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信为什么宁愿忍受胯下之辱也不愿杀掉那位屠夫?

韩信为什么宁愿忍受胯下之辱也不愿杀掉那位屠夫?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334 更新时间:2024/3/17 5:23:55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韩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韩信因为忍受胯下之辱被后人称之为忍辱负重,关于胯下之辱,史书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熟视之,俯出裤下匐伏。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大概就是说,有一个屠夫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而后韩信看着他,从胯下钻出去了,市集的人就笑话他,认为他怯懦。

我们来看看韩信当时为什么选择钻胯这种非常耻辱的事情。

《论语》里面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韩信当时也是壮年,这时候最忌讳互相争斗,韩信怎么做的,韩信“孰视之”,这个意思就是韩信盯着屠夫看,而且还是非常坦然地看,从这里看出其实韩信并没有怯懦的意思,反而倒是显得正气凛然。

面对他人的羞辱,按照普通人的反应,一般分成三种,第一种叫可战。很好理解,就是跟那人打一架,拼个你死我活。韩信拿剑,屠夫拿刀,这打一架,难免会受伤。周围围了一帮人就是看热闹的,能帮韩信打架的也没有。那么韩信和屠夫真的打起来胜算怎么样呢?

史书上记载,韩信的军事才能非常卓越,但是关于他的武力史书却没有什么记载。韩信那时候就是个混混模样,吃百家饭长大,所以即使屠夫说他高高大大的,其实从实际情况来说韩信的身材应该也比不上屠夫,毕竟屠夫的形象大家都知道,一般都是横肉。如果他们两个打起来,韩信真的未必能赢。

有人说,一个常年佩剑的人怎么可能一点武力没有,其实倒不是一点武力没有。要知道,当时的项羽是非常骁勇善战的,他的武功那是出了名的,以一己之力,把整个军队的武力平均值都提高了,韩信在他这边,那点功夫根本不足语。所以在历史上对于项羽武力记载很多,但是对于韩信,几乎没有。

另外还有一个疑虑的地方,在秦朝,武器刀剑管制很严苛,一般人没有权利带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芒,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秦朝皇帝为了防止人民造反,把天下武器收缴了,铸成了十二金人,以儆效尤。

韩信从出身来说也算不得高贵,他也没有什么权利带真正的刀剑,但是又有人说他喜欢佩剑,这里的佩剑到底是不是真材实料就不好说了。但是屠户不一样啊,你的刀不锋利的话怎么切肉啊,所以屠户的刀一定是真刀。所以从这里来看的话,韩信带的刀,不一定真的有什么作用,可能只是个“玩具刀”,两个人舞刀弄枪起来,韩信还是处在下风的。

第二种,可避。这个好理解,其实就是不理屠夫,然后躲开。躲开的话,从历史上来讲,韩信本人可能就没那么有名了,毕竟躲开了就没有戏剧冲突,在历史上也就永远是个胆小的模样。而且,躲开就坐实了他胆小的名声,从韩信骨子里的那种高傲来说的话,躲肯定是不会躲的。

第三种,可从。就是服从,韩信选的就是这种。其实韩信也不是说不能和屠夫打一架,但是秦朝当时的刑律非常严苛,当街斗殴很容易就被抓走。韩信要是跟他打架,打不打得赢另说,要是被官吏抓走了,恐怕就没那么自由了,他的一腔抱负怎么实现呢。

另外,韩信其实这个举动有一点哗众取宠的味道,比起直接逃跑来说,钻胯显然更具有话题度,还能一时间提高韩信的知名度,按现在的话来说,韩信走的是“黑红”的路线。

但是,归根结底,应该还是韩信将他看作一种磨练自己心智的方式,“天将降大任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对于韩信来说,这些算是经历完全了,挨饿的挨饿,受辱的受辱,一个都没落下。要是再成不了大器,只能说他命不好。

这里要提到另一个故事,就是张良的圯下老人的故事,跟韩信这个有点相似。大概就是说,张良隐姓埋名在沂水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就是黄石公,黄石公看见他就把鞋扔到了桥下去,对张良说:“你去把我鞋子捡上来。”张良当时也年轻啊,这对他来说也算是一种羞辱,但是张良想了想,算了,老人家年纪大了,于是捡起来跪着给他穿上。

黄石公一看,这小子有点意思,于是说,五天后你来这里见我。张良当时也没什么事情,于是五天后去了,结果没想到去那里的时候黄石公就很生气,你个年轻人怎么来的比我还晚?于是,又说五天后来见我,这次张良天不亮就去了,但是黄石公还是说,你怎么又来这么晚。张良没说什么,又过了五天,他半夜就出发了,这下子黄石公开心了,说:“孺子可教也。”然后送了他一本兵法书《太公兵法》,后来凭借着这兵法,张良在功业上面有所成就了。

这里的张良和韩信有异曲同工的地方,都是受辱,忍受,而后成就大业。其实也能看出二者的心胸格局很广大。苏轼在《留侯论》里写:“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认为,古之豪杰,一定有过人之处。匹夫受辱,拔剑而起,这不叫勇猛,真正有勇有谋的人,应该是临危不惧,忍辱负重的,不轻易动怒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韩信和张良都是豪杰之士。韩信后来发达了以后,又遇到了那个屠夫,屠户以为自己死到临头了,跪地求饶,结果韩信反而还提拔了他,说要不是当年他的侮辱,就没有现在的韩信,从这里看,韩信是非常有肚量的。

另外,历史还要看叙述者的主观感情。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对很多人物的评述都是夹杂了自己的感情色彩的。对于韩信的这一事件,“孰视之”三个字其实非常重要,要是去掉了之后,那就是一个人侮辱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害怕了于是就屈服了的故事,跟现在的街头霸凌差不多。但是加上这三个字,司马迁的感情倾向就体现出来了,他是赞赏韩信的,所以在后世对于韩信的这一举动也是多有夸赞。

古人总是特别推崇忍辱负重,佛家也总是说忍得一时,会有福报。现在也有句话叫“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教导人们不要太过于计较,要宽宏大量,这样世界才能美好。话是没错,但人善被人欺的事情也不少。另外也有句话叫做:“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韩信也好,张良也好,或者是越王勾践也好,那都是成功了才被人记住说是忍辱负重的。

换个角度来看,韩信没有成功,而是落魄了,那么史书就会记载:“信者,怯,逢屠户辱,屈之。”还有什么“忍辱负重”这样的美名可言。张良呢,最多博得一个尊老的好头衔,不出名谁能知道还有张良这样的人。

有的忍耐也并不是都有正面的作用。比如说阶级压迫,你要是下等人民,忍了,可能命就没了。要是一些朝代造反的人被压迫还忍了,那真的就永远忍着吧,永无翻身之日。要是殖民忍了,民族都没了。所以,“忍辱负重”到底是个好词还是坏词,还要看你是不是能做出成就。成了,就跟韩信一样,历史上留下美名,败了,那就是永远的耻辱。

在现代社会,其实一些小事忍忍过去也没什么,但是要是真的面临韩信这种事,估计现在也没几个人忍得了。

标签: 韩信汉朝

更多文章

  • 曾经十分落魄的韩信,是如何得到赏识走向成功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韩信,西汉,刘邦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韩信的故事大家听过吗?韩信的成功来源于天才的自信,经验是在成长中积累的,而天赋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而韩信恰恰有,如果说韩信像乞丐一样落魄,不妨看看刘邦得天下用的人,樊哙是个杀狗的屠夫,周勃是个办丧事的吹鼓手,曹参是个狱卒,刘邦不过是个亭长,最牛的萧何放现在也就是个县政府办公

  • 韩信虽用兵如神却没能善终,其中都有哪些原因呢?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朝,韩信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句话:“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信,即是韩信,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韩信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

  • 刘邦为何拜韩信为大将?仅仅是因为相信萧何的推荐吗?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韩信,刘邦,西汉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刘邦。刘邦为何拜韩信为大将?是因为相国萧何的推荐。萧何为何要力荐韩信为大将?《史记》中给出的原因,韩信乃无双国士,可以帮助刘邦成就帝业。这原因当然不错,如果韩信没有过硬的素质,萧何也绝不会把韩信举荐到那么高的位置。但除了韩信自身素质之外,这背后还有隐情,也别

  • 吕后杀韩信真的是刘邦授意吗 如果不是吕后还敢不敢动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吕后,韩信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吕后杀韩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这是历朝历代帝王的帝王之术!从刘邦开国后,铲除其他异姓王情况来看,韩信作为刘邦的心头之患,铲除他是必然的!只不过是借吕后之手罢了,免得给后世史官们落下一个诛杀开国功臣的骂名

  • 除了韩信之外,还有谁也是项羽和刘邦曾经争夺的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英布,汉朝

    大家好,说起英布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在刘邦和项羽决战之前,韩信作为独立第三方,受到了二人的热情争取,其实啊,早在韩信之前,英布也受到过这种待遇。那时候项羽刚做天下盟主,齐国在北方叫板,项羽赶紧过去平定动乱,刘邦就趁机杀出关中,带着一群小弟攻打项羽的老巢彭城。项羽一个回身,打跑了刘邦,之后继续

  • 樊哙为什么一见到韩信就下跪磕头?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樊哙,汉朝

    樊哙为什么一见到韩信就下跪磕头。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汉高祖刘邦的一首诗,直抒胸臆,气势雄浑。看看他这首诗,再回想他起兵之前还是一个乡村无赖,人生的际遇无常,真让人感慨万千。刘邦之所以能从一个酒徒无赖,奋斗成一代

  • 如果没有刘邦在,韩信大军能打败项羽的楚军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汉朝,韩信

    项羽和韩信的对决,在历史上一直被人关注。之所以他们的战争会被人关注,是因为实际上韩信和项羽并没有真正对决过。在整个楚汉战争中,项羽一直在打刘邦。刘邦跑到哪儿,项羽就追到哪儿。而韩信在外围作战。韩信在平定三秦以后,就开始绕到北方和东方,攻打魏国、代国、赵国和齐国。他的策略就是通过获取外围,对项羽形成包

  • 汉初三杰之中为什么只有韩信当上王爷 当王爷就是死路一条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汉朝,汉初三杰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汉初三杰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邦在打败项羽后,高兴地当了皇帝。他曾亲口说出自己成功的秘密——那就是“汉初三杰”的帮助!所谓的“汉初三杰”是指萧何、韩信、张良,萧何负责后勤,韩信负责打仗,张良负责出谋划策!《史记 高祖本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

  • 韩信的人生到底有多悲哀 率兵过万身边却没有一个亲信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朝,韩信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韩信亲信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秦末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暴政,其中能人异士层出不穷。而在这乱世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将领就是韩信,韩信作为一个非常奇特的人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是韩信作为一个军事天才,统领上万军队,即使立下赫赫战功,还是得不到刘邦的信

  • 如果当初韩信背叛刘邦,那他能一统天下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朝,韩信

    历史上有许多功高盖主的名将后来都被皇帝以扫除威胁而杀害,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将领似乎都是后知后觉得,乖乖等着束手就擒,于是我们不禁就要问,以往谋略过人的他们为什么会变得这么愚笨,就好比韩信,如果他选择叛汉,能有多大的胜算,是否能打败刘邦呢?其实他还是有两次绝佳机会的。第一次机会韩信在项羽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