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神宗不上朝处理朝政的方法

明神宗不上朝处理朝政的方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944 更新时间:2024/1/19 14:26:54

明神宗朱翊钧也被称为是明神宗,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是后人却批评明神宗“二十年不上朝”,并说“明亡实亡于明神宗”。不上朝却并不意味着明神宗完全不理朝政,“万历三征”这一大型的军事活动就是明神宗在位时期发生的,“三征”是指先后在明朝的西北、西南边疆以及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活动。这三场大战的胜利也巩固了中华的疆域,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

明神宗在位的四十八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从十岁到二十岁是第一个时期,这时候他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权威,凡事都由内阁首辅张居正操持。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隆庆皇帝病逝,留下了十岁的太子朱翊钧,临终前将其托付给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以及高仪等人。到了二十岁之后,明神宗开始亲政。

明太祖时废中书宰相,内阁已初见雏形,明成祖正是建立了内阁制度,起初是为了可以帮主皇帝分摊政务,辅佐朝政,但是到了后期内阁制度也发生了由盛转衰的发展趋势。

后期,内阁制度也成了皇帝不上朝的借口,成了他们懒政的原因,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内阁制的存在,也延续了明王朝的历史。

内阁制度在明朝的发展演变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大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六帝,统治长达276年(1368年-1644年)。

在明朝,为了加强封建皇权,内阁制度形成。在中国历史上,内阁制不是第一个为了加强皇权所设立的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就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封建皇权体制和思想也得以确立下来。

明朝的内阁制度时加强封建皇权的一次变革。

内阁制度在明朝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

成立期: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因政务繁忙特意组建了“助理”团,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内阁之预机务自此开始,也就标志着内阁制正是诞生,这一时期内阁只是服务于皇帝的私人机构,只有议政权却没有决策权,一切事物都由皇帝决定。

因此,这一时期的内阁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利。

发展期:明朝中期,内阁越发权威职重,监管六部尚书,成为了皇帝的决策机构,甚至会左右皇权的决策。到了张居正要改革内阁时,内阁竟然已经成为了政府运转的核心,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内阁已经架空了皇权。

衰落期:明朝中后期,明神宗朱翊钧不理朝政,但是内阁制度依然存在。

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见证的不仅是内阁制度本身的兴衰,也是明王朝的兴衰历史。

内阁制度的运作模式

明神宗虽然不上朝,对政事懈怠,但是在一开始并非如此,当他二十岁之后开始亲政的时候,最初还是能勤于政务。

那么,什么样的制度可以让皇帝不上朝也能“理政”呢?

内阁制度的运作模式,简单来说上朝就是由众多人的“大会”,而内阁理政就是少数人的“小会”。明神宗虽然不上朝,但是仍然会通过内阁来处理一些政务。

明朝的内阁制度的运作也有其内在的演变模式,前期的运作模式较为简单,即满朝百官将奏章呈上之后,由内阁大臣翻阅之后给出建议,将其贴在奏章之上,做“票拟”;皇帝则作用朱虹字做批示,称“批红”。

标签: 上朝

更多文章

  • 苏轼一直被贬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苏轼是北宋的一位牛人,现代社会他的崇拜者也数不胜数,他是当之无愧的红的发紫大名人了,历史能够造就如此完美的苏轼,这与苏轼一次次的经受巨大的磨难是分不开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凡事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都经受了巨大的磨难,甚至很多人都经受了生死考验。苏轼在仕途生涯中经历了四次贬官,而且一次比一次更惨

  • 苏轼的坎坷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苏轼,世称苏东坡,这可是一位很有趣的大人物呢,古人就曾经评价过苏轼:“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良,称为天下奇才。”(引自《宋史》)苏轼受到世人如此高度评价,肯定有其超乎常人的地方,苏轼似乎把我国豪放派词的激昂高亢发挥到了极致,更让自己的生命层次到达了另一个高度,那么下面就跟着我的思路,一起来走

  • 曹操望梅止渴的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望梅止渴”。东汉末年,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盘踞在宛城的张绣。当时已经到了中午,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将士们携带着沉重的武器,全身都被汗水浸湿,又热又

  • 白居易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宋八大家

    白居易是唐朝的著名诗人之一,却没有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中,这不禁让很多人产生疑问,其实不仅白居易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李白也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当时的白居易擅长写诗,而当时唐宋八大家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这些人当时的擅长于写散文,侧重点不同,自然不能相提并论

  • 曹操为什么没能统一三国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将才和帅才不一样,能领兵、能打胜仗的就可以称将才了,而能统领将才、能运筹帷幄的方能称为帅才。从管理上说,将才可以负责一件事、一个方面,帅才则需要统筹好方方面面;将才偏重战术思维,帅才则要从战略层面进行思维。在战场上,一般来说将才负责某一仗的指挥,帅才负责的是整个战役。将才与帅才都是人才,但区别很大,

  • 隆庆帝在位时间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隆庆,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的年号,又称隆庆帝。明穆宗朱载坖,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6年—1572年间在位,在位时间为6年。隆庆帝早年受封裕王,因母亲杜康妃失宠,其父嘉靖帝迷信“二龙不相见”一说,且又非长子,很少得到父爱。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即位,改元隆庆。隆庆六年(1572年

  • 曹操精通兵法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曹操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在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所撰《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他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在战略战术上灵活多变,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兵不厌诈。在用

  • 曹操身世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曹操自称是汉初相国曹参后裔。但现代学者通过分子人类学的技术和方法证明曹操后裔的Y染色体单倍群是O2-F1462,而曹参后裔的Y染色体单倍群为O3-002611,因此曹操不太可能是曹参后裔。另有研究者从历史学的角度认为曹参家族在西汉开国后就举家搬到关中,后来徙至封地平阳,而最早说明曹操是曹参后裔的《曹

  • 曹操是怎么惩办豪强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黄淮流域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社会经济遭到空前的破坏,百姓遭屠,土地荒芜,幸存者被迫离乡背井,流落他方。可谓“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面对这种悲惨景象,曹操在世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来恢复经济,稳定局面。从曹操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如推行屯田,兴

  • 曹操怎么平定凉州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赤壁战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才收罗到自己身边。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隶校尉钟繇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