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魏徵

魏徵

魏徵的介绍

唐初大臣,政治家。字玄成,河北馆陶(今属河北)人。隋末出家为道士。受李密召参加瓦岗军。后与李密归唐。任太子洗马时,曾劝建成早日定计除秦王李世民。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建议太宗赦宥建成、元吉旧党。前后进谏二百余事,很合太宗心意,拜尚书左丞兼谏议大夫。曾向太宗提出君主“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著名谏言。贞观二年(628年)以秘书监的身份参预朝政。

有关“魏徵”的历史故事

  • 唐朝魏徵简介-唐朝魏徵

    魏徵简介:小编今天讲一位唐朝历史人物:唐朝魏徵,历史上评为魏徵,唐朝历史魏徵是一位著名的风云人物。中文名:魏徵,别名:魏玄成、魏百策、羊鼻公,国籍:唐朝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

  • 李世民为什么在魏徵死后下令推到他的墓碑呢?其实是积怨已久-趣历史网

    魏徵,字玄成,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魏征死后,李世民按照一品官员的规格对他进行安葬,可谓恩宠至极。哪知,不久之后,侯君集谋反,魏征牵涉其中,唐太宗大怒,下令将魏征的墓碑推倒。魏征只是向

  • 魏徵是李建成的谋士为什么能得到李世民重用(魏征是李建成的人吗)

    李世民打败窦建德后,魏徵得以进入唐朝。后来,为准备了礼物,给他洗马,于是一早就成了的谋士。李虽然是太子,但他的政绩和威望都不如。此后,听从的意见,积极向申请参赛,希望建功立业。事实上,李本来可以稳坐皇位,但可惜决定孤注一掷发动玄武门,杀了太子。作为李身边的重要人物,最终得以幸存并得到重用,成为凌烟阁

  • 唐太宗为什么要亲自砸魏徵的墓碑?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说起唐太宗的边肖,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唐太宗是当时的一个皇帝,登基的时候做了很多好事。当时唐朝的经济在空之前是繁荣的。边肖看到最近很多人问唐太宗为什么要亲自砸魏徵的墓碑。是真正的原因还是?具体的小编也已经整理好了。下面,我们来看看!首先,我们被唐太宗和魏徵骗了一千多年。所谓"明君陈智"永恒的故事,简直就

  • 真实的隋炀帝是如何的:魏徵如何评论隋炀帝

    杨广,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的儿子。公元600年被立为太子,在任太子期间勤勤勉勉协助隋文帝处理政事,也做出了不少政绩。但历史上的隋炀帝被记载为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历史上昏庸的帝王也不乏少数,为什么单单隋炀帝臭名昭著?只是因为他败在输掉了一个国家,所以就遗臭万年了。图片来源于网络

  • 魏徵病死,为何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

    在历史上,贞观十六年(642年),皇太子李承乾不学习德行和术业,魏王李泰的宠爱一天天增长,朝廷内外众官,都有些疑虑和议论。李世民听到后很厌恶这些议论,对侍臣说:“当今朝臣忠诚正直的,没有人能超过魏徵,我派他辅佐皇太子,用这杜绝天下的怨言。”李世民任命魏徵为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如旧。魏徵自称有病推辞,

  • 魏徵为什么阻止李世民封才貌双全的郑家女为妃

    魏徵在历史上以敢于直言进谏闻名,魏徵和唐太宗李世民之间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故事。唐太宗对魏徵很是尊重,对他的意见建议很是看中。而魏徵对李世民的谏言不仅涉及政事,甚至连唐太宗的私事都在他的进谏范围之内。俗话说“后宫佳丽三千”,可见在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中,一个帝王坐拥天下美女是天经地义的,但是魏徵有不同的看法

  •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为何离不开奸臣 魏徵

    唐太宗贞观一朝的政治生态,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光明的时期之一,没有那么多见不得光的事。即使是有玄武门之变的血腥,也只是首恶必办,魏徵、王珪等人没有因为和前太子李建成有过工作上的深度交集而被一网打尽,反而是委以重任,步步高升。太宗君臣之间都能掏心掏肺,坦诚相对,不用非要到民主生活会的时候才能红红脸、出

  • 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汉族,巨鹿人(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一说晋州市,一说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中文名:魏徵别

  • 《赐魏徵诗》原文、译文及注释

    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 《望送魏徵葬》原文、译文及注释

    阊阖总金鞍,上林移玉辇。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哀笳时断续,悲旌乍舒卷。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

  • 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魏徵为什么是后门的门神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祖籍河北巨鹿(今河北省晋州市)。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注意了魏徵=魏征,”征“和”徵“本来是两个意思的字,后来新中国

  • 魏徵为何会被称为功臣?一生有何贡献?

    魏徵,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魏徵是唐朝时的名臣,以直言敢谏出名,多次劝谏唐太宗李世民,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形成。李世民对魏徵的建议大多予以采纳,还称赞其是贞观年间第一功臣,更在魏徵死后亲自为其撰写碑文。

  • 清廉潞城|廉洁的魏徵夫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唐太宗对魏徵的评价。魏徵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宰相,一生敢于直言进谏,为朝廷事务鞠躬尽瘁。俗话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往往有一个好女人。成功的魏微身后确实有这样一位历史上有名的贤内助——夫人裴氏。裴氏自嫁给魏徵即勤俭持家,事事亲自

  • 魏徵有哪些典故?

    提起魏徵,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敢于直言进谏。那么魏徵都有哪些大家不知道的小故事呢?一、几经换主,终得明君。魏徵最初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相当于隋朝官吏。后来元宝藏响应李密起兵,魏徵又归入李密麾下,不过魏徵献给李密壮大瓦岗的十条计谋,李密都没有采用。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后,魏徵随李密归降李唐。魏徵劝降李

  • 17年提了264条建议,魏徵是如何让李世民听进意见的?

    李世民与魏征被称为一对千古君臣。尤其被后来的文臣士大夫刻意美化。不是魏征才能特殊比皇帝高明,而是他遇上了心胸宽广的明君。李世民心怀天下,重用魏征,是极具“统战”谋略的高明之举。魏征是太子李建民的谋臣,早就建议太子要提前动手除掉秦王李世民。魏征被李世民俘虏,不杀点泄愤已属意外。但李世民居然不顾部下一致

  • 魏徵:唐朝一代名相,曾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

    魏徵,字玄成,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随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魏

  • 魏徵是李建成的谋士,为什么能得到李世民重用

    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后,魏徵得以入唐,后来李建成给魏徵备了一份大礼,授其太子洗马,所以魏徵一早是李建成的谋士。李建成虽然是太子,但他的功绩和威望都不如李世民,此后李建成听取魏徵意见,向李渊申请主动出战,想要建功立业。其实李建成原本可以稳稳当当坐上皇位,可惜李世民决定孤注一掷发动玄武门之间,将太子击杀。魏

  • 魏徵为什么奏事久久不停止

    魏徵备经消耗治,宦途崎岖,经历歉富,果而也制便了他的经国乱世之才,他对于社会成绩有着灵敏的洞察力,并且为人正直没有阿,逢事无所伸挠,深为粗勤于治的唐太宗所珍视。太宗多次引魏徵进进卧房,“访以患上得”,魏徵也“喜遇亲信之主,思竭其用,各抒己见”,对于于晨政患上得,一再上谏。唐太宗曾经嘉奖他道:“卿所陈

  • 魏徵与李世民的故事

    魏徵喜遇亲信之主,竭尽股肱之力,帮助太宗理政,已经成为太宗的左脚左臂。魏徵建行止事,改正晨政得误,助成贞不雅之治。太宗曾经道:“贞不雅以后,经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平易近,犯颜正谏,匡朕之背者,唯魏徵罢了。古之名臣,何故减也。”并亲自解下佩刀,赐赉魏徵。贞不雅十六年(642年)七月,魏徵抱病,卧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