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成才 孟母都做过哪些事?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成才 孟母都做过哪些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640 更新时间:2024/1/13 4:12:48

孟母断织讲的是在孟子少年的时期,有一天孟子放学回到家中,当时他的母亲在屋里织布。看到孟子放学回来,就问他:“你在学校学习怎么样啊?”孟子很不在意的回答母亲:“还好吧,以前一样啊!”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特别的生气,于是一气之下就用剪刀把刚刚织好布用剪刀剪断了。

孟子特别害怕,小心翼翼地问他的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孟子的母亲就回答他:“你不好好学习,荒废了学业和我剪断这布有什么区别呢?有的人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多学些东西才能长知识,所以平时才得以宁静,做起事来避免了不必要的祸患。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可能做劳役,并且难以避免祸患,而这为什么和织布不一样呢?如果没有坚持到最后,如使儿子和丈夫有衣穿有食吃?作为一个女人要是放弃了生产家里所需的必需品,作为一个男人放弃了自己的道德和教养,那么这一家人如果不做小偷强盗就只能做奴役了!”孟子听完后吓坏了。从那时开始,他从早到晚一直努力学习,最后终于成为了知名的大学者,这就是孟母断织的故事。

孟母断织的故事中,孟子的母亲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荒废学业,既生动又形象,很具有说服力。这件事使孟子受到了特别大的刺激,改变了孟子对学习的态度,孟子最后的成功,与他的母亲是分不开的。《孟母戒子》这篇章是汉朝时期韩婴写的一篇文言文,出自于《韩诗外传》。大概内容讲的是孟子的母亲教导孟子面对学习不能半途而废的事情。韩婴写的《孟母戒子》这则文章讲的是孟子在年少时期,背诵课文时候的事情。孟子背诵课文的时候,孟子的母亲一边听着他背诵一边织布。孟子背诵到一半突然停止了,停顿了一下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书中的内容,有点生气,于是把孟子叫到自己身旁。问孟子为什么背诵课文的时候停顿了?孟子回答他的母亲说,有些记不得了但是后来又想起来了。

孟子的母亲听完他说的话之后,转身去拿了一把剪刀,把正在织的布毫不犹豫的剪断了,对孟子严肃的说:“我现在把布剪断了,你觉得我还能在往下织吗?”自从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孟子再也不会在背课文的中途忘记后边内容了。《孟母戒子》这则小故事它告诫着我们学习的时候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一概而过。

《孟母戒子》这篇文章发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马马虎虎,要熟读书,认真读,读一篇就要记住一篇。同时这段孟子年少时期的经历还告诉了我们,作为子女,我们应当理解我们的父母,面对他们的谆谆教导,我们要仔细聆听。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好,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心。关于人的发展问题: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孩童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使之成为社会人,一个人从生下来,到成长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是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

孩子在现实社会中学习能力,以及参加各种各样活动,进而发展其社会性。因此,人的成长多多少少要受环境的熏陶,一是大自然的环境,二是人类社会的环境,由此基础上获得一定的生活识和社会生存经验。从孟母三迁事例中,说明了古人已意识到自然、社会与教育的关系。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如此。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积极能动的:人们总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所以家庭的环境、学校的环境以及社会的环境对学生的将来有着十分大的影响。

孟母三迁故事中,家长的行为,与人交往所说的言论,自身的受教育程度都对子女有着直接的影响;学校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也有的影响;社会上一些学生可感受到的事物,对学生的三观也有较大影响。教育要有选择性与主导性:从孟子的母亲对他的教育,我们可知道择善而居,对于家庭教育,孟母的三次迁徙而择邻,巧妙的是家庭中母亲的选择;对于学校教育,更多取决于教师所把握的培养目标。因此,老师课堂的发挥,对学生未来成功有很大帮助。这就是“孟母三迁”给人们带来的启迪。所以好的环境能对孩子的成长有十分大的帮助,家长应注重孩子的生活环境。

标签: 颜回孔子孟子子贡

更多文章

  • 孟子谓戴不胜赏析 孔子与孟子并称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孟子谓戴不胜,孔子与孟子

    在儒家经典《孟子》一书中记载了孟子与一位叫戴不胜的士大夫之间的对话。在这个故事中,戴不胜想向齐王推荐一位叫薛居周的贤德的人,因为他认为只要齐王身边有薛居周来辅佐,齐王就不会被小人的谗言所迷惑了。对此孟子有不同的观点。孟子首先给戴不胜讲了一个故事,他问戴不胜说,如果一个楚国的官员想让儿子学齐国话,那么

  • 关于孟子的诗有什么 孟子的哲学思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关于孟子的诗,孟子的哲学思想

    孟子是先秦时期的文学大家,读《孟子》一书总会被他的一气呵成、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辩论所吸引,所折服,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语言大师,为我们创造出了在今天看来依然耳熟能详的常用的成语,而且孟子的很多名言都像诗歌一样朗朗上口,非常优美,常常被后人引用。孟子非常善于运用排比,因为他因为辩论,首先就要在气势上压

  • 解析孟子离娄是什么 孟子少时的有趣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孟子离娄,孟子

    《孟子离娄》是儒家经典《孟子》当中的一篇文章,分为上下两篇,在这篇文章中,孟子具体阐述了儒家的“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在这里,孟子把他理想中的圣人君子的形象具体说明出来。比如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就是因为君子时时刻刻把仁义知心放在心里,并且实施在行为当中。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很凶狠残暴的对待君子

  • 张仪骂孟子是怎么回事?他为何被称作“天下第一利口”?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张仪

    有着“大才雄辩,天下无对”之美誉的一代儒学宗师孟子,对上生就一条三寸不烂之舌的“天下第一利口”的战国秦相张仪,两位名家在各自的领域都颇有建树,却往往因为个中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不同而发生激烈的争论,那场面,就是用千军万马来形容也不为过。争个面红耳赤的情况是常常出现,所以,才会有张仪大骂孟子的故事。孟子是

  • 历史上孔子孟子都曾离婚 孟子为什么要离婚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孟子

    导读:孟母觉得十分荒唐,遂引用古礼“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来提醒儿子:你去你老婆的房间,不提前招呼一下,进去时也没一点声响,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孟子听罢,很是自责,此后再也不敢提与妻子离婚的事了。在古代,名人离婚同样备受关注。网络配图孔子“离婚”迄今为谜中国古代的离婚者中,名气最

  • 亚圣孟子不为人知的一面:春秋时期的外语学家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孟子

    亚圣孟子,不光是个儒学大师,还是个外语教学的培训专家。有一次,他跟戴不胜聊天说:“有一个楚国的大夫,想让他的儿子学齐国的语言。你觉得需要请哪国的老师来教?” 戴不胜回答:“那必然得是齐国的native speaker啊。” 孟子说:“虽然老师是齐国人,但如果周围都是楚人在讲话,你就算拿鞭子抽他,也学

  • 亚圣孟子不为人知的一面:古时候的潮人会英文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孟子

    亚圣孟子,不光是个儒学大师,还是个外语教学的培训专家。有一次,他跟戴不胜聊天说:“有一个楚国的大夫,想让他的儿子学齐国的语言。你觉得需要请哪国的老师来教?” 戴不胜回答:“那必然得是齐国的native speaker啊。” 孟子说:“虽然老师是齐国人,但如果周围都是楚人在讲话,你就算拿鞭子抽他,也学

  • 揭秘:孟子竟是史上第一位被宫刑的文人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孟子

    中国夏商时制定的“五刑”:墨(刺脸)、劓(割鼻)、宫(阉割)、膑(去膝盖骨)、大辟(斩首),以宫刑最让人接受不了,士可杀不可辱嘛!故太史公司马迁被汉武帝施以宫刑时,痛不欲生,生不如死。但司马迁并非史上第一位受辱的文人,汉书上记载司马迁冤如巷伯,如同巷伯一样的冤屈,这个巷伯表字孟子,他才是史上惨遭宫刑

  • 孟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惨遭宫刑的文人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孟子

    中国夏商时制定的“五刑”:墨(刺脸)、劓(割鼻)、宫(阉割)、膑(去膝盖骨)、大辟(斩首),以宫刑最让人接受不了,士可杀不可辱嘛!故太史公司马迁被汉武帝施以宫刑时,痛不欲生,生不如死。但司马迁并非史上第一位受辱的文人,汉书上记载司马迁冤如巷伯,如同巷伯一样的冤屈,这个巷伯表字孟子,他才是史上惨遭宫刑

  • 鲁平公为什么要接见孟子?人没见着却出了一个成语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鲁平公,战国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鲁平公要接见孟子,人没见着却出了一个成语,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是《孟子·梁惠王下》里面记载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一次鲁平公想出去体察民情,一个名叫臧仓的侍臣就问道:“以往您外出,都一定先告诉有关的专职人员要去的地方,现在车马都已套系好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