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孟子为何不相信革命会流血?革命成功关键在仁义

孟子为何不相信革命会流血?革命成功关键在仁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736 更新时间:2023/12/27 3:34:04

关于汤武革命,孟子有一段很有名的话。齐宣王问他:“汤放,武王伐纣,有诸?”孟子说:“于传有之。”齐宣王很害怕,说:“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则斩钉截铁地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在孟子看来,桀纣不行仁义,是独夫民贼,汤武则是仁义的化身,后者革前者的命,是正当的、正义的。

不过,在革命的具体过程中,究竟是仁义起了作用,还是暴力流血起了作用,则存在不同的说法。

《孟子》中有一段记载,极力渲染商汤的“仁义”:

“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滕文公章句下》

根据这段记载,商汤极为仁义,而葛伯则荒淫无道,汤做到了仁至义尽,而葛伯不仅毫不领情,反而残害无辜少年,汤实在忍无可忍,才灭了他。至于以后的十次征讨具体什么情况,没有详细记载,大概总归是商汤有理,别的国君则是不仁不义。

在孟子看来,武王闹革命的过程和商汤也差不多。被征讨的国家“君子实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武王则是“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滕文公章句下》)

在后人看来,这样的记载相当可疑。汤武的表现实在是太伟大、太高尚了,太不合情理,很容易使人产生itistoogoodtobetrue的感觉。尤其是在读商汤那段故事时,“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使我想起了20世纪30年代在卢沟桥附近发生的某国士兵军事演习失踪的事情。我怀疑所谓的“童子事件”大概也只是一个借口。而且,如果某国占据了中国很长时间以后,他们书写的历史教科书中会不会出现上面那些感人的帮助中国人耕种的故事情节?难说。总之,对于我等老奸巨猾之人来说,这些记载根本就不可信。不过,对于孟子来说,汤武感人的仁义故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孟子可不是什么都相信。他也有怀疑的时候。孟子就颇为怀疑《尚书·武成》中的相关记载。他这样说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尽心章句下》)孟子认为,周武王是仁义之士,他领导的革命军自然是仁义之师,“仁者无敌”,仁义之师所到之处自然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怎么会出现抵抗,怎么会出现血流漂杵的情形呢?孟子不相信这样的记载。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孟子相信汤武革命中感人至深的仁义故事,不相信革命中会有流血的事情发生;而我则刚好相反,绝对不相信那些仁义故事,倾向于认为革命是一个朝代推翻另一个朝代的暴烈活动,当然是会流血的。由此可见,孟子的学问很大,却很天真幼稚;而我的学问很小,却早就失去了天真(lose in-nocent)。

孟子的“信”与“不信”,有着深层次的思想原因。

孟子是性善论者。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并且把他的性善论引申到政治领域,希望统治者“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可以说,孟子的性善论是为他的政治理论服务的。在孟子看来,因为人性是善的,所以世间一定存在善的统治者,他们能够实行仁义;仁义所到之处,自然一片光明,不会有流血,也不会有阴暗;政治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善人找出来,使他们身居高位。孟子一生都在寻找能够实行仁义的统治者,结果找了一辈子也没有找着。他不知道,他是在寻找世间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他也不知道,在权力面前,善是极为脆弱的。

标签: 孟子儒家革命

更多文章

  • 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颜回,孔子,孟子,子贡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是儒家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他早年丧父,与母亲仉氏相依为命。因为他和孔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所以后人把孟子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又因他出自孔伋学派,所以把他和孔伋并称为“思孟学派”。孟

  •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成才 孟母都做过哪些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颜回,孔子,孟子,子贡

    孟母断织讲的是在孟子少年的时期,有一天孟子放学回到家中,当时他的母亲在屋里织布。看到孟子放学回来,就问他:“你在学校学习怎么样啊?”孟子很不在意的回答母亲:“还好吧,和以前一样啊!”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特别的生气,于是一气之下就用剪刀把刚刚织好布用剪刀剪断了。孟子特别害怕,小心翼翼地问他

  • 孟子谓戴不胜赏析 孔子与孟子并称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孟子谓戴不胜,孔子与孟子

    在儒家经典《孟子》一书中记载了孟子与一位叫戴不胜的士大夫之间的对话。在这个故事中,戴不胜想向齐王推荐一位叫薛居周的贤德的人,因为他认为只要齐王身边有薛居周来辅佐,齐王就不会被小人的谗言所迷惑了。对此孟子有不同的观点。孟子首先给戴不胜讲了一个故事,他问戴不胜说,如果一个楚国的官员想让儿子学齐国话,那么

  • 关于孟子的诗有什么 孟子的哲学思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关于孟子的诗,孟子的哲学思想

    孟子是先秦时期的文学大家,读《孟子》一书总会被他的一气呵成、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辩论所吸引,所折服,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语言大师,为我们创造出了在今天看来依然耳熟能详的常用的成语,而且孟子的很多名言都像诗歌一样朗朗上口,非常优美,常常被后人引用。孟子非常善于运用排比,因为他因为辩论,首先就要在气势上压

  • 解析孟子离娄是什么 孟子少时的有趣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孟子离娄,孟子

    《孟子离娄》是儒家经典《孟子》当中的一篇文章,分为上下两篇,在这篇文章中,孟子具体阐述了儒家的“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在这里,孟子把他理想中的圣人君子的形象具体说明出来。比如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就是因为君子时时刻刻把仁义知心放在心里,并且实施在行为当中。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很凶狠残暴的对待君子

  • 张仪骂孟子是怎么回事?他为何被称作“天下第一利口”?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张仪

    有着“大才雄辩,天下无对”之美誉的一代儒学宗师孟子,对上生就一条三寸不烂之舌的“天下第一利口”的战国秦相张仪,两位名家在各自的领域都颇有建树,却往往因为个中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不同而发生激烈的争论,那场面,就是用千军万马来形容也不为过。争个面红耳赤的情况是常常出现,所以,才会有张仪大骂孟子的故事。孟子是

  • 历史上孔子孟子都曾离婚 孟子为什么要离婚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孟子

    导读:孟母觉得十分荒唐,遂引用古礼“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来提醒儿子:你去你老婆的房间,不提前招呼一下,进去时也没一点声响,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孟子听罢,很是自责,此后再也不敢提与妻子离婚的事了。在古代,名人离婚同样备受关注。网络配图孔子“离婚”迄今为谜中国古代的离婚者中,名气最

  • 亚圣孟子不为人知的一面:春秋时期的外语学家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孟子

    亚圣孟子,不光是个儒学大师,还是个外语教学的培训专家。有一次,他跟戴不胜聊天说:“有一个楚国的大夫,想让他的儿子学齐国的语言。你觉得需要请哪国的老师来教?” 戴不胜回答:“那必然得是齐国的native speaker啊。” 孟子说:“虽然老师是齐国人,但如果周围都是楚人在讲话,你就算拿鞭子抽他,也学

  • 亚圣孟子不为人知的一面:古时候的潮人会英文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孟子

    亚圣孟子,不光是个儒学大师,还是个外语教学的培训专家。有一次,他跟戴不胜聊天说:“有一个楚国的大夫,想让他的儿子学齐国的语言。你觉得需要请哪国的老师来教?” 戴不胜回答:“那必然得是齐国的native speaker啊。” 孟子说:“虽然老师是齐国人,但如果周围都是楚人在讲话,你就算拿鞭子抽他,也学

  • 揭秘:孟子竟是史上第一位被宫刑的文人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孟子

    中国夏商时制定的“五刑”:墨(刺脸)、劓(割鼻)、宫(阉割)、膑(去膝盖骨)、大辟(斩首),以宫刑最让人接受不了,士可杀不可辱嘛!故太史公司马迁被汉武帝施以宫刑时,痛不欲生,生不如死。但司马迁并非史上第一位受辱的文人,汉书上记载司马迁冤如巷伯,如同巷伯一样的冤屈,这个巷伯表字孟子,他才是史上惨遭宫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