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吕后杀韩信真的是刘邦授意吗 如果不是吕后还敢不敢动手

吕后杀韩信真的是刘邦授意吗 如果不是吕后还敢不敢动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642 更新时间:2023/12/7 20:37:28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吕后杀韩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这是历朝历代帝王的帝王之术!从刘邦开国后,铲除其他异姓王情况来看,韩信作为刘邦的心头之患,铲除他是必然的!只不过是借吕后之手罢了,免得给后世史官们落下一个诛杀开国功臣的骂名!

另外还有一句话,“最毒妇人心”!永远不要低估一个政治成熟,心狠手辣的女人,即使没有刘邦的授意,以吕后果杀伐果断的性格,私下处死韩信,绝对有可能!这样也正和刘邦的心意!

战功赫赫的韩信,为何会成为刘邦和吕后的心头之患?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因其卓著的军事奇才,被后世兵家称为“兵圣、兵仙”!

当年,韩信只不过是项羽帐下一个微不足道的执戟郎,满腹才华的韩信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最终弃项羽而去,投奔刘邦帐下。

然而,初到刘邦帐下的韩信,依旧无处施展自己才华,终日做些粗活,时间一久,最终韩信认为在刘邦这里也施展不了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的韩信就这样再一次选择离开!

现实本来就是如此,韩信当时仅仅是一个无名小卒,纵然你有才华,却没有伯乐相识,也只是空有才华!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韩信虽然初到刘邦帐下没有得到重用,但韩信平时一个人时候,把自己的军事思想刻在竹简上,并且时不时的给身边的人,讲述该如何对抗项羽!

实在没有地方发泄的时候,韩信就借助醉酒发泄。

就在韩信已经收拾包袱走出刘邦的军营,背后一匹马飞奔而来!

“脚下留人,莫走”!马背上人喊到,等到了韩信眼前,韩信大惊,这不是萧何吗?汉王的大管家!

萧何立即表明来意,说是代表汉王来的,请韩信做汉家军的大将军!

就这样,在萧何的推荐下,韩信人生从此逐渐走向巅峰!

韩信在成为汉家军的大将军后,立刻对汉家军展开了新的一番训练,同时派人修理栈道,但工期却异常缓慢!这让章邯掉以轻心。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攻克陈仓,接着韩信水淹雍城,章邯兵败自尽。韩信趁机攻入三秦之地,很快占据关中,刘邦也有了和项羽争雄天下的资本!

刘邦兵败于彭城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平定魏国,请命北伐拿下代国 ,刘邦收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 ,派人降服燕国

。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楚军,平定剩下的赵国城邑。

刘邦成皋兵败夺其精兵后,奉命攻打齐国 ,并于潍水全歼龙且二十万楚军,汉五年,垓下一战,逼的项羽最终乌江自刎!

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为刘邦建立大汉立下赫赫战功!

刘邦建立大汉后,因韩信战功显著,封韩信为楚王!另外其他六位异性王也因为战功被封王,这也就是汉初的“七位异性王”,他们成了刘邦心中最大的隐患。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七位异姓王中,最让刘邦忌惮的首推楚王韩信。不仅因为韩信战功显著,而且韩信本身就是一代名将,在汉家军中,威望甚高!

汉初,刘邦虽然是皇帝,但也是名义上的一个皇帝,当时刘邦控制下的大汉,大约有一半的国土控制在这“七位异姓王”手中,关键这七位异姓王都拥有兵权,俨然国中之国!

刘邦为了实现“家天下”,在称帝后,开始逐渐铲除其他异姓王,首先就是韩信!

汉六年,有人告韩信谋反,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人身自由也时常受到监视;汉十年,陈豨反叛,刘邦亲率兵马讨伐,吕后和萧何谋划,把韩信诱骗至长乐宫,以“谋反罪”,让一帮宫女杀了韩信!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最毒妇人心

虽然韩信被吕后诱杀时,刘邦当时正在平叛,至于是不是刘邦暗中授意,如今已经不得而知,也无史料查证,但刘邦在平定叛乱回到京城中,听闻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悯他!

从中,我们不难可以看出,刘邦心中也是一直犹豫不决,该不该铲除韩信,如今吕后替他直接解决了,这直接让他少了一块心头病!

纵然无刘邦的授意;以吕后心狠手辣手腕,完全可以私下处死韩信!

毕竟,吕后经历过多年的战争,在楚汉战争中,又被项羽擒获关押数年,数次面临生死,但最终她都挺过来了!

因此,对于吕后来讲,建立大汉后的吕后早已经是一个政治成熟,杀伐果断的女强人!

这一点,从刘邦驾崩后,吕后干政,对戚夫人迫害,对刘邦几个儿子的毒杀来看,吕后完全具有这样的魄力!

那么对于一个未来威胁自己安全和她儿子继承大统的开国功勋来讲,根本不值得一提!

总结

无论韩信死,是不是刘邦授意的,还是吕后私下判决的,综其原因,无情最是帝王家,韩信之死,只不过是吕后作为一个成熟的女政治家初露锋芒的体现!

标签: 吕后韩信

更多文章

  • 除了韩信之外,还有谁也是项羽和刘邦曾经争夺的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英布,汉朝

    大家好,说起英布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在刘邦和项羽决战之前,韩信作为独立第三方,受到了二人的热情争取,其实啊,早在韩信之前,英布也受到过这种待遇。那时候项羽刚做天下盟主,齐国在北方叫板,项羽赶紧过去平定动乱,刘邦就趁机杀出关中,带着一群小弟攻打项羽的老巢彭城。项羽一个回身,打跑了刘邦,之后继续

  • 樊哙为什么一见到韩信就下跪磕头?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樊哙,汉朝

    樊哙为什么一见到韩信就下跪磕头。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汉高祖刘邦的一首诗,直抒胸臆,气势雄浑。看看他这首诗,再回想他起兵之前还是一个乡村无赖,人生的际遇无常,真让人感慨万千。刘邦之所以能从一个酒徒无赖,奋斗成一代

  • 如果没有刘邦在,韩信大军能打败项羽的楚军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汉朝,韩信

    项羽和韩信的对决,在历史上一直被人关注。之所以他们的战争会被人关注,是因为实际上韩信和项羽并没有真正对决过。在整个楚汉战争中,项羽一直在打刘邦。刘邦跑到哪儿,项羽就追到哪儿。而韩信在外围作战。韩信在平定三秦以后,就开始绕到北方和东方,攻打魏国、代国、赵国和齐国。他的策略就是通过获取外围,对项羽形成包

  • 汉初三杰之中为什么只有韩信当上王爷 当王爷就是死路一条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汉朝,汉初三杰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汉初三杰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邦在打败项羽后,高兴地当了皇帝。他曾亲口说出自己成功的秘密——那就是“汉初三杰”的帮助!所谓的“汉初三杰”是指萧何、韩信、张良,萧何负责后勤,韩信负责打仗,张良负责出谋划策!《史记 高祖本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

  • 韩信的人生到底有多悲哀 率兵过万身边却没有一个亲信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朝,韩信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韩信亲信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秦末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暴政,其中能人异士层出不穷。而在这乱世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将领就是韩信,韩信作为一个非常奇特的人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是韩信作为一个军事天才,统领上万军队,即使立下赫赫战功,还是得不到刘邦的信

  • 如果当初韩信背叛刘邦,那他能一统天下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朝,韩信

    历史上有许多功高盖主的名将后来都被皇帝以扫除威胁而杀害,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将领似乎都是后知后觉得,乖乖等着束手就擒,于是我们不禁就要问,以往谋略过人的他们为什么会变得这么愚笨,就好比韩信,如果他选择叛汉,能有多大的胜算,是否能打败刘邦呢?其实他还是有两次绝佳机会的。第一次机会韩信在项羽那里

  • 韩信做了哪五件缺德事 韩信折寿40年是不是真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韩信,汉朝

    对韩信折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初三杰”韩信,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位杰出军事家,也是辅佐刘邦夺得天下的开国功臣之一。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里,曾记载了这样一则名言对话:酒宴中,百官问:大王何以能得天下?刘邦答: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

  • 同样都是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 徐晃学韩信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徐晃,韩信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徐晃和韩信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背水一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种战法。徐晃学韩信本没错,但是没弄清背水一战的精髓。韩信用此计,是因为兵力远远少于赵军,直接硬刚必败无疑。他背水结营,置之死地,让士兵心里都明白一件事,打不赢也没地方撤,不玩命必死无疑。所

  • 韩信背水一战到底是怎么打的 其他人为什么学不会,也复制不了辉煌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韩信,背水一战

    还不知道:韩信背水一战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背水一战又称井陉之战,发生于现在的河北省石家庄井陉县。公元前204年,韩信带领三万汉军攻打赵军,以少胜多成为经典战役,背水一战由此而来。这一场战斗中,“置之死地而后生”战略战术得到了充分的运用。韩信证明:“置之死

  • 韩信早年连饭都吃不起 韩信为什么不去打工赚钱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韩信,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韩信早年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生得人高马大的,还好佩剑,看上去就是练家子出身,怎么就不能做苦工赚钱呢?这就是韩信与普通人的区别。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是普通人,虽然跟韩信一样生得高大,虽然跟韩信一样读过书,虽然跟韩信一样吃不上饭,但孔乙己最终没看出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