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唐太宗李世民为何离不开奸臣 魏徵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为何离不开奸臣 魏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85 更新时间:2024/1/14 19:14:10

唐太宗贞观一朝的政治生态,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光明的时期之一,没有那么多见不得光的事。

即使是有玄武门之变的血腥,也只是首恶必办,魏徵、王珪等人没有因为和前太子李建成有过工作上的深度交集而被一网打尽,反而是委以重任,步步高升。

太宗君臣之间都能掏心掏肺,坦诚相对,不用非要到民主生活会的时候才能红红脸、出出汗。

但政治就是政治,阳光下也会有阴影。

一代明君李世民身边,也需要豢养几个小人奸臣,来做一些仁君不方便做的事。

权万纪就是这样一个打手。

权万纪属于御史台监察系统的官儿,贞观时期做到治书侍御史的位置,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副书记或监察部副部长。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和侍中王珪两位宰相负责对全国干部进行考核评优,权万纪也参与其中。

考核文件发布后,权万纪突然上书,“奏其不平”,举报房玄龄和王珪在考核工作中不能公开公正,有拿公家权力私相授受的嫌疑。

李世民怒了,房玄龄、王珪,亏得朕对你们如此信任,你们却干出如此之事,就让侯君集去调查情况。

房王二人,在唐太宗心里是什么地位,权万纪是知道的。

尤其是房玄龄,那可是从南湖红船到井冈山一路跟过来的。但他就敢去咬,明显是嗅到了什么气味。

君臣之间,皇帝不管明面上做得如何,内心深处还是对大臣有所猜忌的,不放心手下人。

或许,这就是权万纪敢张开嘴露出獠牙的真实原因。

唐太宗发怒的时候,魏徵一般都会及时出现,这次也不例外。

魏徵对李世民说,房玄龄和王珪是什么样的人,皇上您还不清楚吗?

考核评优这种事,本来就只能尽量照顾好方方面面,难免不会出现一两个错误瑕疵。

你查出来,于全局无关大碍。查不出来,反而意味着你对房玄龄、王珪不再信任,君臣之间出现嫌隙。得小失大,您还是慎重考虑吧。

而且权万纪这小子,考核的事他也有份,当时不说,现在乱放炮,是何居心?

魏徵点到了权万纪的居心,实际上就指向了李世民的活思想,只是没有明说。

知趣的唐太宗只好就此打住,“乃释不问”,不再去追查。

权万纪没咬中房玄龄、王珪这两棵大树,就转向其他大臣,“以告讦有宠于上,由是诸大臣数被谴怒”,整天在唐太宗那打小报告,揭发隐私,在皇帝心里越来越吃得开,大臣们却越来越混不开,隔天差五的就被领袖核心叫过去一顿训斥。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魏徵不能不把话挑明了。

魏徵再次劝谏李世民,权万纪整天咬这个咬那个,根本就是“以讦为直,以谗为忠”,把告密当正直,把陷害当忠诚。

陛下您不是不知道他是什么样的货色,恐怕就是想借权万纪乱咬一气的嘴,去震慑群臣的心吧,“陛下非不知其无堪,盖取其无所避忌,欲以警策群臣耳”。

您看看权万纪咬的哪些人,哪一个是真有罪的?陛下你这样用一条疯狗,不是自毁形象吗,“奈何昵奸以自损乎”。

的确,正如魏徵所言,李世民对权万纪私下干的勾当一清二楚,只是要借着他的小报告,去掌握朝臣的动态;借着权万纪的嘴,去咬那些自己想整的人。

而这些事情,自己因为戴着仁君的面具,不方便去做,只有让权万纪去咬。

魏徵这话等于是撕下了皇帝的面具,李世民的反应是什么呢?

李世民“默然”,沉默了一会,然后喝令左右:

来人呐,给我拉出去砍了。

如果是这样,那他就不是唐太宗了。

李世民吩咐左右:

来人呐,给我从大内拉出五百匹绸缎,赏给魏徵这老小子。

李世民明白,事情到了这个份上,他必须在佞臣权万纪和以魏徵为代表的直臣之间做出选择了。

如果再纵容权万纪这样咬下去,他圣明的形象真要被魏徵在天下人面前给戳破了,这老小子可是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的。

不久,“万纪等奸状自露,皆得罪”,被赶出中央。

唐太宗李世民的明君形象,确实是靠自己死磕自律打拼出来的,但也离不开魏徵这种“耻君不及舜”的拼死力谏。

每个皇帝核心手下都有权万纪这样离不开的小人。

所幸,那是在贞观时代,还有魏徵的直言不讳,还有李世民的察纳雅言。

标签: 奸臣

更多文章

  • 隋唐时期的佛教概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佛教

    隋唐时期,中国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统一后,形成了高度繁荣局面,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也随即进入鼎盛时期。隋唐统治者对佛教采取了扶植的方针。隋文帝上台后,立即改变北周武帝灭佛的政策,他曾下诏令在全国各地兴建寺院、佛塔,鼓励民众出家为僧,组织学者翻译佛经,还设置了各级僧官

  • 玄武门之变真相浮出水面:李世民也有阴暗一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也有

    唐武德九年农历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在太极宫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后逼迫李渊拱手让位,登上皇帝宝座,这次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这次政变的经过在史书的记载大多语焉不详,十分隐晦。所以,关于玄武门之变的真相,一直饱受人们争议……唐朝统一全国以后,李世民因其军功卓着,被李渊封为“天策

  • 唐朝后宫宫官六尚的设置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后宫

    (一)历史渊源所谓宫官,在这里是指宫中女官,由她们掌管宫中各种具体事务,通常由宫人中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才干者充任。从现有文献来看,有关宫官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一书,《周礼注疏·春官宗伯·世妇》:“世妇,每宫卿二人,下大夫四人,中士八人,女府二人,女史二人,奚

  • 宦官举上地位,登基后立马变脸,终成一代圣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宦官

    唐朝也曾发生过几次大权旁落的情况,之中唐宣宗李忱在几次皇权旁落的时候被宦官举为皇太子,最后登帝成为“小太宗”,这可叫当时以为他是傀儡的一班权臣亮瞎眼。唐自从安史乱后便家道中落。随后经过多年的辗转反侧,唐的大权已经渐渐旁落,宦官这个时候把持着唐的朝政,唐武宗李倓死后,宦官们商量

  • 高句丽这样对待阵亡士兵 李世民发誓要将其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要将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地区存在过的一个政权,它从汉元帝建昭一年建国到被唐高宗所灭,共存在了七百余年。如今的高句丽人已经和匈奴人、突厥人、西夏人一样,在历史上彻底销声匿迹了。自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到唐高宗将其灭亡为止,中国对高句丽的灭国战役历时两朝四帝,共计七十余年。那么高句丽和中原王朝到底结下了什么仇恨,

  •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参与者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代明君,他在位期间,国力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后世很多人对李世民的皇位非常感兴趣,他的皇位确实得来不易。根据历史上记载,李世民真正继位是玄武门之变胜利之后。那么李世民到底与玄武门之变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李世民像李世民的父亲名叫李渊,是一个贪图享乐,爱好酒色之人

  • 高力士的一生:唐明皇的太监军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军师

    对君忠心,赐死贵妃力士常宿禁中,四方进奏文表,必先过目,小事便自行裁决。玄宗说“力士当上(值日),我寝乃安”,在朝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太子李亨(后为肃宗)呼之为二兄,诸王、公主呼之为阿翁,驸马辈呼之为爷,唐明皇李隆基也不直呼高力士的名字,称呼他:将军。他的资产富过王侯。曾

  • 太和公主——唐朝最后一位和亲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太和

    太和公主太和公主是第四位被送到回纥(回鹘)可汗的大唐公主,尽管西方敦煌学的研究者对她的评价颇高,但是在我国,她的名气却远不及初唐的高阳公主、文成公主或是盛唐的太平公主。公元821年,回鹘保义可汗请婚,唐穆宗许以亲妹妹、宪宗之女永安公主嫁之,尚未成行,保义可汗就死了,永安公主留在唐土,出家做了道士。穆

  • 此人篡夺皇位,结果却得到“被篡位者”高度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皇位

    唐朝,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处于鼎盛之时的唐朝是万邦来贺,周边各国及各部落奉唐朝为上邦。知悉历史的人都有了解,唐朝是不连贯的,因这之中夹杂了15年的武周时期。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称帝并改国号为“周”,公元705年,李唐旧臣趁着武则天病重发动了政变(神龙革

  • 揭秘真实的唐高宗:文治武功不逊于李世民,昏懦只因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文治武功

    唐高宗是掩盖在李世民和武则天光环之下的一个男人:不争气的儿子,懦弱的丈夫。对于高宗,自古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他放在太宗的光环中考察,即使对他在位期间的政治评价,也会和贞观之治联系起来:“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明了高宗的政绩。那么,究竟是他本身懦弱,还是历史学家把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