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植并没有称王的能力,曹丕到底忌惮他什么?

曹植并没有称王的能力,曹丕到底忌惮他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898 更新时间:2024/1/21 22:50:08

说起三国时期曹操的几个儿子,曹丕曹植一直都是人们经常谈论的两个人。很多人都仰慕曹植曹子建的文采,尤其是一篇《洛神赋》,更是衍生出了无数版本的爱情故事。而在文采方面,曹丕虽然也有建树,不然就不会有“三曹”,但是相比曹植,可能还是差了一些。他们曾经都有希望成为继承人,但是最终还是曹丕胜了,尽管如此曹丕却一直都忌惮曹植,明明曹植更像是一个诗人,为什么曹丕还要忌惮他呢?

曹丕对曹植最忌惮的地方,其实并不是曹植的才华和文采。这些只是加分项而不是基本盘。曹丕对曹植最无法容忍的,是曹植对兵权的染指。

在接班人之争上,曹丕与曹植明争暗斗,互有输赢。司马门事件似乎是半决赛的决胜局:“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于涛先生指出,司马门是曹操重建洛阳城的宫禁之门,而洛阳城的重建完全仿照都城,这意味着曹操已经按照天子的配置为登基做营建。但曹植擅闯司马门事件,某种程度上乃是一种对王权的僭越和预支,这将曹植内心深处的热望和浮躁都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使得曹操大为震怒,决定不再考虑曹植。这一局的输球,并不是因为曹丕的洪荒之力,而是因为曹植自己不作死就不会死。

然而后来曹操竟然给曹植加了一场复活赛,那就是建安二十四(公元219年)年,曹仁于樊城被围,于禁被水淹七军之际,曹操任曹植为南中郎将,命其南下救援樊城。这样的任命意味深长:须知在此之前,曹丕曹植均没有接受过军事任命,都未曾接触过兵权。带兵打仗的一直是三子曹彰。而在吴蜀未灭,天下未定的情况之下,未来的曹氏政权也必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之内保持其军人政府色彩。所以未来的君主,没有一定的军事履历是说不过去的,而没有战争中的领导经验和威望,也难以对吃重的武官集团形成控制力。

虽然王子中带兵的是曹彰,但他或许是因为综合素质不行,始终置身于储君之争之外。那么,在两个可能的接班人之间,谁先带兵,或者谁带过兵,意义就非同小可。曹植领兵的任命,一方面反映了曹操对于接班人的选择或许已经转向了曹植一边,若让曹植立点战功,立储就顺理成章;另一方面,即便领兵和接班不能划等号,曹植手中的兵权对未来的曹丕都无疑是一种威胁。有枪就是草头王——领兵的曹彰最终在曹丕那里不得好死,而曹植后来幸而不死,除了《七步诗》的煽情之外,或许也是因为曹植未掌兵权,威胁不大,因此因祸得福。

曹操对曹植的任命,也并非心血来潮。应该说,曹植一直充满建功立业的抱负,而曹操也知子莫如父,对曹植也是期望满满,一直寻找机会锻炼培养。曹植的名篇《杂诗》里,这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渴望溢于言表:

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涂,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黄节先生在笺注此诗时,认为这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所作:“《魏志》建安十九年秋七月,操征孙权,使植留守邺都。植有是赋(指曹植《东征赋》)。此诗盖同时作也。操临行戒植曰: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免哉?”应该说,这虽然没有让曹植直接带兵打仗,但这等于是让曹植监国。何况“典禁兵,卫官省”(《东征赋》)虽然不是直接打仗,但已然属于备战状态。善攻者必先善守。曹操为曹植设计的进步之途,也可谓循序渐进。

对于建安二十四年曹植南中郎将的受命,曹丕自然无法坐视。但曹植此时却没有进入竞技状态,反而吊儿郎当,了不设防。出征前夜,曹丕略施小计,以送行为名将曹植灌醉,让曹植在大军开拨前失期误事。这样一来,延误军情事小,曹植在大伙心中的印象大幅度跌分,特别是曹操,更是对这个扶不起的子建大失所望。曹植不仅丢掉了兵权,也丢掉了在将士中的威信。曹操即便依然疼爱这个孩子,也只能把疼爱往肚里咽。在政治世界,不老实的曹丕和不靠谱的曹植相较,不靠谱的危害对于国家还是大些。

到手的兵权拱手送人,失去了才知道珍惜。直到皇位尘埃落定,曹植依然没有放弃对兵权的追求。在黄初四年徙封雍丘王之际,曹植献上了一首自我批评的《责躬诗》:

于穆显考,时惟武皇,受命于天,宁济四方……伊予小子,恃宠骄盈,举挂时网,动乱国经。作藩作屏,先轨是堕,傲我皇使,犯我朝仪。国有典刑,我削我绌,将置于理,元凶是率。明明天子,时笃同类,不忍我刑,暴之朝肆,违彼执宪,哀予小子。改封兖邑,于河之滨,股肱弗置,有君无臣,荒淫之阙,谁弼予身?……昊天罔极,性命不图,常惧颠沛,抱罪黄垆。愿蒙矢石,建旗东岳,庶立豪氂,微功自赎。危躯授命,知足免戾,甘赴江湘,奋戈吴越。天其衷,得会京畿,迟奉圣颜,如渴如饥。心之云慕,怆矣其悲,天高听卑,皇肯照微。

整首诗先叙述先父曹操的丰功伟绩,再做一番自我检讨。最终奏雅之际微露怀抱“愿蒙矢石,建旗东岳,庶立豪氂,微功自赎。危躯授命,知足免戾,甘赴江湘,奋戈吴越。”鉴于带兵的任城王曹彰之横死,曹植必定深知兵权乃是曹丕的敏感点。曹植只能将自己心中最深切的愿望,稀释在大段大段的自我批评之中,而将带兵打仗的愿望也说成是将功折罪。虽然建功立业是最大的心愿,但自我保全,韬光养晦才是当务之急。内心的扭曲,关系的微妙,实在是难以言说。

然而隐微的说辞未必能保护诗人,同是诗人的曹丕对曹植的文字游戏恐怕一眼看穿。清人吴淇在评价此诗时说道:“魏武帝以子建才类己,几欲易太子。所以子建与文帝各竖党羽,而子建之党犹盛。然终于不济者,独以未得兵权故耳。武帝既没,文帝决无假以兵权之理。而乃屡请自试,且请之于罹罪之余,更深文帝之忌耳。”

曹植那篇著名的《求自试表》,乃是写于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即曹丕去世,曹叡即位后的第二年。《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载:“太和元年,徙封浚仪。二年,复还雍丘。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曹丕的死对曹植来说或许意味着翻盘的可能。曹植将所有被压抑的诉求一股脑儿吐了出来:

“……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故启灭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今陛下以圣明统世,将欲卒文、武之功,继成、康之隆,简贤授能,以方叔、召虎之臣,镇卫四境,为国爪牙者,可谓当矣……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伏见先武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闻矣。虽贤不乏世,宿将旧卒犹习战也。窃不自量,志在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师之任,必乘危蹈险,骋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虽未能擒权馘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必效须臾之捷,以减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如微才弗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流闻东军失备,师徒小衂,辍食忘餐,奋袂攘衽,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

依然是当年“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的豪情壮志。(作者按:曹植诗文中对敌国的指代由“西南”到“吴越”,或与其活动范围有关。盖《杂诗》“西南”与“吴仇”并举时,曹植以临淄侯之爵守邺城,此既是曹操军事大本营,亦是东西之枢纽,故吴蜀同是敌国。而晚期作品专以“吴越”“吴会”“江湘”代敌国,或是因为曹植的封国采邑由临淄而安乡而鄄城直至雍丘,一直在魏国东南部徘徊,近吴而不近蜀。故曹植明志之诗,也是着眼当下,并非空洞抒情)然而曹植再一次明珠暗投。曹叡的凉薄不下于乃父,而平庸则过之。况且兵权的敏感性乃是结构性的问题,并不因人而有所改变。

千古风流,浪花淘尽。历史没有给曹植建功立业的机会,而我们也不知道带兵打仗和吟诗作赋对于曹植究竟哪个更好。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说“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或许对于曹植的不公平,在历史上却是公平的。我们无法假设历史,想象历史,而只能理解历史、珍惜历史,包括珍惜每一个具体的人,珍惜他们的苦难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庞统原本是吴国臣子,鲁肃为什么要将他推荐给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庞统虽然为刘备效力,凤雏与卧龙刘备都得到了,但是在此之前,庞统曾经是东吴周瑜的部下,只是后来转到刘备手下了。至于为什么会转投,《三国演义》中是说他并不受孙权的重用,然而毕竟只是一家之言,正史中可没有说这回事,他在周瑜部下的心中还是很有声望的。然而不管怎样,事实都与鲁肃有关,他向刘备推荐了庞统。

  •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马谡守街亭?为什么不选择其他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不仅是一个英雄人物辈出的时代,也是各种事件层出不迭的年代,有悲有喜,有哀有乐。对于蜀汉来讲,在刘备死后,有一件事情可以说很多稍微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那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由于马谡丢失了街亭,而被斩首的事情。然而很多人都在思考,尽管不知道后来的结果,但是为什么诸葛亮会派遣马谡

  • 元朝元明宗和世琜简介元明宗是怎么死的?是被毒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元朝从最开始的建立到慢慢壮大到经济文化达到极盛最后走向衰弱,这是一条完整的链条。其实,每个朝代都会经历这些事情,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元朝晚期,其实自从当时的元英宗宫廷政变被刺开始,元朝就已经开始有了衰败的迹象了,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皇帝是元朝的元明宗,据说当时的元明宗还是极力想改变

  • 刘禅投降了司马昭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代历史上,投降的人总会被人冠上一个并不好听的名声,不管这个人以前有多么高贵或者是英勇,一旦投降,便一定会有人议论纷纷。“投降”两个字,似乎已经和“屈辱”“无能”这一类的词挂上了钩,被人们认为是懦弱的。三国时期,蜀汉的灭亡也与

  • 吴三桂为什么是历史头号汉奸?吴三桂一生多了哪些缺德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吴三桂是明朝末期著名的大汉奸,而且更是被称为历史上的头号汉奸,那吴三桂到底是做了什么能享有如此称号呢?可能我们对吴三桂的认识还是从鹿鼎记里得来的,但是在正史里吴三桂已经猖狂到敢自己称帝的地步,而且还成功了。吴三桂属于典型的卖国,当时明朝已经逐渐分崩离析,而吴三桂的野心也就逐渐显露出来。汉奸这个词语我

  • 荆轲位列四大刺客之首,竟然是徒有虚名?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荆轲的大名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最主要的事件就是刺杀秦始皇,除了这个似乎大家也都说不出来他还做过些什么。荆轲还位列《史记》中四大刺客之首,可见他在人们心中超然的地位。可是如果真正去了解真实的荆轲,而不是只道听途说,也许你会发现,真正的荆轲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名气甚至还有点是虚名,这又是为什么呢?

  • 武则天长的好看么?武则天长相、身高、体重大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已经算是非常了不起了。唐太宗和唐高宗也都对武则天喜爱有加,特别是唐高宗李治基本上算是帮武则天登基创立了最好的条件。其实关于武则天长相描述的文字并不是很多,那武则天到底长什么样子呢?按理来说,武则天肯定也会是一位大美女,并且各发面的素质也都不错,下面几位大家做一个大揭

  •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都是谁?为什么只有荆轲最出名?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感觉是一个非常有神秘感的时代,不管是文化哲学方面的突然爆发,还是完成中国第一次统一,春秋战国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重要的大爆发和历史时期。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比较出名的刺客,最有名的肯定就是荆轲,毕竟敢刺杀秦王,想不出名都不行了。不过荆轲并不是刺客里武艺最高强的,这几位比起来

  • 曹丕真的是一个阴险歹毒的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一直都会以为曹丕是一个会为了争权夺位什么都做得出来的人,逼迫汉献帝退位、逼迫曹植做七步诗等等,我们且不说这些事情的真实性,就算是真的,这事情也是说不通的,漏洞太多。那么,今天就带你一起看一看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曹丕,看看他到底是心狠手辣,还是年轻有为。人们通常受《三国演义》影

  • 隋文帝杨坚是个怎样的人?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个人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隋唐,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繁盛的一个朝代,隋朝的经济还是很发达的,虽然隋朝在当时社会上只留存了三十多年就倒闭了,但是,隋朝对于中国的贡献还是很大的,以至于对后面的唐朝发展和汉文化奠定了基础,当时的隋文帝的贡献还是非常多的,隋文帝结束了当时西晋末年到隋朝的战乱,是中国又称为了一个新的统一王国,关于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