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什么意思?萧何月下追韩信典故介绍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什么意思?萧何月下追韩信典故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465 更新时间:2024/1/8 16:56:33

韩信在历史上的评价似乎有些两极化,认为他厉害的人觉得韩信是楚汉之争中最厉害的人物,不喜欢他的觉得他只是运气好,真实实力也没那么强劲。其实韩信的一生也并没有那么的光鲜,早年在项羽手下也并不被重用,到了刘邦那里用力过猛还被当成威胁。不过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典故也是证明了韩信的价值,起码还是有人赏识他的。

秦末汉初,有四位军事天才,分别是西楚霸王项羽,淮阴侯韩信(先被封为齐王,后被封为楚王,再后被贬为淮阴侯),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这四人中感觉真正称得上天才的也就项羽和韩信,彭越和英布比他们要差太多。

楚汉之争中,韩信以武力攻占齐国,占据了一大半个中国的领地。此时刘邦和项羽正在胶战之中,特别是项羽,因为他过早的封王,使得其他诸侯都自各为政,再加上他的势力又大,封王的时候又私心太重,刘邦手下的人能说会道,他也就成了各诸侯进攻的对象,项羽自己虽然无敌于天下,但老虎再厉害也扛不住狼多,他左支右挡,处境相当危险。当项羽看到韩信占领了田齐的领地,知道他昔日的手下已非吴下阿蒙,于是派谋士武涉劝说韩信叛汉归楚。

韩信小心的接待武涉,但他听完武涉的说词,想都没想就拒绝了。韩信平民出身,通过拼杀获取战功,功劳越拼越多,权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做到位极人臣的齐王,虽然他的权力欲很大,他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就可以看出来。但此时的韩信却是心满意足,“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详,虽死不易。”而且韩信对于当初在项羽底下时,项羽不重视他耿耿于怀。当初韩信在项羽帐下效力时,虽然提出很多建议,项羽却没有一条采用,所以韩信觉得项羽不是个好主子。

韩信不愿意反,但他的手下蒯通却并不这么认为。蒯通是谁?太史公说他是“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凭口舌之利劝降范阳县令徐公,直接导致三十多座城池投降义军。韩信攻打齐国时,本来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已经劝降了齐王田广,是他劝说韩信用武力占领齐国,使韩信立下不世之功,也为刘邦消灭了一个潜在的敌人。

蒯通觉得韩信应该跟项羽合作,他的进言分为四个部分,他先是假借自己对于面相很在行,说按韩信的脸相,能够封侯拜相,却也可能有性命之忧。但从韩信的背相上看,他将来又贵不可言,远不止将相那么简单。韩信一听,知道里面有玄机,马上邀请他进里屋详谈。

蒯通看韩信上勾,进里屋后马上就和他分析天下的形势,说当今天下最厉害的两个诸侯是汉王跟楚王,但他们的命运都把握在您的手里,如果你帮助汉王,则汉王胜,如果您帮楚王,则楚王胜,您可以借此机会自立,三分天下。尔后可以凭着自己的武力,攻占燕赵等地,尽最大的努力占领足够的领地,到时候,天下的诸侯都会投降您,您就会成为周天子一样的天下共主。但是韩信以不能因利而忘义为由,拒绝了。

蒯通见韩信不为所动,决定再次劝说,这次他针对韩信以刘邦有恩于他,所以不肯反叛,作了重点的反驳。蒯通举了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馀的例子。张耳和陈馀很早就认识,他们一起逃过难,一起当过地方小吏,刘邦还曾经跟他们混过。后来他们一起跟随陈胜吴广起义,一起劝过陈胜缓称王,两人的感情不可谓不深。

诸侯混战时,张耳服务于赵王,陈馀为他的手下,当张耳和赵王被围于巨鹿时,陈馀却不肯派兵营救,两人由此结怨,后来项羽分封诸王,陈馀觉得自己和张耳齐名,却只封了个侯,张耳却是常山王,十分的气愤。楚汉之争时,刘邦希望陈馀出兵帮忙,陈馀居然要求刘邦杀了张耳才肯相助,可见两人的怨恨之深。不过因为张耳曾经是信陵君的食客,而刘邦又是信陵君的大粉丝,所以刘邦并没有杀张耳,只是找个像张耳的人欺骗陈馀,后来陈馀被刘邦所杀,张耳善终。

蒯通借张耳跟陈馀的事,告诉韩信,世态炎凉,在利益面前,什么交情都是白费,还说以现在韩信的功劳,不管是归附于汉还是归附于楚,都不可能取得他们的绝对信任,因为功高震主。蒯通对韩信说:你难度不想寿终正寝,宁愿将来横死街道吗?这次韩信似乎有点动心,但是他依然下不了决心,推脱说要考虑考虑。

蒯通见说教有效,决定再加把火,几天以后,他再次进言,这次他针对的是韩信犹豫不决的毛病,告诉他犹豫的老虎比不上蜜蜂,像禹舜这样的大才,如果不说话,肯定也比不上普通人,得早作决定,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像您这样的大人物,一定要早做判断。可惜的是韩信最终没有听蒯通的,蒯通也因此离开了韩信,他知道韩信必将不得善终,为了避免将来殃及池鱼,出走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蒯通对韩信的劝说,是很有道理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韩信此时的情况,其实就是立于刘邦这个危墙的边上。正如蒯通说的,韩信功大,不管归顺于谁,都不会得到信任,被灭只是迟早的事情,毕竟功劳太大,没有那个皇帝能够允许自己的手下功劳比自己还大,最主要的是,皇帝本人也不放心啊,你这么有本事,功劳又大,拥兵又多,谁知道你将来会怎么样。

当然另一方面也不能怪韩信,当时战国刚过,秦国统一的时间又不长,大多数人思想还停留在诸侯分治,天下共主的观念,韩信认为将来的天下也是如此,刘邦是天下的共主,而他韩信是分封一方的诸侯,虽然臣于刘邦,却也彼此独立,做一辈子的欢乐王爷,他也就心满意足了。韩信没想到的是,时移世易,将来的天下是君权独揽,不管他韩信多么的老实,刘邦也不可能容得下他。书上说蒯通的思想过于老土,还在纠结于春秋五霸的美梦,跟不上时代的变化。雨丝反而觉得是作者太过于理论化,在当时的观念中,晋文、齐桓才是大多数诸侯的心思。韩信如果听从蒯通三分天下的建议,虽然也有可能被刘邦吞并,但战死沙场总比后来死得那样窝囊要好。

书里还说,刘邦跟韩信的矛盾不在于功劳赏不赏的问题,而在于到底有多少功劳,需要封多少的问题,还有他认为韩信不应该主动跟刘邦讨赏,而且开价过高。我是很不认同这种观点的,感觉作者有点站在刘邦的角度讨论事情,韩信有功劳,为啥不能要求封赏,而且以他的功劳封个王不为过啊。只是说统一以后,权力集于中央是大势所趋,韩信虽然是大才,却也抵不过整个汉帝国,但也不能只有大势没有对错。要是韩信能够听从蒯通之言,和项羽形成攻守同盟,三分天下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到时候鹿死谁手还真说不好,也许汉朝就变成了齐朝,韩信也有可能就是齐高皇帝了。不过就行政能力来说,韩信还真比不上刘邦,如果从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来说,雨丝还是希望最终的胜利者是刘邦,毕竟两汉四百多年的盛世不是盖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荣光也是独一无二的。

读史明智:韩信是将才,帅才,却不是帝王之才,就跟现在很多经理人却做不了董事长一样,要是韩信生活在现在,肯定是驰骋一方的大商业家,可惜了。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当刘邦跟项羽交战,而他拥有田齐土地时,是他最有本钱的时候,如果能够抓住,他开价的能力就要大很多。我们在生活中,碰到机会,一起要好好把握住,利用好,这样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才会更好,有时候十字路口一个正确的决策可以让我们少奋斗十年或者完全颠覆我们的人生。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三国时姜维与张郃比较,谁更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候,姜维是魏国投降蜀国的将领,张郃是魏国将领,两个人在军事方面的才能都是很厉害的,姜维接替诸葛亮继续进行北伐大业,虽然最终还是失败,自己也不得已又投降了曹魏,但是心却早已经归属蜀汉。而张郃,虽然也是一代名将,最终却还是死于木门道的埋伏之下,就这样战死沙场。那么,这两位名将,哪一位又厉害些呢?姜

  • 姜维为什么又被称为常败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经常听说,某个历史人物一生很少败绩,走到哪都是胜利的欢呼,这样的人物被称为“常胜将军”,我们也都非常欣赏常胜将军,这样的人才,到哪都很受欢迎。然而,三国时期蜀汉却有一个“常败将军”,怎么打怎么失败,可以说是失败乃兵家之常,这个人就是诸葛亮的弟子姜维

  • 曹操的谋士荀攸病时,为什么曹丕会跪在床前?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荀攸是三国时期曹操的最主要的谋士,为人低调而且大智若愚,给曹操出过很多计策,助他良多,曹操也经常夸赞他。可以说,荀攸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只不过,荀攸所出很多都是密谋,既然是密谋,流传下来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而且,不仅是曹操,曹丕对荀攸的尊敬,很一部分也是来源于曹操的教导。当荀攸生病知识,曹丕来探望他

  • 张衡除了地动仪还发明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从小就在课本里学过张衡还有他发明的地动仪。不过张衡的一生也不仅仅只有只发明了地动仪这一个成就,而是还有很多发明,只不过这其中地动仪是最出名的。毕竟古代自然灾害很多,也没有现代的科学方法可以做到精准预测,所以就只能造出一个比较简易的地动仪。当然地动仪的实用性也有部分人持怀疑态度,等地震都出现了才预

  • 刘邦入咸阳后吃喝玩乐,张良是怎么劝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虽然最终成为了一位开国皇帝,在历史上也是名垂千古,再加上他是平民出身,他的经历更是成为无数追求成功的人的模范。然而,这样一个模范,毕竟出身很低,没有太多的教育背景,面对事情的时候不能看得更加长远,就好像他攻入咸阳,之后在皇宫里吃喝玩乐,放任士兵在外面作乱。还好,他的手下总有看的明白的人,想办法讲

  • 刘备到底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后?中山靖王到底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中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刘备,早年只是一个织席贩履之辈,能有后来这么一份基业,除了自身的努力和诸葛亮的辅佐,还有一个身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便是中山靖王之后。有了皇室宗亲这一身份,刘备刘皇叔便取得了大义的名分,古人都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因此这个身份对刘备的帮助是很大的,那

  • 情商极高的秦国名将王翦,巧妙避免秦始皇的猜忌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作为秦国的高级将领,在平定六国的相关战役中,战功赫赫,为秦国后来一统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其中王翦作为名将,不止军事能力极强,他的情商也是很高的,常年领兵在外,手握重兵可是君王眼中的大忌,因此聪明的王翦就想到了一招,巧妙的避免了秦始皇的猜忌。战国之时,名将辈出

  • 三国时仁义的刘备,为什么要用不仁义的马超?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若说刘备仁义,相信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点头同意,的确,在《三国演义》里面,刘备的形象就是一个仁义的典范楷模。尽管有不少人质疑,认为那是假仁义,但就算是假的,至少他也能做得出来。然而,刘备手下却有一个人,也是三国时期比较出名的人物,可是却是与刘备相反的,不仁不义的形象,马超。为什么刘备会要重用这样一个

  • 蔡伦除了造纸,他还有什么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蔡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蔡伦造纸”,只不过这个“造”字让很多人误解,其实造纸并不是蔡伦发明的,他只是改进了这项技术,让纸来得更加容易。但是,如果再问其他的,很多恩可能就都不知道了,有关于蔡伦,可能就只有这么一件事情了。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 中国历史上最痴情的皇帝:不纳妃嫔,不料却间接害了爱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皇帝,我们都会想到万人之上的权柄和三宫六院的妃嫔,然而历史上总会出现与众不同之人。明朝就有一位皇帝,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别的皇帝都是后宫佳丽三千,他却不纳妃嫔,独宠皇后一人,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痴情的皇帝了,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专宠却为后来皇后的凄凉晚景埋下了伏笔,这是为何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