只有一个。但是,古时候那些状元们,如今还能有几个人记得?反倒是一些没有得到状元的,名垂千古。比如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里面,没有一个是状元,除了苏洵没有功名,其他全都是进士。那么,除此之外,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落榜生呢?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一场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乡试在湖北武昌举行,主持考试的是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璘。顾璘是一代才子,自幼聪慧,21岁就中了进士,与同乡的陈沂、王韦并称“金陵三俊”,历史上说他“有知人鉴”,就是善于识人。在这次考试中,有一个考生就特别受他的关照,不过这次,他关照的方法不是提拔奖掖,而是让他“落榜”。

这个考生叫张居正,参加“高考”时年仅13岁,人称“江陵才子”。顾璘在此之前就认识了张居正,第一次见面时就对他不凡的谈吐感到惊讶,以致“许以国士,呼为小友”,也就是放下了巡抚和长辈的双重架子,与张居正结为“忘年交”。后来他又专门请张居正到家里作客,而且拿成人的礼节来对待。他还把自己的儿子叫出来,指着张居正说:“这位就是荆州张秀才,以后他当了中枢大要,你可以去见他,他一定会顾念到你是老朋友的儿子的。”

果然,张居正虽然是考生中年龄最小的,但考卷却答得相当漂亮。然而正当考官准备将他录取时,却被顾璘阻止了。原来张居正在考试之前曾写了一首《题竹》,其中写道:“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他把自己比为凤毛麟角,要就此直上青云。这一方面展现了一种自信与抱负,另一方面也透露着那么一点自负和高傲。这应该是才子们的通病,因为沾染了才气,难免眼光就高了,气也浮了,古代许多神童的折戟沉沙,也都缘于此。

顾璘把朝廷派来监督招生工作的赵御史请来,对他说:“张居正不是一般的人才,将来一定会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但是13岁就让他中举,这么早入了官场,将来不过是多一个官场上风花雪月、舞文弄墨的文人,对国家其实是一种损失。不如趁他现在年龄小,给他一个挫折,让他多经历一些。”

这事遭到了副主考官、湖广按察俭事陈束的坚决反对,因为他实在太爱惜张居正的才华了,他反对的理由是:“以后的事谁能说得准呢?但是从现在的卷面成绩看,你不录取他,那不是埋没人才吗?”

赵御史很是犹豫了一番,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按照顾璘的意见,给张居正亮起了红灯。

乡试结果公布,呼声最高的“江陵才子”落榜,一时成为轰动的新闻。这对于此前早就习惯了顺风顺水、到处都是鲜花和掌声的张居正来说,由此带来的打击可想而知,他为此愤愤不平,很是不服气。

顾璘也没瞒着这件事,他找到张居正说:“是我坚持不录取你。”虽然没有更多的解释,但从这一句话和那期待的眼神里,年少的张居正读懂了一切。顾璘没有看走眼,从此张居正没有了抱怨,转身投向了更扎实的学习与历练。

3年后,16岁的张居正再次参加了乡试,并考中了举人。恰巧这年顾璘在安陆(今湖北安陆市)督工,张居正前来拜见,顾璘很高兴,对他说:“古人都说大器晚成,这是作为中材的说法罢了,当然你不是一个中材。上次耽误了你3年时间,这是我的错误。但是,我希望你有大的抱负,要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做少年成名的秀才。”说完,解下了自己犀牛皮的腰带送给他,说:“你将来是要系玉带的,我的这一条配不上你,只能暂时委屈你了。”

在明代,衣服是不能随便穿的,什么品级的官员穿什么样的衣服,甚至系什么样的腰带都是有规定的,像顾璘这样级别的官员,系一条犀带已经算很牛了。但在他看来,眼前的这个少年将来是可以系玉带的,话语中的那种鼓励与期盼不言而喻。

事实上,张居正的确没有辜负顾璘的一片苦心,日后正是他主持了明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改革,成为一代名相。清代的蔡岷瞻评价说:“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

作为明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张居正一生最感激的人,就是曾经让他落榜的顾璘,他后来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道:“仆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意思说:我那时候年龄还小,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发展,但是我内心知道顾大人是真正懂得我的人,即使以死相报也在所不惜,这种想法,我到现在还不敢忘记。

最值得感激的“被落榜”

王维得状元靠公主提携

绵延千年的科举考试历史上,并非历届状元都有清楚记载,也并非考取状元那一刻的风光就能保证此后仕途生活的顺风顺水。唐朝落第学子张继以一首《枫桥夜泊》留名千年,而那一年的状元无人记得。罗贯中、蒲松龄、李时珍、徐霞客,这些人其实都没有在科举中考取什么功名。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也是一名状元,不过,王维的这个状元却是“活动”而来的。唐朝的进士不好考,王维考试之前听说当朝名士张九皋也打算考试,并且拿到一封以太平公主名义写的推荐信,呈给长安的主考官了。王维很担心自己在长安考试的名次,于是去找岐王想办法。

岐王让王维精心修饰一番后,带他到了九公主府,说是献酒乐。王维演奏了一曲哀切的《郁轮袍》,让本就对王维外貌心生好感的公主更加高兴。岐王趁机说,这是位书生,不仅通音律,而且诗作也无人能及。公主更加惊异,当即要了王维的诗作品读,这一读更加吃惊,原来都是她平常爱读的诗,还以为是古人的佳作。公主马上请王维换上正装,坐到贵宾席,王维也大施个人魅力。

看时机成熟,岐王便说明来意,公主也答应下来,愿意为王维在长安考区高中“尽量使劲”,回头,公主将京兆府主考官招到府中,让婢女传话,将解头(即后世所称解元,指科举考试乡试第一名)换成王维。王维就这样当上解头,紧接着又在第二年春天被点成状元。

唐宋八大家无一是状元

唐宋八大家中,除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的父亲苏洵没有科举功名外,其余都是进士,而非状元。

苏轼、苏辙、曾巩都是北宋嘉祐二年的进士。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才名,当时的考官之一欧阳修早有耳闻。据说,殿试时,苏轼的策论文章得到详定官梅臣的赞赏,并立即被呈荐给主考官。欧阳修一气读过,又惊又喜,很想评为第一,但是转念一想,觉得文章很像曾巩写的,曾巩和欧阳修有师生之谊,为避嫌,欧阳修没有把苏轼的文章定为第一,苏轼也因此与状元擦肩而过。或许有读者会问,殿试不是皇帝定名次吗?实际上,考官会先对文章排一个序,呈前10本给皇帝,皇帝再确定是否要挪动名次。

由于唐宋两朝的科举制度略有差异,唐朝的进士需要经过吏部的考核才能做官,这考核也涵盖了公文、书法、言辞、长相等几个方面,据说韩愈考中进士后,却因为身高原因,等了十来年才开始做官。

陆游因秦桧未得功名

陆游的故事却有那么一丝令人唏嘘。陆游天性爱读书,自幼有“扫胡尘”、“清中原”的梦想。28岁时,陆游到临安参加考试,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了这次考试。本来秦桧想授意主考官陈之茂让自己的孙子当第一,但是由于陆游的文章太好,陈之茂没有听从秦桧的安排。秦桧一怒之下,取掉了陆游的卷子,所以陆游不要说夺魁,连进士都不是。

不过,殿试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秦埙也没有得到状元,状元被另一位才子张孝祥夺得。后来宋孝宗登基,起用主战派,陆游才进入朝政。因为没有科举功名不好做官,这才重新给陆游补了一个进士功名。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娄圭帮曹操击败马超曹操为什么还要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娄圭在三国里出场的戏份并不多,但是娄圭出计谋帮助曹操击败马超部队立了大功,这样的一位大谋士最后却被曹操所杀。娄圭是怎么从一名功臣突然就成了罪人呢?其实娄圭还是挺有才华的,是真正能在沙场上揣摩敌人内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是最可怕的。但是偏偏曹操最听不得逆言,有一次娄圭说错了话一下子就激怒了曹操,这下子自己

  • 欧阳修早年白发究竟是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直是让人记忆很深刻的一篇文章,从来没见到过百姓能和当地太守一起出游,玩得这么开心的。欧阳修自称“醉翁”,其实很难想象,当时的他还不到四十岁,而且看起来真的就是醉“翁”,一个头发花白的中年男子。欧阳修身在官场,但是为什么会

  • 连林冲都被她打伤,连挑数位梁山好汉的女将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水浒传中对各个人物的描写都十分精彩,我们也都记得豹子头林冲,曾经是八十万禁军的总教头,虽然相比其他好汉,性格稍显软弱,可是能在这个位子上待着,又怎么会是一般的武夫。但是在书中,却出现了一个能够打伤林冲的女将,而且还是与其他好汉单挑过后再遇到的林冲。如此厉害的人物到底是谁呢?林冲的性格虽然不够强硬,但

  • 关羽为什么不喜欢黄忠?“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黄忠跟随刘备时已经有60岁了,在三国时期黄忠已经算是长寿老人了刘备为什么要带这么一位老将呢?关羽刚开始就非常的不服黄忠,刘备封五虎将时关羽也不懂为什么要把黄忠给算进来,所以有了“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这句话。其实关羽为人还是有点傲慢的,自己看不上的东西就会直接说出来,不过在关

  • 一代名将年羹尧是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有一位战功赫赫的大将,叫做年羹尧,先后做过总督、大将军,还被皇帝赐爵位,高官显赫,荣极一时。在外领兵运筹帷幄,军事才能得以充分展现。然而,一朝风云突变,这位得到雍正特殊荣宠的大将军,却被削去官职爵位,赐自尽而亡。那么,为什么前一年还好好的,到了第二年就成了这样?是皇帝翻脸无情,还是

  • 为什么很多人都被郭嘉圈粉?郭嘉真有这么厉害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郭嘉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的戏份都不算很多,但是郭嘉为什么还能圈这么多粉呢?其实郭嘉一直有种神秘感,而英年早逝让他更是把这股神秘感给放大了,很多人都认为郭嘉的智谋在三国里能算上顶尖人物。当然郭嘉到底有多厉害也无从考证了,但是从早期曹操非常信任郭嘉就能看出郭嘉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毕竟曹操用人的眼光很高,不

  •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为何成功的是快被饿死的朱元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元朝末年也是一个乱世,农民阶级不满元朝的统治,繁重的赋税、蒙古贵族抢占土地,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这种情势下,自然会有人被逼得起义,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起义者甚多,比朱元璋势头大的也一定不在少数,为何最终赢了天下的是当时快要被饿死的朱元璋呢?在中国历史里,一个一无所有、父母双亡的年轻人要

  • 三国中最忠诚的人物是谁?这六位将军最后宁死不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自古以来太忠诚的人可能最后都没有好下场,反而是会左右逢源的人能成为一代枭雄。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所以有时候还是要学会委屈下自己的。不过能够做到一生忠义的人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这种精神就已经让人感动折服了。在三国时期这种人其实还挺多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六位三国时期最忠诚的将军,个个都是宁死不降

  • 为什么袁绍没有迎接汉献帝令诸侯?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所知道的是,曹操将汉献帝放在自己手里,成为一个非常有利的借口,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汉献帝在自己手上。那么当时最有实力的诸侯袁绍,也曾有人向他提议迎接汉献帝,但是为什么袁绍最终没有这样做,以至于让曹操抢占了先机呢?官渡之战是影响三国历史走向的一次重大战争,在这场军事

  • 如果孙策和周瑜还活着能击败曹操么?这几人才是三国里的大战略家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里的大战略家和军事家一般都是首领或者谋士,曹操肯定算是其中非常厉害的人物,不过曹操早年也是尝到过几次失败的苦果。说起大战略家其实我们一直忽略了一个人,就是东吴的奠基者孙策。孙策和周瑜才是占领江东最关键的人物,而且孙策不仅有战略自己还非常能打,如果孙策和周瑜还活着的话说不定还能与曹操一战,那三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