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轼和欧阳修的关系介绍

苏轼和欧阳修的关系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647 更新时间:2023/12/15 15:28:29

北宋的欧阳修与苏轼很有缘分。首先,苏轼和欧阳修都入选“唐宋八大家”。其次,欧阳修生于1007年,是苏轼(生于1037年)的老师。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科举被人称为千年龙虎榜,中进士的日后大多都成了风云人物,如苏轼、苏辙、程颢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张载,用现在的话,全是牛人。其实,这一榜的主考官也是个牛人,就是欧阳修。

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赞不绝口,他在著名的《与梅圣俞书》中说:“老夫当避路,放他(苏轼)出一头也”,这段话后来变成一个著名成语——出人头地。

欧阳修与苏轼还有一个缘分,他们都到过扬州。扬州在汉朝时是省级单位,比如在东汉,省级的扬州刺史部辖区包括今浙江全省、福建全省、江西全省、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湖北省东部。有意思的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并不在当时的扬州(省级)管辖范围内。现在的扬州市时称广陵,隶属于徐州刺史部。

扬州(以下皆指江苏省扬州市)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扬州位于长江下游的北岸,在东汉时,出了扬州(广陵郡)不远,就是大海(南通等地当时还泡在海里),一江之隔就是富庶的江东。扬州西南不远的长江南岸,就是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的国都南京,六朝皆以扬州为南京的门户重镇,设重兵守之。只要守住淮河以南的扬州,南京的北线基本无忧。古人云:守江必先守淮。如果淮河防线丢了,就只能死守长江。但如果南朝还能保住江北的扬州,战略形势是完全不一样的。

五代十国时,南唐定都南京,控制淮河南岸所有地盘,扬州自然是南京的门户。神武雄略的周世宗三征淮南,最终打败南唐,收下淮南十四州,其中就包括江北的扬州。扬州入周,南京无险可守,南唐皇帝李璟只好迁都至洪州(江西省南昌市)。

北宋时,扬州已恢复元气,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城市之一。同时,扬州还是淮南路的治所、大都督府。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淮南路分为淮南东路(治所还在扬州)与淮南西路,但欧阳修在世时只有淮南路。

北宋时,在经济方面,长江流域的江南已超过了黄河流域的中原。北宋的财政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江南,淮南路正好卡在江南东路、两浙路与中原运输线的中间。从江南输钱粮至中原,有时要经扬州走运河(京杭大运河苏中段),进入扼守淮河的楚州(江苏省淮安市),再由淮安上溯至泗州(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的淮河北岸),经汴河至开封。

扬州在北宋时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能来扬州做“太守(知州)”的,都是当时的重要人物。欧阳修是在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闰正月出任扬州知州的。欧阳修在扬州时间并不长,次年初离开扬州。不过,在这一年间,欧阳修在扬州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修建平山堂。平山堂在扬州府西北五里的蜀冈上,著名的大明寺旁边。宋人叶梦得称平山堂之壮丽,可为淮南第一。宋人称站在平山堂上,隐约看到真州(仪征市)、润州(镇江市)、江宁府(南京市),可见其壮丽。

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年),欧阳修的好友刘敞(字仲原)出任扬州知州,时在开封为官的欧阳修设宴为刘敞饯行。欧阳修作了一阙非常著名的词《朝中措-送刘仲原出守维扬》。其词云:“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其中,“山色有无中”本是唐人王维的诗句,欧阳修当了一回搬运工,但用处甚妙。欧阳修在词中怀念八年前在扬州种下的柳树,感叹流光易逝如白驹过隙,不觉间须发皆白。

这是欧阳修的风雅事,与苏轼何干?苏轼也在扬州做过官,时间是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没多久就回朝任兵部尚书。不过在此之前,苏轼曾三次路过扬州。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从开封至杭州,一般是乘船沿汴河入淮河、下运河至扬州,再通过其他方式至杭州。苏轼这次赴任路过扬州,饱览了扬州的壮丽河山。

三年后,也就是1074年,苏轼调任京东东路的密州(山东诸城市)任知州。从杭州到密州,苏轼不可避免地再借路扬州。密州是苏轼词史上的一座重镇,苏轼那阙家喻户晓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在密州所作。另外,苏轼在密州还有一阙名词,就是《江城子-密州出猎》。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调离任两年知州的徐州,出任湖州(浙江湖州市)知州。从徐州到江南的湖州,苏轼又一次路过扬州。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苏轼第三次路过扬州是在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十月。

苏轼路过扬州,得到了扬州知州的款待。有人认为这位知州是鲜于侁,经学者考证,应该是陈升之。苏轼到扬州时,陈升之还没有离任,鲜于侁还没有到任。

在平山堂下,苏轼回忆了九年前与老师欧阳修在颍州(安徽阜阳)的会面,百感交集的苏轼作了一阙词,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江月-平山堂》。词云:“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其中,最后两句成为传唱千古的名句。

标签: 苏轼

更多文章

  • 陆游号放翁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陆游

    陆游之名为陆游,因为他生于其父进京觐见途中,其时正当北宋危亡之际,第二年,金兵攻入东京(今开封),从此陆游随父流离转徙,饱尝离乱之苦。但是陆游的号放翁是他自己取的,那么陆游为什么号放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陆游号称陆放翁,也与他的经历及个性有关。《宋史》有言:“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

  • 苏轼与程颐交恶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苏轼

    北宋中后期,形成了所谓蜀党、洛党和朔党的朋党之争,蜀党的领袖是苏轼、苏辙二兄弟,洛党的领袖是程颢、程颐二兄弟,朔党的领袖则是刘挚、王岩叟。其中苏轼和程颐更是因为《论语》中的一句话而交恶。这三个党派之间谁也不服谁,今天我跟你斗,明天他跟我斗,后天又是你跟他斗,弄得天下仕子无所适从,毕竟这三个党派都是学

  • 苏轼不得志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说起苏轼这个词人,我们脑海中总能浮现出他吟咏明月几时有的样子。苏轼在我们心中一直都是一个文学大家的形象,他在文学,绘画,书法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地。但苏轼同样对政治和权利也有向往,但却在官场屡屡碰壁,始终不能得志,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可能对他政治上比较熟悉的就是乌台诗案,这个乌台诗案到底是怎么一回

  • 苏轼和佛印禅师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苏东坡

    传说佛印禅师,通佛义、精五经,能诗擅画,颇得当时文人的崇仰。他居住在镇江的金山寺,慕名拜访的僧俗很多。当时宋朝大学士苏轼在江北瓜洲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隔着一条江,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也经常谈禅论道。有一天,苏轼觉得自己修禅大有进步,立即提笔赋诗一首,派遣书童送给佛印禅师看,诗云:稽首天中天,毫

  • 苏轼的孩子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称为“三苏”,他生前有多位红颜知己,那么苏轼一生有几个孩子呢?苏轼儿子的结局各是什么?下面通过他们的简介来了解一下。苏轼没有女儿长大成人的只有三个儿子:长子苏迈、次子苏迨、三子苏过。苏轼长子苏迈简介苏迈,字维康,苏轼长子,为苏轼第

  • 刘邦对待父亲的态度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邦

    刘邦在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之后,终于击败对手,如愿登上皇帝宝座,建国号为汉,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老部下自然也是高官侯爵,成为皇帝的刘邦一改往日做法,对昔日的老爹也是格外尊敬起来。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刘邦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父亲刘太公的吧!刘邦称帝后,在设盛宴招待大臣时,对父亲刘太公夸耀说:“原先您老经常说我是

  • 刘邦病榻论相主要内容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刘邦晚年宠爱戚姬及其子赵王刘如意,疏远吕后,几次想废黜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而立刘如意。但因张良、叔孙通等大臣皆反对,只得作罢。为了皇权的巩固,刘邦费尽心机。本来他年事已高大,在平定英布叛乱时又中了箭伤,到了长安后,病势日益沉重。吕后找来名医,刘邦问他病情,医生说能治,刘邦直接大骂道:“我以布衣之身,手

  • 刘邦为了巩固统治的措施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刘邦做了皇帝,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对皇权进行了巩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刘邦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皇权的吧!(一)清理异姓王各地的异姓王,有兵将,还三心二意。其他将领,为功劳大小和赏赐的多少争斗不止,如果安抚不当,就会投奔那些异姓王作乱。还有原先六国的后代也不能掉以轻心。在中央,丞相的权力对他这个皇帝也构成了

  • 刘邦建国后的措施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汉五年(前202年)二月,刘邦兑现了先前的诺言,封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韩信和彭越联合原来的燕王臧荼、赵王张敖以及长沙王吴芮共同上书刘邦,请他即位称帝。刘邦再三推辞,韩信他们说:“大王虽然出身贫寒,但能率领众人扫灭暴秦,诛杀不义,安定天下,功劳超过诸王,您称帝是众望所归。”刘邦顺水推舟地说:“既然

  • 韩信的出身背景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可能提起韩信,大多数人会以为韩信是布衣出身,但有证据显示韩信是贵族出身,不是是没落贵族而已,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韩信的身世背景吧!韩信的独来独往,与一般的底层人物格格不入,就说明了韩信与其他的人不是一路人。比如说韩信在淮阴城里,他与众不同。韩信从社会上层落到社会底层的一个明显特征不是他看不起下层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