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彻为什么要将刘弗陵立为太子?

刘彻为什么要将刘弗陵立为太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365 更新时间:2024/1/23 10:43:17

按照一般的习惯来说,皇位候选人应该是皇帝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但是汉武帝时期,因为一些祸乱,原先已经立下的太子遭受诬陷,兵败逃亡自杀,那么太子人选也就需要重新找一个了。但是,这一次,刘彻非常坚定地要将自己最小的儿子立为太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汉武帝一共生有六子,长子刘据是最先被立为太子的。征和二年,发生著名的巫蛊之祸。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因受苏文江充、韩说等人诬陷不能自明而起兵,兵败后自杀。等在立太子的时候,不顾大臣反对,硬是要立最小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说起这刘弗陵,大家都会想起他的母亲钩弋夫人。

传说赵氏天生握拳不能伸展,汉武帝过河间,“望气者言此有奇女”,于是召见她并将其手展开,展开后掌中握有一玉钩,因此被称为拳夫人,又称钩弋夫人,后被封为婕妤。汉武帝晚年十分宠爱这个钩弋夫人,更是一心一意的想要立她的儿子为太子。但是汉武帝仅仅是因为宠爱刘弗陵的母亲才想要立他为太子的吗?想想汉武帝的为人就知道,即便他处于老年,也不会糊涂到这种程度。必然是刘弗陵身上有什么当太子的必备条件。有人说刘弗陵是靠霍光,其实,刘弗陵自身也是非常聪明的,如果他不是一个明君,他又怎会听取霍光的治国意见呢,还能分辨出忠臣和小人的区别?

汉昭帝继位时年仅八岁,在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辅政下,西汉自文景之治后被武帝穷兵黩武政策所耗空的国力开始得到了恢复,为“昭宣中兴”揭开了序幕,说明,刘弗陵是非常聪慧的。

其实最能反映刘弗陵堪当大任的是14岁揭穿桑弘羊、上官刘旦的阴谋。14岁就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可见,这个人不一般。接下来,小编就细说一下这个事件的整体过程,感受一下刘弗陵的智慧。刘旦为何要发动政变,前因是因为他想当太子,于是上书告诉汉武帝,汉武帝一看,勃然大怒,所以,从头至尾都没有考虑让他当皇帝,其实说来刘旦也是傻,哪有当太子也毛遂自荐的。所以,始元六年,上官桀、燕王刘旦等人加紧了政变的准备工作。

燕王刘旦将夺取帝位的赌注压在上官桀身上,所以他前后派遣十多人,带了大批金银珠宝,贿赂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以求支持他夺取帝位。他们袭用“清君侧”的伎俩,令人以燕王刘旦的名义上书昭帝,捏造说:“霍光正在检阅京都兵备,京都附近道路已经戒严;霍光将被匈奴扣留十九年的苏武召还京都,任为典属国,意欲借取匈奴兵力;霍光擅自调动所属兵力。所有这些,是为推翻昭帝,自立为帝。”并声称燕王刘旦为了防止奸臣变乱,要入朝宿卫,当时他上书告诉自己的爹想当太子也是用了这个借口。

当时的制度,吏民上书言事,霍光以领尚书先看(实际上霍光是先行批阅),遇有不好的,可压下不报。上官桀只有等到霍光休假沐休时才能代替霍光处理奏章。这也是他非常痛恨霍光的一个方面。于是上官桀趁霍光沐浴之机,将奏章送到昭帝手中,上官桀想通过昭帝把这事批复下来,而后再由他按照奏章内容来宣布霍光的“罪状”,由桑弘羊组织朝臣共同胁迫霍光退位。他们没有想到,当燕王刘旦的书信到达汉昭帝的手中后,就被汉昭帝扣压在那里,不予理睬。

次日早朝,霍光已得知上官桀的举动,就站在张贴武帝所赠“周公辅成王图”的画室之中,不去上朝,以此要求昭帝表明态度。昭帝见霍光没有上朝,感到非常奇怪,就问底下的人,上官桀乘机回答说:“因为燕王告发他的罪状,他不敢来上朝了。”于是昭帝找来大将军。

霍光进宫,除下将军冠叩头自责。昭帝说:“将军戴上冠,我知道那封书信是在造谣诽谤,将军无罪。”霍光说:“陛下怎么知道的?”昭帝说:“将军到广明亭去,召集郎官部属罢了。如果你要调动所属兵力,时间用不了十天,燕王刘旦远在外地,怎么能够知道呢!况且,你如果真的要推翻我,也无须如此大动干戈!”就这样,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十四岁的刘弗揭穿了,当时,大殿上所有的人都非常惊讶,觉得这个小皇帝是不容小觑的。

除了这件事,在其他许多问题上,刘弗陵都做得非常好,在霍光的辅政下,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上都有建树。只可惜,天妒英才,刘弗陵很早就病死了,当时的他只有21岁。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成绩,不得不说,其实汉武帝还是选对了人。司马光也称赞他说: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诈,固可以亲政矣。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汉武帝刘彻为什么能够登基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时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在他的时期开辟出来的陆上丝绸之路也是现在的一个发展重点,仅仅从这一点,便已经能看得出汉武帝的雄才伟略了。那么,汉武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登基的时候年龄还不大,那么他又是为什么能够成为皇帝呢?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他的雄才伟略与治国之才是得到历史验证

  • "四面楚歌"是谁的计策?有什么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四面楚歌”这个词,现在很多用来说明已经到了没有挽回余地的地步,不管怎么做最终结果都是失败,而这个词一开始是一条小计策,是在楚汉相争的最后时刻,刘邦阵营的汉军做出来的举动,降低了残存的楚军的气势,最终败亡。然而,关于这条计策究竟是谁想出来的,却一直存在着争议,那么,这到底是谁

  • 为什么在历书上张飞一点也不猛?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张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人还真的是万人不敌啊,一声吼就能把敌人震慑到,在演义里面也是让人觉得这个人很勇猛,但是如果有熟悉正史的网友会发现,其实在正史中这个张飞一点也不猛啊,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因《三国演义》的描述,那个急躁勇猛的张飞早已历代相传,家喻户晓。

  • 汉高祖为什么只对张良称呼他的字?不单单是出于尊敬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知道,古人除了姓、名,还会有“字”,有一些甚至会给自己取一个“号”,可以说,在古代,称呼一个人的方式五花八门。在刘邦时期,他对于自己手底下的文臣武将都是怎么称呼的呢?我们可以从《史记》中看得出来,但是细看下来却会发现,除了张良会称呼他的字,其他人刘

  • 张良为什么要选择留地作为自己的封地?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话说西汉建国之后,对于有功之臣,刘邦自然是要论功行赏,即便我们知道他最终杀了不少功臣,但是在最开始,他却不能这样做。在封赏的时候,韩信、萧何等都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和赏赐,而轮到张良的时候,虽然刘邦想要给他齐地万户侯的爵位,但是张良却拒绝了,只要求在留地封侯即可。那么,张良为什么要选择在留地呢?张良与韩

  • 张良和诸葛亮相比,谁更厉害一些?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谋士总是一个动乱的时代里很受欢迎的角色,比如秦汉时期的张良,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这两个人物虽然并不是同一时代,但是由于都拥有出色的智计,因此都会多次被提及,并且会放在一起做一些比较。那么,综合两个人的生平来看,究竟谁会更厉害一些呢?历史上张良和诸葛亮都是旷世奇才,张良辅佐刘邦成就统一大业,诸葛亮助

  • 吕雉为什么要劝阻张良修道?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在刘邦想要让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代替吕雉的儿子刘盈成为太子的时候,吕雉找到张良请他帮忙,张良将当时颇有名望的商山四皓请过来,以此打消了刘邦的念头。其实这时候,张良已经隐居辟谷修行了很久了。但是在刘邦死后,吕雉还亲自劝阻过张良,辟谷伤身,希望他不要再这样做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关于张良为什么会答应吕雉帮

  • 诸葛亮为什么在出师表里单独推荐向宠?向宠为什么不出名?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们大家都非常的熟悉,诸葛连在里面推荐了很多能人给刘禅用,一种武将只提到了一位就是向宠。不过向宠的名气实在太小了,可能大家都没听说过这个人,那这个向宠到底有什么能耐让诸葛亮这么重视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蜀国已经人才匮乏,能带兵打仗的人也不多了,所以也只能在剩下的人当中选出一个

  • 张良为什么要帮助吕雉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的皇后吕雉一直痛恨戚夫人,自然也不喜欢她的儿子刘如意,以至于在刘邦死后,她就找机会对戚夫人下手。而在刘邦还在世的时候,曾经有意要废掉当时的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吕雉想办法找谋圣张良帮忙。那么,身为刘邦的谋臣,张良为什么最终会帮助吕雉呢?汉朝的张良是刘邦手下重要的谋士,他不仅帮助刘邦平定了天下,而

  • 张良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结局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对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开创了丝绸之路的西汉更是如此。西汉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在辅佐他称帝的人群中,有一个明哲保身,能够在刘邦斩杀功臣的时候独得善终,这个人就是谋圣张良。人也终有一死,那么在张良死后,他的两个尚存于世的儿子又是什么结局呢?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和项羽趁势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