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萧何饮酒作乐不问政事,为什么却被万民称颂?

萧何饮酒作乐不问政事,为什么却被万民称颂?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929 更新时间:2024/1/15 3:10:26

西汉第一相萧何临死之前向汉高祖刘邦推荐曹参为相,不曾想,曹参拜相后,数年来无所作为,每日饮酒作乐。就是这样的丞相,却得到了民众普遍的赞颂,实在是太令人费解了,难道汉朝的老百姓脑子有问题?

史载,萧何和曹参都是沛县的刀笔吏,相当于现在的律师,不过也有说曹参是狱吏。但不可否认,萧曹二人是好友,与曾在沛县任亭长的刘邦是同事,三人结伴在沛县起义。跟着刘邦打江山时,曹参常领兵出征,而萧何为丞相镇守关中,一将一相两位好朋友开始产生隔阂。

据统计,曹参总共打下了两个诸侯国,一百二十二个县;俘获诸侯二人,诸侯国丞相三人,将军六人,郡守、司马、军候、御史各一人。身经百战的曹参身上有七十处刀伤,若论攻城掠地,他的功劳可以说是第一。但汉高祖平定天下之后,论功行赏,分封时定功臣名次,萧何居然排在曹参之上,也许曹参因此心中有些不快,将相便产生了矛盾。其实将相不和在历史上是常有的事,有些是确实有矛盾,有些呢,则是为了明哲保身,两人唱的双簧戏而已。笔者觉得曹参和萧何就是后者。毕竟在太平年代,无论哪个帝王都不会希望将相之间的关系很好,只有两派势力互相制衡,帝王才能安枕无忧。

后来,萧何重病之际,向汉惠帝推荐曹参为自己的接班人,并认为朝中只有曹参一人有能力胜任丞相之职。听说萧何病逝的消息,正在齐国任丞相的曹参便开始着手准备入京拜相,那时候圣旨还没有下来,曹参似乎未卜先知,可见萧曹之间互相了解的默契度有多高。

朝臣们都认为曹参与萧何不和,曹上任后一定会推翻萧何制定的法令,还会对官员施行大规模的任免,一时间人人自危。过了一些好些时日,政体一点变化都没有,群臣们在惶惶不可终日之中,终于等来了新相爷曹参的一纸文书:文告声名,凡用人行政,一律按照前相国旧章办理。这个时候,朝臣们悬着的一颗心才算落了下来,纷纷赞叹曹参宽宏大度。

可问题又来了。政体是没有变化,但曹参自拜相以来,不问政事,每日饮酒作乐。下属们也竞相效仿他,经常在相府的后花园聚会斗酒,除了猜拳行令,有时还要K歌跳舞,闹腾的不得了。曹参手下有些严肃的官员看不顺眼,便领着曹参去后花园看那些人的丑态。谁知曹参到了园中,非但没有斥责众人,反而加入到他们之中,和他们一起猜酒行令、唱歌跳舞。

朝中有些士大夫听说这种情况,便上门去拜访曹参,意图劝说于他。可是无论谁去,都会被曹参热情洋溢的硬拉到后花园劝酒,根本就不给你开口说话的机会,便把你灌醉了。结果这些说客基本上都是走着进入相府,躺着被送回家。

消息传到惠帝耳朵里,惠帝让曹参的儿子去询问曹参的政治主张,结果被曹参骂走。这下惠帝的脸上挂不住了,心想这叫什么事啊,母后干政,我他妈的整天憋一肚子火,平时以杯中物、床上活解闷,朝政都委托给相国了,谁知道所托非人,那家伙整天喝酒喝的比我还凶,如此下去,国事荒废,我岂不是会被后世骂为昏君。

于是惠帝立即召见曹参,责问他为何不问政事。曹参问汉惠帝,与高祖皇上比如何,惠帝头摇的像拨浪鼓,心想我怎么敢与先帝比呢!曹参又问皇上自己和萧何比哪一个更强,皇上瞥了他一眼,心中叨咕:就你整天胡吃海喝,还想跟萧何比?曹参说:“高皇帝和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确,既然你不如先皇,我不及萧何,现在陛下您垂衣拱手,我们臣子则恪守职责,遵循维持前代之法令,不就行了吗?”惠帝无言以对,摆了摆手:好吧你走吧,回家喝酒去吧!

其实在沛县时,曹参和萧何的政治主张就一致,那就是以黄老之学治国,清静无为,法令不轻易出,法令既出,就不能随便更改,朝令夕改是最大的扰民。

萧何本着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原则,顺应民意,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人民生产的积极措施。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无为之治”,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不计较自己的声名,耐得住寂寞,默默无闻的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从而获得朝野上下一致的称赞。

在“萧规曹随”的影响下,西汉延续着清静无为的治国方针,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和指明了方向。

标签: 萧何汉朝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如果朱元璋没杀开国功臣,那么明朝又会是什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开国功臣,文史百科

    中国历史上,但凡作为开国皇帝在夺取天下之后,首先是敕封天下,对于功臣则会按照功劳大小进行封赏,但是接下来便是卸磨杀驴,鸟尽弓藏,基本上都逃不掉这个怪圈,像刘邦,李世民上台后都干过这样的事情。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不例外,朱元璋把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几乎全部杀完,总计大概有20多万人,在中国历史达

  • 揭秘历史上的灵宝之战,大唐二十万军队为何全军覆没?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灵宝之战,唐朝,战史风云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灵宝之战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说起安史之乱,有一场战役不得不说起,唐军二十万军队浩浩荡荡追击叛军,被引入峡谷,结果被杀得只剩8千余人,主将哥舒翰并没有以身殉国而是跪地求降,他的一生英明也毁于一旦,那么灵宝之战,叛军的首领究竟是谁,二十万的军队怎么会在

  • 清代禁卫军有哪些?他们的职能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禁卫军,商朝,历史解密

    清王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君主制集权国家,宫廷各种制度多沿袭明朝之制度且更为完善。但其中的禁卫制度却大有不同,主要原因在于清入关以前是北方游牧民族,满族带有浓厚贵族制特征,即八旗贵族。因此,在清朝有资格对君主及皇城加以防卫的大多都是八旗贵族子弟。直到康熙年间才增设汉人侍卫,只有在武举中表现出色的人才有机

  • 赵光义最喜欢的长子赵元佐为何疯了?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元佐,明朝,野史秘闻

    赵光义有九个儿子,他最喜欢的是长子赵元佐,据史书记载,“少聪警,貌类太宗,帝钟爱之”。赵元佐不仅长得像宋太宗,而且非常聪明,因此深得父皇的喜爱。宋太宗继位后,就开始培养赵元佐,“从征太原、幽蓟”。太平兴国年间,赵元佐“出居内东门别第,拜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卫王,赴上中书”。在这之后,赵光义

  • 为什么说窦太后是作妖皇后?她都做了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窦太后,汉朝,风云人物

    当年的一部美人心计让人深深感觉到了女人掌权的恐怖,前有吕太后把握朝政,将天下弄得人心惶惶,后有窦太后,陪同夫君上朝,弄得兄弟反目成仇。这里说的兄弟反目,就是汉景帝与梁王了。窦太后本是吕太后宫里的一个小宫女,因为吕太后想要监视代王刘恒,便将她赐给了刘恒,先不说窦太后是如何成为刘恒的皇后的,光是以间谍的

  • 根据史书记载,南宋的手工业发展到了怎样的新高峰?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 昭莫多战役的过程如何?准噶尔部会为什么会大败于清军?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昭莫多战役,清朝,战史风云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朝与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战于昭莫多,这场战役是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唯一一次亲征,并歼灭了噶尔丹的主力,史称“昭莫多之战”。准噶尔部属于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居住在今新疆西北一带。噶尔丹本与清朝有着频繁的马市,清初在平定国内叛乱的战争中对战马的需求量很高,而噶尔丹为了发展当地生产,

  • 李隆基政变时,为什么一定要杀死这三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隆基,唐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李隆基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每一场政变,都夹杂着血和泪,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为什么大多数政变都要杀很多人呢?因为“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留着和自己方向不同的人一起共事,风险实在是大。公元710年,李隆基和姑姑太

  • 朱元璋曾想迁都西安,为什么后来又改变主意了?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明朝,朱元璋,野史秘闻

    从明朝永乐大帝朱棣开始,北京始终作为中国的都城并延续下来。然而如果不是一位皇子的意外死亡,明朝的都城将会是西安了。而西安著名的钟鼓楼,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钟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属于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公元1380年,洪武大帝朱元璋下令在西安盖造钟鼓楼,并采取了极高的

  • 汉献帝是真心的喊刘备为皇叔吗 要知道汉朝辈分是如此之乱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汉献帝,刘备,风云人物

    汉献帝是真心的喊刘备为皇叔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原来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他们对剧中刘备的身份没有怀疑,但后来他们有了怀疑。刘备为什么称他为皇叔,当刘备提到他的资历时,基本上找不到。你为什么这么说?当时,刘备在曹操的介绍下才认识了汉献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