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鞅变法持续了20年 秦国为何有20年时间来进行变法?

商鞅变法持续了20年 秦国为何有20年时间来进行变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174 更新时间:2024/2/15 22:00:55

商鞅变法持续了20年 秦国为何有20年时间来进行变法?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秦国本是西北边陲的小国,谁也没想到起初最弱小,向来被关东六国鄙视为蛮夷之国的秦国最终能一统天下。秦国是如何一个偏处西方的边陲小国发展成能一扫六国的巍巍大国。

秦国从公元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耗时10年陆续兼并了东方六国,从此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期,进入了帝国时代。在秦国历史的四大雄主中,正是有了秦孝公所打下的基础才使秦国建立了强大的根本基础,并最终一统天下。秦孝公当时接过的秦国经过长年的穷兵黩武,国力衰竭,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民间私斗成风,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国土河西之地被魏国强占,其他六国对其虎视眈眈,随时欲除之而后快,而且商不入秦,士不入秦。内外交困的秦国走在了十字路口。刚经历过六国准备灭秦之战后的秦孝公决意要改变秦国的命运。

决定改变秦国命运的秦孝公便开始了招贤计划,面向其他六国发布招贤令广揽天下人才,成立招贤馆,并由宠臣景监亲自负责,后来推动秦国变法的卫国人卫鞅就是由他推荐成秦孝公的,并在卫鞅三试秦孝公的过程中,率次给秦孝公推荐,最终让秦孝公认识到了卫鞅的价值。随着求贤令的持续发布和人才引进,从其他六国到达秦国的人才达到了100多人。

秦国一下子来了100多人才,而且个个不是剩油的灯,这些人一到秦国就要平台和官职,否则就要离开秦国,不能不说这对秦孝公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为这个事一旦处理不好,造成大量的入秦人士离开,秦国再想招贤纳能就很难了,但是一下子涌入这么多人,又缺乏了解,因人设岗或人岗不匹配,也会给秦国带来灾难,一旦有一部分人出事,保守势力群起而攻之,就会让秦国引进人才的战略部署落空。

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秦孝公采取了让入秦的士子三个月时间去走访和调研,然后再各自写出振兴秦国的策略,国家根据个人才能去安排合适的岗位,这样做达到了几个目的:一是可以鉴别出滥竽充数者和真正的人才,实现了人才的筛选目的;二是让这些士子通过实地调研,了解秦国后,才能在随后的工作中更切合实际,避免出现大面积的工作失误;三是实现人岗匹配,避免人岗不匹配对整个政权造成大的冲击;四是堵住了保守势力的嘴,让他们挑不出反对的理由。

君臣合体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做到君臣一体的并不多,但是秦孝公和商鞅之间的君臣一体则绝对可以成为佳话。商鞅作为战国时期的法家著名人物,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所推动的可以称之为“黑色裂变”的变法,一举改变了秦国的命运。

商鞅在入秦之前,在魏国相国公孙痤手下任职,后来公孙痤在死之前,魏王向他征询新相国的人选,他推荐了卫鞅,并告诉魏王如果不用卫鞅,就杀了他。结果魏王既没有用卫鞅,也没有杀他。后来卫鞅到了齐国,当时齐国有着稷下学宫,学术氛围非常浓厚,但是卫鞅认为齐国并非自己施展才能的地方,也就没有留在齐国。当他得知秦国发布求贤令后,便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到了秦国。

为了试探秦孝公,卫鞅三试秦孝公的故事就开始上演了,在三次见秦孝公中,卫鞅分别用帝道、王道、霸道等三种治国方略来向秦孝公阐述,前两次秦孝公都很不满意,认为卫鞅不堪重用,已经打消了重用卫鞅的念头,但是他还是忍着第三次见了卫鞅,而这一次卫鞅的霸道治国方略一下子打动了秦孝公,卫鞅也拿出了《治秦九论》,两人三天三夜不眠不休进行了深入探讨。

秦国在变法的过程中,军队改革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毕竟在乱争之世,强大的军队是确保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但是秦国军队的改革,其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组建新军,而且这支军队也带着实验的性质。这支军队几乎全部来之于解放出来的奴隶组成,采取全新的训练方法。前期组建的五万新军在夺回河西之地,与魏国的交战中,一举击溃魏国的十八万大军,收回河西之地,迫使魏国签订条约,从而一鸣惊人,后来不断扩大规模的新军在秦国灭六国之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其实秦国在组建新军的过程中,申不害在韩国也组建了一支新军,但是秦国是在不动声色的进行,而申不害则是大张旗鼓练兵,唯恐天下不知。变法后强大的韩国和组建的新军,让其他国家感到了威胁,于是魏国元帅庞涓就开始带兵进攻韩国,直到韩国的新军消耗殆尽,国家陷入朝不保夕的境地,后来要不是齐国的孙膑采取围魏救韩的策略迫使魏国从韩国撤军,并在马陵道射杀庞涓和摧毁魏军,估计韩国当时就会被魏国给灭国了。

格局之大

秦孝公的格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体现出来。除了全面提到的很多方面,比如为了振兴秦国不拘一格广揽人才,坚定不移推进变法等都体现了秦孝公的大格局,甚至为了振兴秦国呕心沥血,英年早逝。

要传位商鞅。

在中国历史上,要把自己的君位传给外人的,除了秦孝公还有一个刘备,但是至于刘备要传位给诸葛亮是不是出于真心则是众说纷纭,不过我相信秦孝公要将自己君位传给商鞅则是出于真心。因为他的很多做法都是为了确保自己死后商鞅能够继续推行变法工作而扫除障碍,并给予商鞅足够的保护,所以他更多关心的是秦国能否持续强盛下去,而不是一定要让自己的儿子担任国君。

诛杀哥哥公子虔和以太师甘龙为首的保守、复辟派。

秦孝公知道自己死后,这些人的复辟会导致秦国的变法存在极大的变数,也从而会导致秦国的强盛之路夭折。公子虔因为受太子牵连而被处以劓刑后一直不能释怀和仇恨商鞅,尽管诛杀公子虔的密令来之于太后的遗诏,但是秦孝公并没有丝毫犹豫,而是部署了诛杀公子虔的行动,可是狡猾的公子虔通过假死逃过了一劫。诛杀太师甘龙等人则是秦孝公要有意而为之,但是最后却因商鞅认为这样做不合法度阻止而没有进行。而事实上,秦孝公死后,导致商鞅被处以车裂极刑的,公子虔和甘龙等人起到了很大作用。

为了护法和维持国家局面的持续。秦孝公在商鞅的商地为商鞅预留了一支没有列入军队编制、人数过万人的秘密精兵,用来在他死后,商鞅可以用来维护法纪,打击复辟势力,甚至可以取代不合格的后君,而且也留下了密诏,但是商鞅为了不造成国家分裂的局面出现,在焚烧了秦孝公的密诏后,把这支军队交给了国家。

商鞅之所以在秦国变法中能够不顾个人生死安危,除了他本人的格局外,在很大程度上与被秦孝公的格局感染,把被秦孝公视为知己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不要说商鞅,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也会知道一旦秦孝公死后自己因为变法伤害这么多人而会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但是秦孝公所采取的保护他的措施又会反过来让他为秦国而肝脑涂地而不惜。

秦孝公是如何腾挪出20年给商鞅变法的?秦孝公之所以有20年时间进行变法,而无大战骚扰,主要由内、外两部分原因组成。

内部原因

1. 祖上基业雄厚

秦国先祖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而被分封在岐山以西,位列诸侯。然而,岐山以西一直以来是戎狄部落的地盘,秦襄公于是率领族人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戎狄部落,成功建国。到了秦穆公时期,秦国在百里奚以及一系列贤臣的辅助与治理下,具备了称霸的实力,并逐渐称霸,因此史书称为“穆公霸西戎”,位列于春秋五霸之一。

穆公之后,秦国虽经历四代乱政,但底蕴尚在,戎狄部落依旧不敢东向挑衅,可见穆公治理时影响之深。秦国到了孝公手中之时,虽已无力东出争雄,被魏国武力弹压,但秦国仍属于七雄之一,实力尚在中山、鲁等二流诸侯国之上。因此,只要解决了其余六国对秦国的觊觎,秦国就有足够的时间变法图强,而无须担心其他蕞尔小国的骚扰。

2. 示敌以弱

面对有军事争端的魏国,秦孝公忖度了自身国力之后,决定暂时“妥协”,割让土地,以作韬晦之策。这件事在当时的战国环境下是极为平常的事情,战败割地给对方,待强大后再伺机夺回来。简单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就是地盘拉锯的历史。此举让魏国一时间没有了进攻秦国的口实,为变法再度腾挪时间。

外部原因

1. 诸侯争天下,无暇西顾

秦国割让了土地城池之后,魏国也不再紧盯弱小秦国不放,而是转眼投向了东方战场。此时,赵国、韩国、齐国相继崛起,挑战了魏国的霸主地位。魏国此时需要集中力量,打败其中之一国,稳固住自身的霸主地位。所以,魏国很快卷入了三晋的争斗之中,此时齐国的齐威王看准时机,给予了魏国重创,以为齐国谋夺称霸的机会。

历史上记载,齐国两次使用围魏救赵之计,令魏国灰头土脸,损兵折将。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第二次,马陵道之战,孙膑杀死了对手庞涓,俘虏了魏太子申。此战之后,魏国霸权衰落,齐国趁势而起。商鞅变法的关键时期,也正是在这个时间空档。魏国因与齐国战败,战力下降,短时间内无法再发动大战,齐国则趁此机会摆出霸主的姿态,降服周边的国家,获得他们的支持。

2.三晋战争削弱了魏国的力量,秦国的外患大大减轻

秦孝公能全力推行变法,不仅与国内政治稳定有关,也与外部形势的变化息息相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三晋战争,大大削弱了魏、赵、韩的军事力量。自春秋晋国称霸后,秦国被晋国压制了200年之久。进入战国后,晋国分裂为魏、赵、韩三国,作为老大的魏国有扩张的强烈欲望,在魏文侯时代发动侵略秦国的战争,夺取河西之地,赢得战略上的主动权。

魏文侯去世后,魏、赵、韩三家的关系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最终演化为旷日持久的三晋战争。三晋战争大大削弱了三个国家的力量,而且也无暇顾及秦国。三晋互斗,对秦国来说是偷着乐的事,在秦孝公推行变法的二十年里,几乎没有遭到三晋的主动入侵,这种国际环境,对变法实在太有利了。

一个国家的强大绝非朝夕之功,商鞅能够在秦国变法二十年,秦孝公固然居功至伟,但也有赖于自身实力与客观环境的促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小编认为成功绝非容易之事,不成功才是常态。但依然要满怀希望,竭尽全力,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标签: 秦朝

更多文章

  • 若秦孝公还在商鞅会死吗?至少不会被五马分尸吧!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战国,商鞅,秦孝公

    若秦孝公还在商鞅会死吗?至少不会被五马分尸吧!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纵观中国历史,王朝崛起之路可谓是波澜壮阔。在动荡变革的五百多年的战国历史中,秦国无疑是崛起的代名词。正如歌手陈冰在《崛起》一歌中所唱的“男儿壮怀赛柔肠, 秦川自古帝王乡。”秦国崛起之路早已证明:秦川自古帝王乡。

  • 揭秘商鞅变法的奇葩规则 商鞅为秦朝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商鞅变法,秦国

    对商鞅变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个国家想要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改革,改革能够使一个国家快速的进步起来,而在中国古代有一些人也具有这样的理念,比如人人都听说过的商鞅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他最后的结局是惨死于自己发明的车裂刑之下,但是我们仍旧不能够磨灭的是,他

  • 商鞅的师傅是谁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商鞅,魏国

    还不知道:商鞅的师傅是谁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魏惠王也喜欢问这个问题,听说你是大才,请问你师从何人哪?然后魏国就衰落了。东汉末年大家也喜欢这样说,听说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然后袁家就灭了,就士族门阀了。商鞅变法成功了,然后很多人就拿着放大镜,商鞅

  • 商鞅变法只是促使秦国国力增强 和秦国的国主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商鞅变法,秦国

    很多人都不了解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是的。这个问题,相信很多朋友会和我一样,一开始也很迷惑。相传六代而不断政,在封建社会,尤其是2000多年以前的时代,确实是非

  • “徙木立信”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商鞅为何要“徙木立信”?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国,商鞅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徙木立信”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商鞅徙木立信告诉我们什么?这说明秦国政府此前,从来没有取信于民。秦国的贵族集团,永远都在对老百姓画大饼,说一些无法实现的谎言,从而保障自己的利益。因为一再失信,所以秦国自身并不团结。军民不团结,那么战斗力当然没办法变得强大。这

  • 商鞅“反贵族”“反人民”用法使其屈服,他们屈服了商鞅却将他们流放!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国,商鞅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商鞅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商鞅变法,是中国最成功的改革之一。仅用十年时间,商鞅便让秦国从偏居一隅的“戎狄之国”,变成雄霸诸国、富甲天下的霸主,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凡是变法,必然会损害旧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一定会遭到相当多的反对,商鞅变法自然也不

  • 商鞅变法能让秦国强大起来 其他六国为什么不效仿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商鞅变法,秦国

    你真的了解商鞅变法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如果评选对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商鞅变法当稳居榜首。商鞅变法使得秦国逐渐强大,并在以后雄踞天下统一全国。商鞅变法改变了中国历史,后来的历代王朝都在延续这次变法的主要精神,形成“百代皆行秦政法”的局面。不过,后人有一个疑问,商鞅变

  • 秦惠王上位就杀商鞅,他们之间到底有何恩怨?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秦惠文王,战国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秦惠王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但是他上位第一件事就是杀害当时的功臣商鞅,他到底是明君, 还是昏君?秦惠王和商鞅的恩怨话说,嬴驷上位之后,并没有马上称王,毕竟那时候刚刚即位,还没坐稳位置,要是一下之进行称王,可能别的诸侯国还没打过来,自己国家内敌都会把他拉下台。

  • 秦孝公一死,秦惠文王为何就把商鞅处死了?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秦惠文王,战国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秦惠文王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真正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秦孝公一死,商鞅及被以谋反罪论处,行五马分尸之刑,不能不说有点兔死狗烹的意味,但商鞅的死是必然的,不管他有没有谋反。商鞅原本是卫国公族,后来师从法家,游说列国寻找致仕机会,他先到了魏

  • 商鞅本是魏国的人,为何没得到魏惠王重用呢?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春秋,商鞅

    商鞅是个知名度颇高的人物,在各种场合被提起,甚至于秦国最后能够统一,也是商鞅在秦国实行的那一串变法政策。虽然他下场也很惨,因为变法得罪了好多的人,但是很幸运的是,他的法令并没有被废除,秦国后来的成就哪一点也离不开他,所以秦孝公得到了商鞅,并且重用,绝对是秦国历史上应该被牢牢记住的事情。然而,商鞅最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