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初三杰为什么韩信惨死:而萧何张良却得善终

汉初三杰为什么韩信惨死:而萧何张良却得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201 更新时间:2024/1/14 13:17:33

刘邦即位后在洛阳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战胜项羽、夺取天下的原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方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萧何、韩信、张良是“汉初三杰”,刘邦战胜项羽逐鹿中原,这三个人的功劳最大。但为什么这三个人中,只有韩信惨死,其余两个人都得到了善终?其中道理不能不让人深思。

网络配图

众所周知,韩信用兵如神,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是汉初军事上的“一哥”。也正是因为他功高震主,刘邦才对他有很大的猜忌之心。但是话又说回来,刘邦对张良和萧何的猜忌,一点都不必对韩信的猜忌小。但二人之所以得以善终,是因为都懂得急流勇退。

应该说张良是三人当中最聪明的一个,也是刘邦最放心的一个人。张良精通黄老之学,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所以刘邦论功行赏时,张良拒绝了刘邦对自己“自择其三万户”的封赏,只要了“留”这个地方。因为张良没有根基且淡泊名利,所以刘邦对张良最为放心,张良也因此得以善终。

相比于张良,萧何在关中似乎“根深蒂固”,这一点也引来了刘邦的猜忌。据说刘邦曾三次试探萧何,看他有没有贰心。但萧何三次都将刘邦的疑心和顾虑打消了,从而化险为夷、幸免于难。

萧何是怎么做的呢?前两次萧何通过派族中青壮年奔赴前线和捐献家产打消了刘邦的顾虑。第三次遭到刘邦怀疑时,萧何在关中已深得民心,成了刘邦猜忌的重要对象。此时,萧何听从他人建议,做了些“强购民田民宅、放高利贷”之类的事情,通过“自污”的方式败坏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好名声,从而让刘邦安心,最后得以善终。

韩信却不同,他不但不懂得功成身退,反而犯了主动邀功的致命错误,最终被萧何和吕后设计杀害。区别于萧何和张良两位文臣,韩信作为武将本就容易招致怀疑,但他最终被杀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网络配图

韩信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太高调。韩信是千古难得的帅才和将才,能够把弱小的军事力量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最后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彻底击败,让项羽自刎乌江,奠定了建立汉王朝的基础。但他太高调了,不知谦虚为何物。

刘邦曾经随便和韩信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便来自于此。韩信对刘邦说的这番话自然容易遭到刘邦的猜忌。

韩信在打下齐鲁之地后,手握重兵。可以说成了刘邦和项羽争霸的砝码。这时候他居然向刘邦伸手要官,以功要封,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殊不知,他的做法犯了帝王大忌。帝王们对手握重兵的将帅一向最为忌惮,韩信作为一个手握兵权、用兵如神的军事统帅不知避嫌也就算了,竟然还主动邀功,这就是作死的节奏。

想想刘邦最然暂时忍下这口气,但是当他当上皇帝后,就不会想起这事吗?这就是韩信,做事没有长远眼光。而且,当不当齐王,这不过是个虚名,为何要为了虚名而得罪自己所效力的主公呢?

网络配图

韩信攻下齐国的时候,手握重兵。他的谋士蒯通一而再再而三的向韩信表明,刘、项的命运就决定在韩信手里,向着项羽,项羽胜利;向着刘邦,刘邦胜利。不过在谁手下,都不如自己自立山头来得实在。

不过韩信还是没有采用蒯通的话,大概是觉得不靠谱,或者人为刘邦能拜自己为大将不容易,因此死心塌地辅佐刘邦,从此蒯通只好另辟蹊径,走自己的路去了。

可以说,这个时候,韩信如果自立为王,楚汉之争的结果尚未可知。但是韩信没有这么做。后来天下大定,刘邦因为猜忌夺了韩信的兵权,降为淮阴侯,这时候韩信觉得难以忍受,起兵造反。可以说,这时候形势和当时已然不同,没有合适的时机和有利条件。这时候韩信最应该做的是接受现实,守愚保身,他反而骑兵谋反,只会有兵败身死结果。

标签: 韩信

更多文章

  • 汉朝秘闻:三国最大的功臣韩信为什么会死?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韩信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越国灭吴后范蠡对文种说的话。然而文种不听,最终死于勾践之手。网络配图近三百年后,公元前197年,吕后和萧何诱杀韩信于长乐宫,灭三族。网络配图历史上张良是个足智多谋的人物,也是西汉三杰之首。他和萧何韩信为了刘邦打天下立下盖世功劳。天下平定之后,张良积极隐退,称病不

  • 韩信受了胯下之辱后为何没有杀羞辱他的无赖?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韩信

    很多人读过史记,都知道胯下之辱的故事,据说:韩信少年的时候,经常挎着宝剑在界面上溜达。有个恶少借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 韩信之死真相:竟死在一群弱不禁风的女人裙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韩信

    司马迁的《史记》是这样描述韩信之死的:韩信被骗进宫却一直没见到刘邦,只看到到了一大批武士围堵,没等他反应过,便把他捆绑起来。吕后的心肠可是家喻户晓,她是没有刘邦那么仁慈,因此连问都不问,就将韩信就地解决了。说韩信是被一群武士围攻而死,至今我仍怀疑,怀疑的就是《史记》也不一定全部是真实的。毕竟都是人为

  • 有能力就要去当老板韩信到死都没明白这个道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韩信

    韩信的一生,就像一条抛物线,从默默无闻到大放异彩,最后又黯然落幕。他年轻时,既不会做官,又不会经商,一度只能到处蹭剩饭看冷脸,尝尽了世态炎凉人生冷暖。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经商)。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然而,秦朝末年的大变局给了他施展自身才华的舞台——韩信20岁仗剑从

  • 刘邦想用张良牵制韩信 张良识破阴谋激流勇退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张良

    汉初三杰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了解一些,张良、韩信与萧何都是为刘邦打天下的三大功臣。但是这几个人的结局很不一样。最惨的是韩信竟然死在吕后这个女人的手中。其实刘邦不仅不信任韩信,连张良这个书生他也不信任。网络配图汉初天下大定,刘邦自然是要论功行赏,张良可是大功臣自然不能亏待,所以当时刘邦告诉张良,齐国这个地

  • 军神韩信乃将相之才 为何却被宫女活活打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韩信

    韩信之名已无需赘述,韩信之功,可谓建立大汉天下的第一大功着,刘邦曾加封三齐王,并特例准许韩信三不死。为何这样却还是被杀了呢。网络配图所谓三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这可谓是最大的免死铁卷了。即便这样,他还是死的屈辱、窝囊,最后被吕后诱骗至宫中被宫女活活打死。韩信为汉家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

  • 刘邦帐下三杰排名 韩信虽然厉害却不及张良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邦

    刘邦能够从一介布衣变身为九五至尊,他身边的三位贤才良将功不可没。曾有人问过刘邦夺得天下的原因,刘邦的回答是:我比不上张良的运筹帷幄,也比不上萧何安国定邦,更比不上韩信的战无不胜,这三个人都是出色的人才。网络配图 张良是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臣,他屡次在刘邦面临生死存亡之时,为其出谋划策,使其转危为安。当

  • 韩信并非功高盖主也不是非死不可,为何吕后对他处之而后快!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韩信

    韩信的死,历来被视为一大冤案,其死因通常被认为是,功高震主而引起了刘邦的猜忌,于是兔死狗烹成了必然的结局。不过,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1.韩信之死历朝历代,皇帝屠杀开国功臣的行为是一种常态,其中,武将被斩杀的比例远远超过文官。道理不难理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皇帝自然对掌握军队的武将最为担忧。武将的功劳

  • 吕雉杀掉韩信的原因是什么?萧何为什么要帮吕雉杀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韩信,吕雉

    韩信武功高强,威望极高,帮助刘邦打下半边江山。但是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害怕韩信造反,吕雉为了稳固汉室江山,和萧何密谋一起杀了韩信。那么吕雉杀掉韩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萧何曾是韩信的伯乐,为什么帮助吕雉杀掉韩信。吕雉杀掉韩信的原因是什么?1、韩信被封为王。汉朝时期,刚刚建立政权且正在争夺天下的都要大

  • 三种设想解读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韩信

    [导读]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胯下之辱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