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隋朝的皇帝对于日本的贡献,竟超过了秦始皇对于中国的贡献

隋朝的皇帝对于日本的贡献,竟超过了秦始皇对于中国的贡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06 更新时间:2024/2/15 19:32:13

隋炀帝,是中国隋朝的皇帝,他在位时修大运河,创科举,三征高丽,前无古人,虽然最后成了亡国之君,但他对中国的贡献是不可磨灭了。

那么问题来,为什么要说他对日本还有那么大的贡献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重头慢慢说。

日本,古称倭国,这个倭字,还是中国皇帝汉光武帝高秀给赐的名。

从此中,日本就正式成为了中国的属国,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每一个新倭上位,都要到中国来要赐封,否则就名不正言不顺。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人在学习中国先进化的同时,也慢慢变得强大起来,当然,这里所谓的强大只是相对于日本来说的。

自以为腰杆硬起来的日本人,开始不满足只做中国的附属国,于是,他们想方设法的要中国称兄道弟,想要和中国平起平坐。

作为中国的附属国,中国的儿子,想要爬上来当中国的兄弟,中国当然不愿意了。

于是,日本人动起了小心思。

不得不说,日本人是个忍辱负重的民族,近代日本人想要吞并中国,那是从几百年前就开始准备了。

古时的日本,也是如此,为了能够和中国平起平坐,他们开始了漫长的谋划。

中国有很多的附属国,这些附属国,会定期的到中国来朝贡,然后从中国皇帝手中拿到丰厚的赏赐。

但日本人不同,他们有史以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心机婊,每次来见中国,只送礼,不要赏赐。

时间一长,日本人在中国皇帝的心中,那就是一股清流呀,地感急剧上升。

一直到了南北朝时期,中国开始四分五裂,对附属国的掌控力量严重下降,日本人终于露出了他们的本来面目。

他们派来了使者,从中国皇帝的手中,使计拿到了征讨南朝鲜(那时还不叫朝鲜)的任命,然后又一步一步的摆脱了中国的控制,虽然中国朝廷嘴上不同意,但实际上,日本已经不再是是中国的附属国了,至少日本心里是这么想的。

岁月如梭,一转眼就到了隋朝隋炀帝时期。

公元607年3月,日本人又派了使节到了长安拜见隋炀帝。

当时的日本大使叫小野妹子,虽然名为妹子,其实是个大男人,他来到大殿上,递上了日本的国书。

隋炀帝一看,顿时大怒,只见国书上写着:“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无恙。”

日本倭王竟然在中国皇帝面前自称天子,而且还是日出处天子,排在中国皇帝的前面,什么意思,一眼就能看来出。

隋炀帝看了岂能不生气,但气归气呀,当时隋朝最大的敌人还不是日本,而是盘踞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高句丽。

隋炀帝生了气,又不能采取实际行动,而且日本和中国隔着大海,在那个航海技术不发达的年代,又方不可能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日本再怎么折腾也就是过过嘴瘾而已。

所以隋炀帝气过之后,回了一封国书,在国书中把日本倭王大骂了一通,反正什么话难听就挑什么话写。

本来呀,隋炀帝想着,日本倭王见了这封国书,那感觉一定很过瘾。

但事实上隋炀帝失望了,因为这封国书根本就没递到倭王手中,国书去哪里了呢?被日本大使小野妹子故意让高丽强盗给抢了。

他为什么这么做呢?你想呀,他要真敢拿着这封国书回去交给倭王,以国书中的内容来看,会有他的好果子吃吗?

小野妹子回去之后,对倭王说,中国皇帝看了日本国书有多高兴,对日出处天子的说法有么的认同。

倭王一高兴,直接给小野妹子连升了好几级。

这一次的交锋,可以说隋炀帝吃了一个哑巴亏,让日本全国人民都认为,中国皇帝承认了日本倭王为天子的这一说法。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小野妹子再次访华,同来带来了一封国书,这次更过份,因为在国书中,日本倭王把自己的称呼又提高了一级,直接改叫“天皇”。

中国的皇帝叫天子,他们则叫倭王叫天皇,这不明显是在占中国皇帝的便宜吗?

当时国书的排头是这么写的:“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按理说,这回隋炀帝应该更加生气才对,但让人想不通的是,这回他竟然乐呵呵的同意,还收下了三个日本留学生,并亲自安排了信处。

从此,日本的倭王就正式称为天皇了。

当然了,“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几个字从没有出现在中国史书上,而是出现在了日本的《日本书纪》一书中。

而日本的这本《日本书纪》是一本为政治服务的书,是为了强调日本天皇的统治而撰写了。

所以呀,书中很多内容都是编的,并不是真的。

就比如“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几个字,很有可能就是为了强调日本天皇的合法性而编出来的,其目的是,你看,中国皇帝都承认我们的倭王为天皇了,这可是名正言顺呀。

现在日本的皇帝叫天皇,而天皇这一称呼正是始于隋炀帝时期。

不管是不是隋炀帝本意,但日本人就是借助了隋炀帝的名号,把他们的倭王变成天皇,写进了他们的史书。

中国的皇帝始于秦始皇时代,而日本的天皇始于隋炀帝时代。

所以笔者认为,隋炀帝对于日本的贡献不亚于秦始皇对于中国的贡献。

标签: 隋炀帝

更多文章

  • 秦始皇陵大批活人殉葬,专家称:是碎尸陪葬的少女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始皇

    导读: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不但生前显赫,就连死后的陵墓,都是几千年来国人谈论的焦点,堪称天下第一皇陵。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秦始皇陵墓的一小部分,陪葬的大型兵马俑坑,而陵墓的核心则还是一个迷。史书中关于秦始皇陵被盗的记录很多,我们先来看一下:《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烧秦宫室,掘

  • 秦始皇的军事高参到底是谁呢?他做出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军师,孙武,孙膑,尉缭

    春秋战国时期,比较出名的诸侯国几乎都有出色的军事家,比如吴国有孙武,齐国有孙膑,魏国有吴起,等等。秦国若没有杰出的军事家,秦始皇若没有顶级的军事高参,取得统一中国的彻底胜利也是不可想象的。那么,秦国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使用了谁的军事思想?谁是秦始皇的军事高参?答案是史书对其记述十分简略的尉缭。尉缭原

  • 王翦伐楚未胜却为什么不断索要封赏,秦始皇不怒反喜?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王翦

    秦始皇统一中国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论从土地还是兵力在诸侯中都首屈一指的楚国。在春秋战国末期,小的诸侯国都被秦国吞并了,只要在攻破楚国,可以说就实现大一统的梦想了。而此时的秦始皇年事已高,不可能在御驾亲征,于是派大将王翦率军六十万伐楚。王翦领命出征,前后十次向秦始皇索要赏赐,众将不解。秦始皇开始生气,后

  • 秦始皇究竟因为哪句预言而修长城?难道是因为害怕匈奴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始皇,长城,蒙恬

    长城,作为中国最知名的地标建筑,已经历经千年风霜,悠然屹立不倒。在冷兵器时代,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延绵万里的长城在历史上多次对阵夷敌的战争中发挥了强大的防卫作用。可以说,长城不单单是一座绵延万里的建筑,他还是古代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强大象征。而大家都知道长城主修建于秦始皇时期,后续岁月中不断被加长,以

  • 秦始皇陵迟迟不发掘机关重重难下手,这到底是个什么规模的陵墓?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始皇

    秦始皇可谓是十分传奇的人物了,从兵马俑就能看出来,他的陵墓也一定是规模宏大的。但是秦始皇陵至今还没有挖掘,这其中的秘密现代科技也依然参不透,这到底是个什么规模的陵墓,让人难以下手呢。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宫

  •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贡献和对后世的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始皇,秦朝,

    始皇嬴政,22岁举行成人加冕仪式,不惑之年前夕39岁完成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大一统集权制国家。被称千古一帝,而能担当此称号的,不仅仅在于他首先建立大一统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在短短15年的时间里,可以做到经济、文化、和法律的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央上实行三公九卿集权制,地方上废分封,行郡县制,同时

  • 千古一帝秦始皇死因之谜,究竟是被谋杀还是病死?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能够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高度集权的大秦帝国,但最终也与平民一样没能逃脱死神的魔掌。人终有一死,但秦始皇死得蹊跷、古怪,令人匪夷所思。首先秦始皇的死因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其次秦始皇死的这个地方充满神秘色彩,相传沙丘宫原本是殷纣王豢养禽兽之处,这个地方四面荒凉,宫室空旷深邃,发生

  • 秦始皇为何决不立皇后?究竟是什么童年阴影造成如此大的伤害?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嬴政

    有人说,幼年时受的伤是内伤,用尽一生也难以痊愈。童年时的有些记忆很容易就遗忘了,可有些片段却如同被烙铁在心上烫了伤疤一般,成为永远不能愈合的伤。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阴影就会铺天盖地般地袭来,让人难以入眠。暗夜恐惧对于童年阴影,现代人有心理医生来治疗,可是,在医学尚且不发达的古代,人如果不能自己走出来

  • 疯狂地追求长生不老术的秦始皇,没想到却徐福却一去不回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始皇,徐福,长生不老药,东渡,

    天下分久必合,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始皇帝,让万世景仰。在秦始皇统一全国期间,有5次大规模的出巡,其中4次是东巡。在一次东巡至琅琊时,停留了三个月之久,之后便疯狂地追求长生不老术。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万世功业,却多次派方士出海寻找仙丹、寻访仙人。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一些难以解释的事物

  • 秦朝最有影响力的一本书,秦始皇焚书坑儒都放过了它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始皇,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焚书的建议,凡“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与此同时一本关乎着秦朝百姓生活衣食住行的奇书却被保留了下来,这就是归于“卜筮之书”类目之下的《日书》。说起《日书》,秦朝百姓的生活几乎片刻都离不开它,离了《日书》的生活,用寸步难行来形容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