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吕思勉

吕思勉

吕思勉的介绍

字誠之,江蘇武進人,1884年(清光緒十年)生。6歲入私塾。12歲隨父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隨母讀《綱鑒易知録》等。1905年始任教。1907年在蘇州東吴大學教授國文、歷史,在常州府中學堂教歷史、地理。1910年赴南通國文專科學校任教。1912年在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教授商業經濟、商業地理,旋任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編輯。1920年任瀋陽高等師範學校(後改為東北大學)教授。1923年在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專修科任教。

有关“吕思勉”的历史故事

  • 吕思勉评唐太宗

    [摘要]:吕思勉评唐太宗是一段唐朝历史的历史,吕思勉评价李世民“不过中材”,你怎么看?虽然对于唐太宗这样的知名历史人物,不能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样的话来形容,但是至少也可以这样表述,“一千个历史迷心中,就有十个唐太宗”。...历史上真实的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样的?火烧的赤壁,钩沉的史书,

  • 吕思勉: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决不能和已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惟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

  • 吕思勉讲中国历史(吕思勉讲中国历史书籍)

    前辈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1884-1957),江苏常州人,著名史学家。他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坚持不懈地涉猎古文献,又广泛阅读新出报刊和从西方引进的新文化、新思想和研究方法。他一生孜孜不倦、著述宏富,主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历史研究法》、《史学四种》、《中国民族史》、《理学

  • 吕思勉:李世民能力中等,不如宋武帝、陈武帝、梁武帝

    吕思勉,近代著名史学家,尤其擅长研究南北朝、隋唐史,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史学四大家”,史学研究能力自然没得说。吕思勉的代表作,《隋唐五代史》评价:“唐太宗不过中材。论其恭俭之德,及忧深思远之资,实尚不如宋文帝,更无论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无论宋武帝、陈武帝矣。”吕思勉看来,李世民不过中

  • 司马光和吕思勉认为曹操不称帝是担忧名声不好而自我克制

    此事约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当年,周武王临终想将王位传于周公。周公写下了自己代行王权,适时还政于成王的“字据”,藏在小箱子里。此“字据”,即为《尚书·金滕》。曹操借此典以明志,表示自己不会当皇帝。不久,曹操就突发重病薨逝了。在上面这段记载之后,司马光发了一大通议论。他历数了从汉光武帝之后历朝得

  • 三国历史因《三国演义》变得扑朔迷离,那就跟随吕思勉还原三国

    我们如果不太过较真儿,那么完全可以沉浸于文学的世界之中,感受着三国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但如果我们把它们当成历史的真实,那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想了解真实的历史,那就必然走进历史学家的著作,看他们经过考据、经过学术分析之后的真实历史是怎样的?这才是用历史的态度去审视过去的人物,才是一种把历史与文学彻底区的

  • 国学大师吕思勉有哪些著作

    国学大师吕思勉有哪些著作吕思勉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近代历史学家和国学大师,他是江苏常州人,笔名程芸。他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的主任和代理校长,所以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吕思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吕思绵出生于1884年,在1957年十月的时候因病逝世。在他的一生中,他创作的史学作品和文学作品

  • 为什么吕思勉先生说卫青、霍去病不值一提,卫霍是庸才吗?

    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他们在抗击匈奴的一系列战争中,大放异彩,名垂青史。但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很多文人史笔之下,对他们多有不屑。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汉武帝没什么真本事,只不过依仗了国力的强盛;用卫青、霍去病是因为他们是亲戚,却不用功臣宿将,对匈奴的胜利只是因为国力远胜匈奴,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