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袁绍到底是不是一个草包?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袁绍到底是不是一个草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982 更新时间:2024/1/20 22:11:20

有些人很可能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在官渡之战中占据绝对优势的袁绍居然会败给当时不值得一提的曹操,这袁绍分明就是一个草包。然而小说总得有些冲突的戏剧性才会更加吸引人,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袁绍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是不是真的算一个草包?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真实的袁绍。

话说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凡在历史书册上有名的人物,很少是浪的虚名的。就如被人们视为徒有其表的袁绍,能以一个豪族公子,振臂一呼天下影从,反董卓建同盟,赤手空拳得一大州,克强敌一统北方四州之地,这是徒有其表的人能做到的吗?青史留名只是他们事业成功的足迹,他们和那些遗臭万年的人物一样,都是不能轻易抹掉的人物。如果把整个三国分为前期,中期,后期的话,袁绍在前期那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在三国前期董卓失败后,天下除了袁绍没人敢称天下第一,袁绍为了他的目标干了许多大事,曾经征服北方四州,拥兵数十万,吃吒风云,但就因为官渡一战,一蹶不振,销声匿迹,难道数十年的基业毁于一旦了吗?正如法国的贝当元帅一样,一战的英雄,二战的国之败类,这难道是他们错了吗?这样的起起伏伏可真是历史上的一大特殊现象,令人深思。

袁绍失败了,但我觉得并不是和易中天老师说的那样“政治失利,战略失策,指挥失误,用人失当,组织失和”,而是另有原因,但有这样六个致命缺陷的人怎么能统一中国北方呢?怎么能会集十八路讨董联军呢?如果不是袁绍的支持,恐怕曹操早就被吕布歼灭,哪还有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没少帮助曹操这个同僚度过一次次劫难,但结局却如此弄人,后人便无所忌惮地批评起了袁绍,因为袁绍失败了,所以才获得一堆批评的名声。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弊端,胜则溢美无以复加,败即领疚罪不容恕。虽然袁绍失败了,但他可谓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失败教训对今天的人们有很好的警戒作用:一念之差成千古恨,往往是人们不注意的小细节,会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回想当时袁绍集团的势力,真是集天下之大成,内部组织严密,人尽其才,海纳百川不择细流,意思人才济济,形势大好。他听从沮授的建议:东区青州黄巾之地,内平黑山贼之患,北拒公孙策,领戎狄匈奴之众,合四州之地,以讨不从。这也和他当时的蓝图差不多,沮授深得袁绍信任。袁绍赏罚分明,部下的积极性也很高,一时剑锋所指,势如雷均。

当时袁绍想要统一北方,河北公孙瓒无疑是他最大的敌人,而且两人之间必有一战,因为公孙瓒进入中原必然要途径冀州,而袁绍想要统一北方必然要打败公孙瓒,但这公孙瓒也非常人,麾下所领白马义从是可与西凉铁骑一较高下的精锐骑兵,早年公孙瓒便是靠着白马义从威震北方少数民族,一统北方三州,雄踞一方。当时的袁绍的军事实力相比较来说还是比较弱小的,但袁绍却是打败了公孙瓒,消灭了公孙瓒的主力。从此,北方劲敌全被消灭,公孙瓒的北方三州尽数落入袁绍手中。

袁绍一生唯一的败笔可以说是官渡之战了,官渡之战的失败有许多原因,除了人尽皆知的许攸叛变,告密粮草的情报,导致乌巢丢失,造成袁绍的失败。但这之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袁绍军队内部的分裂局面无法阻止,内部分裂,主帅又不能够治理好,虽然拥有优势兵力,但不能集中力量共同迎敌,而且还互相猜忌,内耗的破坏力远强于敌人的力量。中国的历史上不乏这种现象,强的一方会失败,弱的一方胜利,这种原因都是多元的,若是仅仅抓住一方面去刻意评价一个人的功过,未免有些草率,我们要从内因外因进行分析。当时袁绍军队内部矛盾无法调节,导致袁军兵败如山倒,败局一发不可收拾。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袁绍虽然被灭了,但他的势力依然存在,官渡之战结束了五年后,曹操才平定了河北,可见袁绍在河北势力有多大。袁绍的一生,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误,他和曹操不同的是,袁绍信奉儒教,对于手下不是那么严苛,但是这样却换来了许多人的忠义不屈;被他感化的北方乌桓,最后也是和袁绍的儿子一起走到了最后,共存亡,这难道不足以说明袁绍的魅力吗?虽然最后袁绍失败了,仍不失为一个英雄。

世受皇恩,威震海内。四世三公,名冠天下。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官渡之战当袁绍还处于优势的时候,为什么刘备却要跑掉?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地区的基础,也是袁绍势力衰落的转折,成王败寇,一场看似结局已定的战役,却让两个势力完全不均衡的人走向了两个极端。这虽然是曹操和袁绍的战役,但是刘备也加入了进来,然而在袁绍还处于优势的时候,刘备且丢下他自己跑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他这么做有什么目的呢?袁绍与曹操交战还处于上

  • 诸葛亮和刘备在后期战略上有哪些冲突?刘备情商比诸葛亮更高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其实并不是一直都很好,两人也曾因为意见不合闹过矛盾,特别是在关羽死后,刘备急于为关羽报仇,诸葛亮并不同意刘备伐吴所以两人关系也是一度闹僵。说起来刘备很少会出现失控的场面,毕竟刘备就是靠一手高情商才能留住这些人。最后刘备也是忍了一年才伐吴,如果当时刘备就和诸葛亮撕破脸的话,大家就都不

  • 袁绍是汉末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人,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东汉末年纷争的时候,最有希望最有势力成为最后赢家的人,应该是出身名门望族的袁绍,可他竟然成了第一个被灭亡的势力,这多少就让人有些不解了。他的出身比后来三国的三位领导人加起来都要高,并且曾被所有人一致推举为灭董卓的领导力量,这样一个人物,为什么最终会失败呢?要说袁绍的出身,有一个

  • 在立嗣的问题上,孙权为什么一直在犹豫?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册立太子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事,人都有一死,尤其身为皇帝,自己死后偌大的江山该由谁来继承,必须要慎重考虑。三国时期,我们知道,蜀国的继承人是刘禅,魏国是曹丕,那么吴国又是谁呢?不光是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即便是在当时,孙权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摇摆不定,他一直犹豫不决,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在古代家

  • 三姓家奴是什么意思?三姓家奴说的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三姓家奴是形容一个人反复无常、不忠不义,是一个贬义词。在三国时期因为吕布换了三个主公,还杀了其中一位,古代最讲究的就是“忠孝”二字,像吕布这样的人估计也是最被鄙视的。不过三国时期多次换过阵营的不止吕布一位,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但是他们有的人还是能以忠义著称,这是因为你到最后不能

  • 陆逊晚年为什么被孙权打压?陆逊功绩不输周瑜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东吴的国运一直很好,人才是刚走一个就又来一个,周瑜走了有鲁肃、鲁肃走了有吕蒙、吕蒙走了陆逊有来了,而且这四人也都相当厉害。陆逊当了大都督以后,在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都取得了大胜,所以地位也是水涨船高,但是陆逊到了晚年却被孙权欺压最后完结不保。按道理说孙权是比较大度的主公了,为什么会刁难陆逊呢?陆逊,东

  • 周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真的气量小到被气死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著名而精彩的故事情节就是周瑜之死,因为自身的气量狭小,导致最终被诸葛亮利用,屡次用计刺激他,最终被气到不行吐血而亡。但这毕竟是文学艺术的创作,并非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周瑜是病逝而非气死,既然如此,说他气量小也很可能并不成立。那么,在正史的记载中,周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看《三国

  • 三国演义中的陶谦是不是真的很糊涂?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陶谦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的,当然了这个人其实在东汉末年要被人熟悉一些,在三国鼎盛时期还是没多大的名气的,但是这都不是什么事情了,因为在三国中,这个人戏份也是蛮足的,那么有的人说这个人比较的糊涂了,那么真的很糊涂吗?下面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东汉末年,英雄并起,群雄逐鹿,汉室江山朝不保夕。陶谦所管割

  • 曹操留给后人最大的贡献是写了几首诗么?曹操一生最得意的三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曹操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不是一个“典型”的好人,但是曹操的才华确实令人钦佩。要说三国时期里的人物,能为后人留下什么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的作品了,而曹操写的诗我们几乎都学过,这也说明了从文学角度来看,曹操的造诣还是非常高的。这里就帮大家总结一下曹操一生最得意的三件事,一起

  • 为什么孙权最器重吕蒙,还劝他读书学习?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一说到“吴下阿蒙”,很多人都会想起来一个成语“刮目相看”,吕蒙因为受到孙权的劝说而努力读书学习,最终让别人另眼相待,可以说是非常励志的。故事虽然是这样,可是背后的情况却没有这么简单。如果真的比起来,吕蒙可以说是孙权最为器重的一员大将,那么为什么东吴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