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探秘春秋战国时期刘邦为什么杀韩信不杀张良?

探秘春秋战国时期刘邦为什么杀韩信不杀张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918 更新时间:2023/12/19 3:30:40

为什么那么多的有才干的人都喜欢跑到刘邦的汉营去,项羽不是很厉害吗,人们为何不去投奔他?张良就是一个例子,他曾经在项羽叔父项梁的帮助下,恢复了韩国,也就是自己的母国,还如愿做了韩国的司徒。为什么最终张良没有去辅佐项羽而是刘邦呢?

网络配图

张良最初是自己独立起事的,但是可怜他的队伍仅仅只有百人,根本无法和秦国的大军抗衡,所以他准备去投靠景驹。在去找景驹的路上,张良遇到了刘邦,刘邦此时已经起义,正在发展壮大自己的起义队伍。张良和刘邦谈话之后,觉得相见恨晚,张良最终决定不去找景驹,而留在刘邦身边辅佐刘邦。一般情况下,张良提出的策略刘邦都能够理解,而且刘邦还会采纳张良的策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可能够让刚刚成为刘邦手下的张良很有成就感。

可是刘邦的队伍虽然比张良的队伍多,却躲不过楚将项梁的队伍,项梁是楚国的旧臣,楚国的势力纷纷前来投靠,已经达到了六七万人之多。刘邦也归入了项梁的队伍,得到了项梁的重用。谋士范增找到项梁说必须要立一个楚国的后人,起义才能长久稳定。

项梁于是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怀王。张良身为韩国旧人,祖辈曾五代事韩,对韩国有着一种特殊的执着。张良找到项梁,就说,既然您都立了楚国后人为王,那么就再立一个韩国的王横阳君成吧,这样韩国的势力也会纷纷前来投奔您了。于是项梁又立了一个韩王成,还让张良当韩国的司徒,也相当于丞相。

韩国有了新的君主,张良自然不会继续待在刘邦身边,他回到韩王身边,继续着他的父辈们的工作,辅佐韩王成收复韩地。看着自己的谋士张良离去,刘邦的心里一定有一丝难过。

网络配图

相处了这么久,本以为张良和自己的感情已经很深厚了,但是他心里还是韩国更重要一些。这个人才自己能不能够留下来呢?答案很明显是不能,所以刘邦放张良回去辅佐韩王成。张良对刘邦也不是没有感情,毕竟是自己投靠过的人,一起打过仗,他还无比的信任和器重自己,这可是知遇之恩,会永远记在心里的。张良的心里大概是这样的想法吧!

楚汉争霸时期,刘项共夺关中之地,在朝关中进军的路上,刘邦和张良又相遇了。这一次刘邦紧紧抓住了张良,他要求张良和他一起南下,留韩王成留守。

于是张良和刘邦的故事又开始了。张良和刘邦配合默契,一次次成功战胜了对手。鸿门宴上,就是张良救了刘邦,如果没有张良的计策和反应,刘邦早就死了。张良一直尽心尽力的帮助刘邦,似乎就是刘邦的臣子,但是他的心中的牵挂还是韩国。

后来韩王被项羽所杀,张良只能回到刘邦身边辅佐。这其实是项羽将张良推到刘邦身边的。如果韩王不死,张良就永远不可能成为刘邦的臣子。当年刘邦不是封了一个韩王信吗,张良听了就又巴巴的想跑去辅佐,这恋国情结真的太严重了!

张良之所以会选择刘邦,既是因为第一个投靠的人就是刘邦,也因为刘邦对自己言听计从,自己有存在的价值。除了这些还因为韩国已经不再了,项羽不是他的菜等。

网络配图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分封了有功的诸侯王,还赐给他们封地。可是为了巩固皇权,他又亲手消灭了这些诸侯王。齐王韩信就是因为谋反罪被杀的。可是在一场开国功臣的大血洗中张良却能做到独善其身是为何呢?萧何没事是因为萧何和刘邦夫妻的感情太深了,人家认识的时间很长很长。那么,张良是因为什么呢?

我觉得张良能够不要异姓王的封号和封地就是他能够活下来的原因,他很懂得进退,在为刘邦打天下的时候,他勇于站出来运筹帷幄。但是在刘邦建朝之后,他懂得退出来,淡出朝野。这样的臣子刘邦自然不会杀。

标签: 刘邦

更多文章

  • 揭秘刘邦重用韩信的真相:并非惜才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邦

    导读:成也萧何败萧何,讲的是韩信因萧何的推荐得以成事,有因萧何诱因吕后被杀。其实,说韩信被杀是因为萧何有点牵强,吕后要杀韩信,萧何又能怎样?倒是韩信的被重用,则完全是刘邦照顾萧何的面子而已并非爱才!其实,杀韩信,难说就不是刘邦的主意!刘邦将韩信由楚王降为淮阴侯,留在京城又不给官职,听到韩信的死信第一

  • 历史揭秘:吕后杀韩信的幕后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导读:大汉王朝的第一个皇后吕雉让丞相萧何把淮阴侯韩信骗进皇宫,然后把韩信给杀了。吕后为何要杀韩信?是因为韩信居功自傲,功高震主?还是是韩信结党谋逆,又是个军事天才,威胁太大?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这是刘禹锡写的《韩信庙》一诗,对他的死因做了充分糅合和提炼。但

  • 蒯通为何总是劝说韩信及早背叛刘邦另投明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蒯通

    韩信虽然聪明一世,但何方敢说他没有犯过错误呢。身外大将军的韩信,手下肯定会有很多谋士团,替他出谋划策。在《史记》中,就提到了蒯通,这个人虽然只出场了两次,但是两次对韩信的一生都很重要。第一次出场,是在燕国降服之后,刘邦命令韩信去攻打齐国的时候,蒯通出场了。他的出场不是为了解救齐国,而是加剧齐国的灭亡

  • 汉高祖刘邦杀韩信为什么不敢用刀?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邦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说的就是大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韩信从小父母双亡,是个流浪儿,靠吃百家饭长大。网络配图韩信天性好游荡,所以一直到二十多岁依然没有改变他流浪汉的处境。乡里人也大都看不起他,不愿意给他饭吃,甚至一些富家子弟为了侮辱他让他钻自己的裤裆。直到后来他投奔起义军的队伍,被萧何看中,力荐给刘邦

  • 韩信为何不三分天下 其实并不得刘邦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韩信

    刘邦拜韩信为将后,韩信率领数万兵马北上,一路上横扫各路诸侯,最终打到齐国。兵不血刃攻下齐国。在当时,项羽在江南,刘邦在关中,韩信在河北山东。三家已经成三分天下之势。在刘邦的频繁进攻下,项羽感到压力颇大。当然,只要项羽亲自率军出征,一般情况必定可以大破刘邦联军。可是,各路烽烟四起,项羽忙得焦头烂额。网

  • 韩信为何被杀?替刘邦打天下时埋下杀身之祸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韩信

    《史记》为韩信作过一个传叫《淮阴侯列传》,列传一开头就说,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这些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些信息:第一,韩信曾经是布衣。什么叫布衣呢?就是没有官职的人——有官职的人可以穿锦,而没有官职的人只能穿布。网络配图但是请大家注意,这布可不是现在的纯棉,因为那个时候咱们中

  • 历史探秘:为什么韩信不敢反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韩信

    韩信造反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他即使有那个贼心也没那个贼胆韩信自被汉高祖封为楚王后,回到封地做了三件事:一是设法找到漂母,召至宫中,当面言谢,赐钱千金;二是召来落魄时寄食但后来又被其妻厌恶的南昌亭长,丢给他区区百钱,不无遗憾地数落他说:“你呀,小人一个,做件好事都有始无终。”三是又叫来那个让他受胯下之

  • 解密:韩信为什么要活埋自己的母亲?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韩信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谁能成为兵圣的话,那肯定是孙子,而兵仙的话,那就一定是韩信。他的一生战功赫赫,次次战役都可以当教科书式的值得后人学习。首先他做的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个月就连破三秦,证明了自己有强硬的实力。之后就是渡军,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攻打魏王,连续消灭了两个势力。网络配图甚至在刘邦把所有的精锐调走

  • 历史揭秘:张良为何不救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张良

    刘邦手下有很多贤臣良将,这其中最出名的就要属西汉三杰莫属。当项羽败北,刘邦成功建立西汉政权时,刘邦开始了分封功臣,而韩信、张良和萧何作为西汉三杰,无疑是功劳出众。可后来,吕后用了萧何的计谋诛杀韩信时,张良为何不出手相救呢?网络配图首先,张良是站在刘邦这边的,他跟随刘邦较早,而韩信属于后来加入的,他们

  • 揭秘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什么必死无疑?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韩信

    张良、萧何、韩信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他们为汉朝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即位后,于同年6月在洛阳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战胜项羽、夺取天下的原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方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