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信等人其实死有余辜,看西汉开国局势就知道刘邦为何要杀他们了

韩信等人其实死有余辜,看西汉开国局势就知道刘邦为何要杀他们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179 更新时间:2024/3/17 5:27:52

在大家眼里,秦始皇是暴君,可他统一六国后却没杀一个功臣,刘邦是仁君,可他夺得天下后,却对韩信彭越等开国功臣挥起了屠刀,刘邦当年和项羽楚汉相争的时候,为了得到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的帮助、支持,那可这是说尽了软话,下足了本钱,可一旦夺得天下以后,立刻就翻脸不认人,对以前的盟友,打天下的功臣是怎么残忍怎么来。

那么,真是刘邦天性凉薄,小人行径,无情无义吗,不是,是因为这些功臣有必死之道,有必须要杀死他们的原因,而这个原因,韩信、彭越等人根本改不过来,也不愿意去改,所以,双方就成不可调和的矛盾。

我之所以这么说并非要为刘邦洗白,而是将他杀功臣的原因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考虑,当时什么背景:

大前提是:封建社会都是一姓江山,把天下看成是自己的私产,那既然是自己家里的私产,必然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天下父传子、子传孙世世代代的传下去,是绝对不允许外人染指的。

简单点说,你的房子、你的存折会让朋友无缘无故的拿走吗,肯定不会,如果朋友真想霸占你的财产,强占你的房子,那么,你的做法未必会比刘邦仁慈。

同样的道理,正是在将天下看成是自己私产的大前提下,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功臣的矛盾就不可调和了。

事情的起因我们还得分三个阶段看: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六国贵族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采用徙天下富豪于关中的方式将他们供养起来,希图用柔和的方式缓和与六国贵族的矛盾,借此争得民望,以便于更好地统治原六国的土地、人民,然而事实证明,他的这个做法是错误的。

秦始皇对六国贵族的软弱并没有让他们感恩戴德,而是寻隙而动。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后不久,陈胜吴广起义,六国贵族闻风而动,成了秦始皇最大的敌人,其时,大一统思想还未形成主流,各地百姓还是以六国遗民自居,于是呢,六国贵族就很恰当的利用这一点,在全国各地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只用了两年,秦国即被推翻,秦始皇皇位传至子孙万代的说法也只能化为泡影了。

从这一点看,秦始皇与其说是被农民起义推翻,还不如说是败在自己的仁慈,败在自己的软弱,败在了不甘心失败的六国贵族手里,这是一个很惨痛的教训,后面的统治者不可能不予以借鉴。

二:楚汉相争时期

秦始皇被推翻以后,天下变成六国贵族与新晋贵族并存的局面,简单点说,除六国贵族外,还涌现出很多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他们同样希望保持自己的特权,不接受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得不说,西楚霸王项羽还是非常聪明的,他以一种矛盾的分封方式,什么方式,我在《项羽分封天下时,为何不给钟离昧等人封王,原因其实相当阴险》一文中已有分析,这里不再啰嗦,也就是利用这种矛盾的分封方式,给天下制造矛盾,故意刺激各路诸侯相互攻伐或者造反,然后呢,迷信武力的项羽当然会堂而皇之的出面,将造反或者不听命令的诸侯全部诛杀。

项羽征战,最大的特点就是屠城,你以为他屠得什么,最顽固的反对派而已,妄图以血腥的方式稳固自己的统治,事实证明,这个做法当然也是很不成功的,项羽当了霸王没多久,汉王刘邦就挑头闹事,联络其他各路诸侯,用了四年的时间,杀死项羽,夺得天下。

对六国贵族以及新晋的割据势力,项羽采用的办法是杀,然而照样失败。

三:刘邦建国以后

西汉成立以后,大一统的思想照样没有成为主流,六国贵族虽然大部已被新晋势力替代,但依旧是顽固的地方割据势力,他们非但要保持自己的特权,还打算利用建国立下的功劳,将这个特权世世代代的传下去。

西汉刘邦施行的是项羽发明的郡国制,即郡县与封国并存,但依我看,还不如叫国郡制,为什么要颠倒郡与国的先后顺序,有一张西汉初期的地形图可以看出,

西汉建国之初,由汉高祖刘邦直接控制的郡只有14个,而在他的东面和北面,大片土地上就有10个诸侯国,有10个异姓王,他们控制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人民。

把他们放在东面或北面,固然能起到替朝廷抵御外敌的作用,但更大的问题是,也别说全部,就这些诸侯国中,有一两个强大的诸侯国联合起来闹事,刘邦就吃不消了,为嘛,他们势力太大了。

这些诸侯王在在自己的王国内拥有的特权是:经济独立;虽然未经朝廷允许,不得私自调动军队,但他们可以负责建设和训练军队;仿中央官职,王国内也有丞相、御史,宛然一个小朝廷,有独立的司法权,可以全权代表中央,对王国实施统治等等。

这俨然一个国中之国。

而他们对朝廷的义务是:每年缴纳一定的赋税以及每年的固定日期,去朝廷参拜皇帝。

从这个角度看,朝廷对这些诸侯王的约束,是微乎其微,甚至基本上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权力大,义务小,而且因为这样那样的种种关系,朝廷还控制不了,可一旦他们发起叛乱,对朝廷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西汉初期,刘邦就面临这样的局势,而其中,燕王臧荼的燕国,楚王韩信的楚国,淮南王英布的淮南国,梁王彭越的梁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是10个诸侯王中,实力最大,威胁也最大的诸侯国。

也许臧荼、韩信、英布、彭越对刘邦还比较忠心,可能不会谋反,可耐不住诸侯王王位是可以世袭的,自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的儿子、孙子难保不被利益蒙蔽了头脑,悍然举兵造反,到时候,你让只直辖14个郡,被各路诸侯包围的大汉朝廷怎么办。

我前面也说了,封建时期是一姓江山,没有现在的民主,他将天下看成自己的私产,决不允许他人染指,这样一来,

为了避免对天下失控,刘邦就只能寻找各种过失,向韩信等功臣挥起屠刀了。

韩信等人再忠诚,他也不可能心甘情愿的交出王位,这就是他们的必死之道。

那么之后怎么样呢。

刘邦采用的方法是,杀死异姓王,改派刘姓宗亲为王,取代他们的位子,刘邦死后,继任的文帝、景帝等人除继续延续寻找过失剥夺封地的做法外,还以不惜挑起战争,封诸侯次子为候,继续分化诸侯国等措施削弱诸侯王,也就是地方割据派的势力,就这样坚持了一百来年,到汉武帝时期,朝廷才将直控14个郡扩充到48个,势力深入诸侯王领地,并完美的实现了对他们的分割包围。

至此,打秦始皇时期就困扰朝廷的六国贵族,也就是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才算彻底消除,天下也就真正的实现大一统了。

标签: 韩信

更多文章

  • 揭秘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究竟有何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韩信

    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

  • 韩信要是听从了他的建议,三国可能就提前400年出现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蒯通,刘邦,韩信,项羽,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朝,以能言善辩、利口覆邦著称的大辩士很多,尤以苏秦、张仪最为知名。就秦末汉初这段历史而言,有一位大辩士的能力可跟苏、张二人媲美,名将韩信若是能听从他的建议,将导致“天下三分”的局面提前400年出现。那么,蒯通究竟是怎样一位传奇人物?他最终的结局如何?蒯通是战国末年燕国范阳人,本名蒯

  • 韩信在项羽那里处处碰壁,为什么到刘邦那边却被一眼相中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邦,项羽,韩信,

    韩信能有现在的成就,流芳百世,说萧何是他的伯乐也不为过。不过,为何一代霸王项羽和有识人之能的刘邦都没有发现他的才能,却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并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刘邦举荐他呢?首先,韩信本身的才能是可以肯定的。伯乐有了而千里马却没有千里之能,恐怕伯乐也无可奈何吧。其次,在萧何月下追他前,韩信担任了治粟都

  • 如果韩信真的背叛刘邦,刘邦打得过韩信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韩信,刘邦

    韩信忠于刘邦,缘于他的道德判断,从报恩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问题是,蒯通所建议的三分天下,是否可行?认为不可行的,有两点理由。一是认为韩信缺乏刘邦一样的政治才能。二是认为韩信的部下和军士都来自汉营,一旦韩信独立,未必能掌控得住。即便一时弹压下去,也是身在韩营心在汉。这两点,看似很有道理,其实都不成立

  • 韩信不仅是战神,原来他还是个数学天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韩信,西汉

    在《史记·高祖本纪》本有这样一个记载,刘邦胜利之后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时说出了下面这些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 有意思的韩信和项羽——历史人物侃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韩信和项羽

    文/商长江如果说中国历史很有意思,值得一读的话。是由于众多史人物和千百年来所流传下来的比小说要精彩得多的事迹,让我们越来越多地领略到了历史的魅力。古人那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叱咤风云的风采,也常常让后人心怀激荡。俗话说碌碌之徒跳梁小丑常有,而英雄不常有。时势造英雄。在秦末那英雄辈出的年代,风起云涌的反秦势

  • 韩信最初已经穷的吃不起饭依旧佩戴刀剑 他的剑是从何而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韩信,刘邦,汉朝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的代表人物,甚至,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在其生前,可以说,“王侯将相”韩信一人都做过了。“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 ...都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那么,韩信为什么没在最有实力的时候造反?用句韩信本人的话来说,那就是刘邦“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

  • 韩信的背水战术到底有多厉害 古往今来没人能将在战场上还原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汉朝,韩信

    古代战场上,谋略计策就写在兵书上,为何,有的将领依计行事一败涂地,有的将领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呢?实际上,每种计谋都有其适用的战况,计谋必须符合战场上的天时地利,否则,使用起来势必事倍功半,甚至,召来无妄之灾。“背水一战”是韩信的经典战术,然而,这种战术古往今来鲜有名将敢用,当同事们簇拥在韩信身边问

  • 韩信到底有什么样的能力 他在将领上的地位有多高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汉朝,韩信

    提起战神,自然少不了韩信。其受到历代的敬仰,在后世多次被列入历史名将以进行纪念,甚至列入历史名将之首,所以韩信在将领地位是非常崇高的。那么韩信有哪些能力,使后世纪念呢?韩信其实最早是归属于项羽,但是不被重用,因而韩信从项羽那里逃了出来,当范曾认为大事不好时候,项羽不屑说道区区一个韩信,走了就走了没有

  • 韩信的套路到底有多深 最关键的一字便是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汉朝,韩信

    楚汉之争中,韩信于短短三年间,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倾三十万齐兵赴垓下,大败楚军,逼杀项王,此所谓不二之功。《史记中》只记载了韩信虏魏王豹、诛杀成安君陈馀、斩杀楚将龙且、大败霸王项羽的详细过程,从这四场大战中,能够看出来,韩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