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项羽为什么要进行分封?当时分封的三王是指谁?

项羽为什么要进行分封?当时分封的三王是指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364 更新时间:2024/1/21 19:36:36

我们现在都知道,分封制其实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也是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推行郡县制而不肯使用分封制的原因。然而在楚汉时期,项羽却以自己西楚霸王的身份分封天下诸侯十八路,这又是为什么呢?在这些诸侯中,有比较重要的三王,他们分别是谁?

公元前205年,项羽以西楚霸王的身份,对天下十八路诸侯进行分封。在这次分封中,有三个人的意义非常特别,这三个人分别是章邯司马欣董翳。章邯为封为雍王,建都在废丘,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兴平城南这一带。司马欣是塞王,建都在栎阳,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富平东南一带。董翳是翟王,建都在高奴,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延安一带。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人的封地,都在陕西境内。项羽分封的三王,只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钳制汉王刘邦。

这三个人原来都是秦国的将领。在秦末爆发的陈胜吴广起义中,陈胜的部将周文攻破函谷关,对秦国的首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当时章邯便向秦二世提出建议,释放骊山的囚徒,将这些人改编成军队,用以对抗陈胜起义军。秦二世采纳了章邯的建议,便任命其为大将,另外派长史司马欣和都尉董翳辅佐他。

章邯的计划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对陈胜起义军的作战中,所向无敌,无往不胜。而章邯所部军队,也一度成为了秦国的王牌军。

在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数十万诸侯联军,抵达巨鹿。章邯和秦国“长城军”将领王离一起,军队共四十万,在巨鹿一带抵抗项羽的进攻。在巨鹿之战中,章邯投向项羽,王离也被项羽击败,秦国的主力分崩瓦解。

再说项羽曾和刘邦有过约法三章,谁先进入函谷关,谁就是关中王。后来由于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耽搁,比刘邦晚入关一个月。但是项羽凭借其几十万大军的实力,自封为西楚霸王,并已楚怀王的名义,分封天下各路诸侯。由于刘邦对项羽的威胁最大,因此项羽就把刘邦封到了汉中为王。为了防止他再出汉中,所以项羽就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安排在刘邦附近,达到钳制和监视的目的。

由于诸侯对项羽分封的不满,个别诸侯起兵造反。刘邦采纳了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功出汉中。章邯屡次和汉军交战被打败,最后兵败自杀。司马欣和董翳见不敌刘邦,就归降了汉军。后来又见项羽势大,再次转而投奔项羽。在汜水之战中,司马欣和董翳再次被刘邦击败而自杀。由此,项羽分封的三王全部战死。

分析项羽为什么分封

在秦末,由于秦朝实力强大,六国诸侯虽然对秦国多有不满,却谁也不敢率先站出来反秦。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捋起袖子和秦国干上的,是一个叫陈胜的农民。陈胜给予了秦国沉重的打击,使其迅速走向灭亡。同时各路诸侯也纷纷揭竿响应,在陈胜死后不久,秦国便灭亡了。在这场反秦的战争中,功劳最大的无疑是项羽。

项羽进入函谷关后,分封十八路诸侯,并且自称西楚霸王。当时在十八路诸侯中,势力最大的无疑也是项羽。可是项羽为什么分封,而不是自己称王呢?

首先,项羽虽然是楚国的后裔,并没有楚国皇族的血统,但地位在他之上的,还有一个楚怀王,项羽只是楚国的上将军。而其实,楚怀王虽然依靠的是项羽的实力,但他对于项羽的崛起,也颇多忌惮。除了楚怀王之外,其他在反秦战争中的诸侯,也各自拥有其兵力和地盘。所以,项羽没有办法以合法的方式,取得比西楚霸王更高的权力和地位。在分封中,他将楚怀王移都郴州,也是削弱其影响和地位的一种方式。如果项羽在此时称王,则是名不正言不顺,势必引起各路诸侯的口舌,带来更坏的结果。

其次,项羽受到周朝分封制度的影响很深。虽然秦灭六国之后,开始实施了郡县制,但秦亡后,郡县制实际意义上已经名存实亡。由来已久的分封制,又成了当时的“潜规则”。这是中国古代封建时期的一套既定的政治程序。这一点,即使在日后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后,也不得不妥协分封诸王可以看出一斑。

第三,项羽虽然极其擅长打仗,但他缺乏一个帝王应有的文治和武功。对于那些在反秦斗争中站出来的诸侯,无不都是为了夺回当年秦灭六国时候,被强秦夺去的一方霸权。因此,诸侯们自然不愿意再立一个皇帝来制约自己,因此也没有来劝进项羽,让他登基为帝。

项羽分封是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历史因素的,项羽是一个鲁莽的武将,但他自己本人也不傻,自然可以看透这些利害关系,这就是项羽为什么分封的原因。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项羽是如何打败王离的?又是怎样对待王离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巨鹿之战可以说是秦国败亡的重要的战役,数十万大军却被项羽几万人攻破,而且项羽还俘获了当时秦国的将领王离。王离这个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提起他的家人大家就知道了,他的爷爷是王翦,父亲是王贲,这样的家庭环境,王离自然也不会差到哪去。那为什么还会被项羽打败呢?被俘之后,项羽又是怎样对待王离呢?王离这个人

  • 晚年时期的汉武帝到底为什么会如此糊涂荒唐?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通常来讲,一个人的人生阅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多,也就是说,年纪越大,才越能够看透一些事情的本质,对于事情的热衷程度也就会越来越淡。但是也有很多人不是这样,汉武帝就是一个代表人物。他年轻时候励精图治,结果到了晚年却变得荒唐又糊涂,很多重要的事情居然都不查证清楚,害死了不少身边无辜的人,那么,为什

  • 正史中曹休实力属于什么水平?曹休和曹真谁更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曹休被曹操称为是“千里驹”,虽然曹休和曹操是亲戚关系,但是在战场上曹休还是非常拼命的,丝毫没有因为与曹操的这层关系就松懈。而且曹休很早就跟随曹操出征打仗,那在正史里曹休的实力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水平上呢?曹营中的另一位大将曹真和曹休相比谁又更厉害一些呢?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曹休

  • 汉武帝刘彻在用人方面有什么样的策略?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身为一个皇帝,除了自身的宏图伟业雄才大略之外,还必须要懂得用人之道,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地方上去,同时,对于那些心直口快的臣子提出来的自己的缺点,也要能够接受改正,毕竟都是要为了这个国家。在这些方面,汉武帝可以说做得非常好,也无怪对他有所批评的司马迁唯独在这个方对他大为赞扬。那么,汉武帝在用人方面

  • 刘彻为什么要将刘弗陵立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按照一般的习惯来说,皇位候选人应该是皇帝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但是汉武帝时期,因为一些祸乱,原先已经立下的太子遭受诬陷,兵败逃亡自杀,那么太子人选也就需要重新找一个了。但是,这一次,刘彻非常坚定地要将自己最小的儿子立为太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汉武帝一共生有六子,长子刘据是最先被立为太子的。征和二年,

  • 汉武帝刘彻为什么能够登基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时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在他的时期开辟出来的陆上丝绸之路也是现在的一个发展重点,仅仅从这一点,便已经能看得出汉武帝的雄才伟略了。那么,汉武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登基的时候年龄还不大,那么他又是为什么能够成为皇帝呢?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他的雄才伟略与治国之才是得到历史验证

  • "四面楚歌"是谁的计策?有什么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四面楚歌”这个词,现在很多用来说明已经到了没有挽回余地的地步,不管怎么做最终结果都是失败,而这个词一开始是一条小计策,是在楚汉相争的最后时刻,刘邦阵营的汉军做出来的举动,降低了残存的楚军的气势,最终败亡。然而,关于这条计策究竟是谁想出来的,却一直存在着争议,那么,这到底是谁

  • 为什么在历书上张飞一点也不猛?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张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人还真的是万人不敌啊,一声吼就能把敌人震慑到,在演义里面也是让人觉得这个人很勇猛,但是如果有熟悉正史的网友会发现,其实在正史中这个张飞一点也不猛啊,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因《三国演义》的描述,那个急躁勇猛的张飞早已历代相传,家喻户晓。

  • 汉高祖为什么只对张良称呼他的字?不单单是出于尊敬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知道,古人除了姓、名,还会有“字”,有一些甚至会给自己取一个“号”,可以说,在古代,称呼一个人的方式五花八门。在刘邦时期,他对于自己手底下的文臣武将都是怎么称呼的呢?我们可以从《史记》中看得出来,但是细看下来却会发现,除了张良会称呼他的字,其他人刘

  • 张良为什么要选择留地作为自己的封地?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话说西汉建国之后,对于有功之臣,刘邦自然是要论功行赏,即便我们知道他最终杀了不少功臣,但是在最开始,他却不能这样做。在封赏的时候,韩信、萧何等都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和赏赐,而轮到张良的时候,虽然刘邦想要给他齐地万户侯的爵位,但是张良却拒绝了,只要求在留地封侯即可。那么,张良为什么要选择在留地呢?张良与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