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信并非功高盖主也不是非死不可,为何吕后对他处之而后快!

韩信并非功高盖主也不是非死不可,为何吕后对他处之而后快!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464 更新时间:2024/2/13 16:43:54

韩信的死,历来被视为一大冤案,其死因通常被认为是,功高震主而引起了刘邦的猜忌,于是兔死狗烹成了必然的结局。

不过,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

1.韩信之死

历朝历代,皇帝屠杀开国功臣的行为是一种常态,其中,武将被斩杀的比例远远超过文官。道理不难理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皇帝自然对掌握军队的武将最为担忧。

武将的功劳越大,威望越高,对于新王朝来说,他潜在的威胁就会越大。为了政权的稳定,皇帝越想除之而后快。

汉初的武将中,韩信的军功第一,而且远超其他人。从最开始的暗度陈仓占领关中到最后的垓下之围消灭项羽,刘邦的每一次重大胜利几乎都是韩信的功劳。其情形正如北宋司马光所言,“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如此的功劳,自然引起刘邦的猜忌:一旦韩信有心造反,那天下还能是刘氏的天下吗?因此,为了新生王朝的稳定,刘邦不得不除掉韩信。

网络配图

于是便有了这一幕: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联合萧何骗杀于长乐宫之中,时年仅35岁。其后,朝廷以谋反的罪名将韩信三族全部夷灭。

以上是人们对韩信之死的通常看法。不过,仔细阅读这段史料后,我发现真相没那么简单,至少有两大疑点:

其一,刘邦真的是幕后真凶吗?其二,韩信之死仅仅是因为功高盖主吗?

2.幕后真凶

对刘邦不是幕后真凶的怀疑,并非无的放矢。

其一,时间蹊跷。

汉高祖六年,韩信为楚王,有人告他谋反。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以在云梦巡狩的名义召见诸侯,随后将毫无防备的韩信当场擒拿。如果要杀韩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但刘邦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将韩信带回到京师看管起来。随后又赦免了他的罪过,只是将他贬为了淮阴侯。从此,韩信便以淮阴侯的身份生活在京师之中,一直到汉高祖十一年被吕后所杀为止。本文为中国历史故事网原创,未经中国历史故事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从汉高祖六年到十一年,五年之间,刘邦有大把时机可以安全无忧地除掉韩信,但他都没有去做,而是偏偏选择在自己外出征战、京师空虚的时候去杀韩信,这可能吗?

难道是刘邦害怕担负无辜杀害功臣的恶名?作为一个有名的流氓皇帝,名声之类的根本不在刘邦的考虑范围之内。这是一个疑点。

其二,动机不足。

刘邦的屠杀功臣,有一个明显的规律:主要集中于他所分封的诸侯王上,即彭越英布臧荼等人。

其余的功臣,无论是文臣如汉初三杰之二的萧何、张良,还是武将如曹参周勃灌婴、樊哙,都基本安然无事。

显然,与其说刘邦屠杀功臣,不如说他是屠杀诸侯王功臣。原因在于,当时的诸侯王国权力非常大,几乎就是国中之国。刘邦自然担忧所分封的诸侯国会尾大不掉,进而威胁汉帝国的稳定。

网络配图

可以说,是否功高盖主并非刘邦杀人的核心标准,这也是萧何、张良、曹参、周勃等人最终都安然无恙的原因。

因为他们爵位最多不过列侯,其封地少,而且大都在中央直辖的郡县里,受国家的直接管辖,无法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对帝国没有那么大的直接威胁。

所以,当刘邦将韩信的封国及兵权剥夺,只给他一个淮阴侯的空头爵位后,韩信其实对帝国已经没有致命威胁了。

很简单,韩信所拥有的只剩下一个虚名而已。名声这东西,大部分时候其实没有实质性的作用。这是刘邦一直没有对韩信下手的重要原因。

由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推论,刘邦虽然对韩信有些猜忌,但他恐怕并没有杀死韩信的打算。而杀死韩信,应当是吕后的自作主张。

问题来了:吕后为什么要这么做?

3.命案真相

奥秘在于四个字:树立权威。

西汉初期,皇权还相对弱小,远非汉武帝以后可比。当时,国家存在着三股政治势力分庭抗礼,即宫廷皇权、军功阶层与诸侯王国。本文为中国历史故事网原创,未经中国历史故事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诸侯王国势力的庞大,不用多说。主要说下军功阶层。所谓军功阶层,指的是除韩信等异姓诸侯王外,追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集团,如周勃、灌婴之属,他们大都来自刘邦家乡。

西汉初年,这些人在中央政府有着巨大的话语权。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下面这件事。

吕雉刚死,周勃、灌婴、陈平等人便迅速地将吕氏一族连根拔起。并且,为了永绝后患,他们不仅废除了吕雉所立的少帝,还干脆将惠帝一支抛弃,转而从汉高祖的儿子中选择新的皇帝,其名义是现即帝位的少帝和各位王子都不是惠帝亲生。

周勃等人如此的行为,情形与赵高立子婴类似,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政变。以至于当他们说要立代王刘恒为皇帝时,代国国内的大臣一片反对声,都认为这是一件阴谋。

从上述事件不难看出军功阶层势力之庞大。而诸侯王国与军功阶层势力的强大,反衬的便是皇权的相对弱小。

吕后杀韩信,时间是在汉高祖十一年,距离刘邦的去世已不足一年,而此时的太子刘盈不过十五岁,正是所谓主少国疑的时刻。如何保证刘邦死后,皇权能够稳定传承,是吕后所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

网络配图

怎么做?在吕后看来,首先要做的便是确立自己的政治权威。而确立权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杀人,并且,杀人必须要拣硬柿子,否则便没有震慑效果了。

韩信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道理很简单,其一,他功劳最大,杀了有效果。其二,政治上他属于孤家寡人,杀了后不会人人自危,进而引发军功阶层的集体反弹。

同时,联合萧何杀韩信更是个一石二鸟的好主意。这样的做法不仅树立了自己的政治权威,而且还把萧何紧紧绑到了自己身边。有这样一个大功臣的忠心辅佐,对自己的统治是一个绝对的利好。

当知道韩信之死的真相后,我们就会明白,韩信并不是非死不可。因为吕后之所以杀他,为的是树立自身权威,以确保刘氏天下的稳定传承。

如何逃过一死呢?韩信要做的就是像后来的陈平那样,赶紧向吕雉输诚,具体办法或者是结成姻亲关系,或者是走萧何的路线,诬陷一个功臣谋反以献上投名状。这样的话,小命可保,甚至迎来事业第二春也是有可能的。本文为中国历史故事网原创,未经中国历史故事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标签: 韩信

更多文章

  • 吕雉杀掉韩信的原因是什么?萧何为什么要帮吕雉杀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韩信,吕雉

    韩信武功高强,威望极高,帮助刘邦打下半边江山。但是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害怕韩信造反,吕雉为了稳固汉室江山,和萧何密谋一起杀了韩信。那么吕雉杀掉韩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萧何曾是韩信的伯乐,为什么帮助吕雉杀掉韩信。吕雉杀掉韩信的原因是什么?1、韩信被封为王。汉朝时期,刚刚建立政权且正在争夺天下的都要大

  • 三种设想解读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韩信

    [导读]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胯下之辱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

  • 一代战神韩信手掌几十万大军时为什么没有背汉自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韩信

    公元前196年,“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被刘邦、吕后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于宫中,临死之时,韩信感慨:“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其实,早在几年前,韩信就已经被夺了兵权,从原先的齐王,被贬为淮阴侯,并且迁到长安,处于严密的监视之下。当楚汉之争临近结束的时候,韩信还是手握几十万大军,控制

  • 刘邦帐下一大谋士,其功不比韩信低,最后却被他害死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邦,韩信

    秦末爆发的起义中,刘邦的崛起离不开其手下的众多人才辅佐,其中一人曾助刘邦攻入咸阳,灭了秦朝,后又不费一兵一卒拿下一国,形成了对项羽的军事优势,不过他还来不及向刘邦领功就被处死了,而且死法极其惨烈!他就是郦食其,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郦食其追随刘邦,用计攻克陈留,得到大批军粮。刘邦封食其为广野

  • 韩信等人其实死有余辜,看西汉开国局势就知道刘邦为何要杀他们了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韩信

    在大家眼里,秦始皇是暴君,可他统一六国后却没杀一个功臣,刘邦是仁君,可他夺得天下后,却对韩信、彭越等开国功臣挥起了屠刀,刘邦当年和项羽楚汉相争的时候,为了得到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的帮助、支持,那可这是说尽了软话,下足了本钱,可一旦夺得天下以后,立刻就翻脸不认人,对以前的盟友,打天下的功臣是怎么残忍怎

  • 揭秘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究竟有何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韩信

    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

  • 韩信要是听从了他的建议,三国可能就提前400年出现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蒯通,刘邦,韩信,项羽,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朝,以能言善辩、利口覆邦著称的大辩士很多,尤以苏秦、张仪最为知名。就秦末汉初这段历史而言,有一位大辩士的能力可跟苏、张二人媲美,名将韩信若是能听从他的建议,将导致“天下三分”的局面提前400年出现。那么,蒯通究竟是怎样一位传奇人物?他最终的结局如何?蒯通是战国末年燕国范阳人,本名蒯

  • 韩信在项羽那里处处碰壁,为什么到刘邦那边却被一眼相中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邦,项羽,韩信,

    韩信能有现在的成就,流芳百世,说萧何是他的伯乐也不为过。不过,为何一代霸王项羽和有识人之能的刘邦都没有发现他的才能,却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并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刘邦举荐他呢?首先,韩信本身的才能是可以肯定的。伯乐有了而千里马却没有千里之能,恐怕伯乐也无可奈何吧。其次,在萧何月下追他前,韩信担任了治粟都

  • 如果韩信真的背叛刘邦,刘邦打得过韩信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韩信,刘邦

    韩信忠于刘邦,缘于他的道德判断,从报恩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问题是,蒯通所建议的三分天下,是否可行?认为不可行的,有两点理由。一是认为韩信缺乏刘邦一样的政治才能。二是认为韩信的部下和军士都来自汉营,一旦韩信独立,未必能掌控得住。即便一时弹压下去,也是身在韩营心在汉。这两点,看似很有道理,其实都不成立

  • 韩信不仅是战神,原来他还是个数学天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韩信,西汉

    在《史记·高祖本纪》本有这样一个记载,刘邦胜利之后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时说出了下面这些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