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在正史中几乎完美的周瑜,为何后世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在正史中几乎完美的周瑜,为何后世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94 更新时间:2024/1/29 16:51:38

一般来说,我们看待古人,看他的事迹、人品,自然应当在正史中去寻找,虽然也不一定记录的一丝不差,但是相对来说还算是公正。然而三国历史却是一个例外,很多人拿演义的内容当正史,却把真正的正史放在一边,因此对于很多人事物都会产生偏见。就比如,在正史中接近完美的周瑜,到了民间,却为何会被贬得一文不值呢?

在史书《三国志》里,陈寿对于周瑜的评价很高,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盛赞之,并评价其:政治上高瞻远瞩,忠心耿耿;军事上“胆略兼人”,智勇双全;人格修养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

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集团将领,杰出的军事家。美姿容,精音律,长壮有姿貌,多谋善断,胸襟广阔。后与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并称卧龙凤雏幼麟冢虎。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袁术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正式投奔孙策,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孙策信任。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曹操消灭袁绍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周瑜志向高远,劝阻孙权送质。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和己方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曹仁败走。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体现了一个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周瑜去世,孙权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东吴的王图霸业,随周瑜猝死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可见周瑜在东吴所起的作用是无人可替代的。

《三国志》记载,周瑜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雅量高致,气度恢弘。孙策初亡,孙权“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诸将礼简时,周瑜对比自己年幼的孙权极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评语,仅与程普不和,但他折节下交,终令程普叹服。史载,“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与人相交时如饮醇酒,典故就出自程普与周瑜交往的感受。而陈寿提到的“曲有误,周郎顾”,则成为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一个常用的典故。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周瑜称得上是十分完美,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

然而到了后世,周瑜的形象却开始不断地变异,甚至最后在民间变得面目全非了。

到了东晋,周瑜的厄运就来了。这个偏安江左、只拥有半壁江山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在正统论上大做文章。他们巧妙地选择了同样割据一方的蜀汉作为正统,开始认定,周瑜为“小人”。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

此后数百年,蜀魏正统之争纷纷扬扬。到了唐朝,正统之争开始出现在唐诗中。首先是杜甫,对蜀汉的诸葛亮极为推崇,对于这位忧国忧民的名相表现出了深深的同情。再就是杜牧,这位诗人在诗中不加掩饰地调侃周瑜,历史在文学中开始出现偏差,“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到了宋朝,宋人治史之风颇盛,常常明是治史实为思想政治观的较量,文人政客间的朋党之争更是惊心触目,三国正统之争也在争斗之列,宋文坛多位大家被卷入。最终朱熹的理学占据了历史的上风,帝蜀寇魏、尊刘贬曹渐成定局。随后的元明清三代,史家多承朱熹的“帝蜀寇魏”论。人物的善恶褒贬也随之潮起潮落,数度浮沉,最尴尬的当属身处其中的东吴。为了尊刘,自然就得贬曹贬孙,作为孙权集团的周瑜,其形象自然也难逃打压。

然而,在民间的话语权里,周瑜的身后命运更惨。

三国故事在三国时代结束之后不久便在民间有所流传。到了宋代,周瑜的形象已经彻底地扭曲了。如今所能找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资料,就是宋元之际出现的话本《三分事略》。在这部为适应市民娱乐需求而产生的话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经是一落千丈了: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为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在军事上,他看似颇有才华,却又似乎人皆可败;在人格修养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狭隘。史传文学中那个雅量高致、出众人之表的周公瑾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才智碌碌、妒贤嫉能的平庸之辈。

市井间“尊刘贬曹”的观念早已有之。在苏轼的小品《东坡志林》中,就曾对民间三国有过这样的描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感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民间对人物的褒贬品评是有着自己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他们“尊刘”,拥“帝蜀”,而对于站在对立面的周瑜,自然不会有好感。

之后,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的出现,彻底把周瑜的形象钉在了自相矛盾的演义标准上。一方面,它肯定周瑜结交孙策,开拓江东,定建霸业;举荐鲁肃,纳降甘宁,举贤任能;最后火攻破敌,建立不朽功勋。而另一面,当遇到刘备集团的中心人物,周瑜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对于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衬。

这一切,在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中仿佛达到了极点。

《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在此将演义与正史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正视听。

关于诸葛亮三气周瑜:正史记载,连刘备都评价周瑜“器量广大”,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送丧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关于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巧计借箭的正是周瑜本人。

关于赔了夫人又折兵:历史上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和周瑜的计谋根本没关系。

关于智激周瑜:纯粹子虚乌有。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正是孙权听了他的劝说才有了赤壁之战。

关于借东风:虚构,诸葛亮并未参与赤壁之战,赤壁乃周瑜等东吴将领之功。

关于荆州问题:实乃周瑜死后,鲁肃为了“联刘抗曹”把周瑜打下的荆州南郡地区借给刘备。周瑜生前掌握江陵彝陵等入川水道,东吴攻打西蜀不存在和刘备借道的问题。周瑜死后,在鲁肃的主张下把南郡地区借了刘备,此后东吴派出孙瑜伐蜀被刘备挡道,演义中可能故意把孙瑜和周瑜搞混了。

正史的影响力,远远不及永远的畅销书、拥有亿万读者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明朝之后,人们对周瑜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回荡在几百年来的民间话语中。刘继兴认为,假如周瑜真地下有知,估计他会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三国演义》?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卧龙凤雏冢虎是罗贯中取得名号么?号和字有什么区别?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很多人物除了自己的名字以外还会有“字”,但是一些特别有名的人还会多个“号”,例如诸葛亮的字是孔明,号是卧龙。比较出名的就是卧龙、凤雏和冢虎,不过这些号到底是罗贯中给他们起的还是当时真这么叫他们的呢?就目前来看很可能是后来取的,因为当时有名字和字

  • 诸葛亮究竟算不算是一个千古名相?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的名字流传千古,很多人因为他是蜀国的丞相,并且一直尽心竭力辅佐刘备刘禅父子,而将他视为“千古名相”,这听起来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问题恰恰也就在这里,他只是尽心辅佐,说他是忠臣毫不为过,但是如果要作为丞相来论,有人认为他可能就不够格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诸葛亮是千古名相

  • 曹操最有名的诗句是什么?曹操为什么不是文帝?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以后被追封为武帝,而曹丕自己是文帝,如果按照父子两人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来看,曹操应该更加适合当文帝,不过曹操基本上属于文娱双全在古代头封还是给“武”。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下曹操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就是他写的诗句,曹操和曹植是当时的大文学家,所书写的很多作品都流传至今,那曹操最出名

  • 范增与张良相比,哪一个更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刘邦与项羽两大阵营里面的两位谋士,张良和范增经常会被拿出来进行比较,有人认为张良能够获得刘邦的信任,最后也能善终,已经好过被项羽怀疑的范增很多了,也有人认为,范增是可以领兵打仗的谋士,在这一点就已经完胜刘邦手下的很多谋士相加起来。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两个人究竟谁更胜一筹吧。如果在秦末举行一

  • 张良究竟算是哪一个派别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张良在历史上是一个受到众多人推崇的人物,身为官宦贵族子弟,却没有一点官家孩子的毛病,机智过人才能出众,而且审时度势极为厉害,这也是他最终能够在一众开国功臣里面得到善终的重要原因。那么,这样一个人物他学习的又是什么理念?张良究竟算是哪个派别的人呢?张良,是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是刘邦的重臣和谋臣,与萧何

  • 张良与萧何相比,谁更聪明一些?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手下的能人众多,但是重要的谋臣就有四五个,还不算上只出过几次策略的人。那么重要的谋臣里,张良、陈平、萧何算是最为出名的几个。那么,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都想要比一比到底谁更厉害了。那么今天就来说一说,在“汉初三杰”里面的两位谋士张良和萧何。了解秦末汉初历史的人知道,刘邦之所

  • 项羽为什么要杀了宋义?是因为宋义怕事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宋义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他是在秦朝末年各地起义之时,投入项梁帐下的,但是最终却死在项羽手下。其实,这个宋义并不是无能之人,从他被任命为上将军,就连项羽都要听他指挥就能看得出来。但是项羽为什么要杀死他,真的是因为他一直没有出兵,显得胆小怕事吗?项梁起兵之后听从范增的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

  • 诸葛亮和李严有什么恩怨?李严为什么阻挠诸葛亮北伐?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李严和诸葛亮都是刘备临终前委任的托孤大臣,但是两人相处却没有那么的和睦。刘备不在后,虽然李严也是重臣,但是存在感和诸葛亮相比简直太低,而且李严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延迟粮食的运输,导致诸葛亮只能退兵回守,就因为这件事李严被诸葛亮贬为平民。不过这两人之间到底有什么恩怨呢?导致李严竟然敢为难诸葛亮?李严,字正

  • 司马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解析司马懿的成功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懿在很多人的心里一直是一个老奸巨猾的形象,而且为人非常的怂几乎不会和别人发生什么争执,但是活到最后的却也是司马懿而且还成功篡夺了曹家多年的积蓄。如果要总结司马懿的一生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早期司马懿并不想当官,还故意装病躲避曹操的邀请,那时候的司马懿几乎没什么野心可言,为什么后来却成了大家最恐

  • 项羽对后世主要有什么样的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一代霸王项羽虽然自刎乌江,但是他三十多年的人生却没有白活。秦国数十万军队都被他击溃,一个仅仅存在了十几年的政权也在他手中被消灭,可以说推动了历史继续向前发展。那么,除了这一条贡献之外,项羽在其他方面是否也有贡献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关羽项羽的研究,从司马迁开始,已经两千多年了,还将会一直研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