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诗词大全>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原文、翻译和赏析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原文、翻译和赏析

所属分类:诗词大全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921 更新时间:2023/12/23 14:37:57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

宋代:陆游所属类型:友人,离别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亭旁的绿树已变得苍黄,送别的筵席上几次举杯话别.常常害怕离别而不忍听那《阳关曲》,更何况如今秋色萧索身是远行人。

清泪沾湿了罗巾,人人都黯然伤神,一腔离恨就像不尽的江水一样深。哪里去找千尺的横江铁锁,在这烟水迷蒙的渡口截断江流。

注释

丹阳:地名,在镇江之南,旧属镇江府。

浮玉亭:元陶宗仪《说郛》卷九七引释惠凯《金山志》云:“客问:何为浮玉?答云:此出《仙经》。上仙居浮玉山,朝上帝,则山自浮去,因金、焦俱在水上,故名。”“此山(金山)大江环绕,每风涛四起,势欲飞动,故南朝谓之浮玉山。”宋刻“浮玉”二字,今犹存焦山西侧。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七《镇江府·景物上》:“金山,在江中.去城七里,旧名浮玉。”“浮玉亭,需亭北。”“需亭,在府治西五里。”

长亭:古时于道旁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亦称“十里长亭”,以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为送别之处。

阳关: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渭城》一日《阳关》,王维之所作也。本健人使安西》诗,后遂被于歌……《渭城》、《阳关》之名,盖因辞云。”

千寻横铁锁:《晋书》卷四二《王浚传》:“太康元年正月,浚发自成都,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吴丹杨,克之,擒其丹杨监盛纪。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馀,暗置江中,以逆距船。”王浚灭蜀后,继而起兵伐吴。吴人凭借长江天险,于水中横置铁锁、铁锥,抗拒北军,然晋师除锥熔锁,终无阻碍,顺流鼓棹,直捣三山。孙皓备**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衔璧牵羊,率百官投降晋师,东吴遂亡。

赏析

首二句回忆昔日送别友人的情景。坐落在长江边上的浮玉亭,是词人经常涉足的地方。暮春时节,他曾多次到此送友远行。饯宴在绿树繁茂、浓荫蔽日的亭子里举行。词人不停地举起酒杯,向挚友频频劝酒,殷殷话别,但行人和送者皆心绪不宁,为离别在即而不胜感伤。“阳关”句即描写这种恨别之情。“阳关”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代称,亦名《渭城曲》。此诗将人类普遍具有的感情——友谊,写得十分真挚感人,因此,它在当时就被谱上乐曲,作为“送别曲”、“友谊歌”而广为传唱,世称“阳关曲”或“阳关三叠”。词人这里说“阳关常恨”,是因为别时与友唱阳关,唱罢阳关别故人,而他经常与友分别,故谓“常恨”;正因“常恨”,故再听到阳关唱起,就“不堪闻”了。“不堪”,意为禁不起。词的四五句写词人远行时的情景。陆游这次离开京口赴南昌任职,正是冷落清秋节。从前于春残花尽时与人分别,对方是行人,自己已觉伤心;今日秋风萧瑟,草木摇落,自己是行人,将别故人而远去,其悲伤之情当然要倍增于过去了。因此,此时此刻,词人的离别之恨和远行之悲,充盈胸臆,溢于颜面。

下片仍写离情。饯宴将止,别离在即。居人和游子依依惜别,互相慰藉,想到别后天各一方,音讯难达,不禁黯然消魂,潸然泪下。“清泪”二句,生动地表现了居人和游子之间真诚而又深厚的友谊。下面“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语颇隽永,意蕴深邃。离愁别恨是十分抽象的东西,难以言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虽然以江水之无穷喻愁情之不尽的不计其数,但写得耐人寻味的佳句却殊鲜见。陆游的《浪淘沙》即景抒情,谓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居人),一半给我(游子)。如此描写,就把离恨的深重具体化、形象化了,能使人掂量离恨的轻重,体会分袂的痛苦,它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词末二句,更是涉想新奇,匠心别具。词人幻想若能得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使我不能远行,居人也可将我留住,这该有很好的事,但这是不可能的。这种幻想,表达了词人希冀与友人长在一处永不分离的良愿,也反映了词人与挚友不忍分别但又不得不别的痛苦。

这首小令,开篇回忆往昔我送友人,接着跌进一层,状绘今日友人送我,最后通过幻想来写不忍分离,把别意写得缠绵悱恻,读来颇有余味。

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所属朝代:宋代

标签: 浪淘沙

更多文章

  • 临江仙·离果州作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临江仙

    临江仙·离果州作宋代:陆游所属类型:惜春,离别,别情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水流云散各西东。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译文及注释译文在鹁鸠乌的啼叫声中,雨水降落,草木青葱;燕子的新巢,都是落花和着泥土筑成。春光就好似美人一样。在分

  • 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晴天标签:蝶恋花

    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宋代:陆游所属类型:离别,感叹,时光禹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冉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译文及注释译文通往禹庙、兰亭的路,从古到今只有一条。一夜寒霜,使湖边的树林像染过一样。请您不要说酒杯太

  • 北望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北望

    北望宋代:陆游所属类型:爱国,抒怀北望中原泪满巾,黄旗空想渡河津。丈夫穷死由来事,要是江南有此人!译文及注释译文每当我眺望失陷于异族的北方大地,泪水沾满了衣襟。现在想要让宋军渡过黄河收复失地,那不过是一阵空想而已。大丈夫视死如归不怕牺牲,是从来就有的事;我只是希望江南能够再出现收复失地的人!注释黄旗

  • 桃源忆故人·中原当日三川震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桃源忆故人

    桃源忆故人·中原当日三川震宋代:陆游所属类型:爱国,抒怀,哀伤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回头煨烬。泪尽两河征镇,日望中兴运。秋风霜满青青鬓,老却新丰英俊。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译文及注释译文想当年金人南犯,北宋灭亡,三川之地受到金人的践踏,关中一带都被焚烧殆尽。抗金志士莫不痛哭流涕,日日期望宋朝能收复

  • 追忆征西幕中旧事四首·其三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追忆征西幕中旧事四首

    追忆征西幕中旧事四首·其三宋代:陆游所属类型:回忆,爱国忆昨王师戍陇回,遗民日夜望行台。不论夹道壶浆满,洛笋河鲂次第来。译文及注释译文回想以前大军防守陇山从前线返回,中原父老日日夜夜心向着我将帅的驻地所在。他们不但捧着茶水和酒浆夹道迎接士兵,还把洛水的鲜笋,黄河的活鱼一次次送上门来。注释戍:(军队)

  • 追忆征西幕中旧事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追忆征西幕中旧事四首

    追忆征西幕中旧事四首·其一宋代:陆游所属类型:爱国,忧国忧民,愤懑大散关头北望秦,自期谈笑扫胡尘。收身死向农桑社,何止明明两世人!译文及注释译文曾记得当年在大散关向北眺望失地的情景,我自信能在谈笑之间把敌人扫除干净。谁能料到我最终竟要在田园里了此一生,呵,过去和现在的我明明判若两世又何止是两世人!注

  • 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蝶恋花

    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宋代:陆游所属类型:爱国,怀念,感叹,忧愤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译文及注释译文我于深秋时节从前线奉调回京,一路上但见枯黄的桐叶在晨光中飒飒飘落,又听到寒蛩不停地

  • 追忆征西幕中旧事四首·其二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晴天标签:追忆征西幕中旧事四首

    追忆征西幕中旧事四首·其二宋代:陆游所属类型:爱国,忧国忧民小猎南山雪未消,绣旗斜卷玉骢骄。不如意事常千万,空想先锋宿渭桥。译文及注释译文记得中梁山小规模打猎时积雪还没化掉,锦旗斜卷猎猎飘,骏马奔腾逞英豪!可天下不称心的事儿常常有万万千千,宋军进兵长安,先锋驻扎渭桥的愿望已是空想!注释玉骢:即玉花骢

  •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宋代:陆游所属类型:爱国,壮志难酬前年脍鲸东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壮;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今年摧颓最堪虎,华发苍颜羞自照。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译文及注释译文前些年在东海遨游,切细鲸鱼肉做羹汤,眼前是

  • 好事近·秋晓上莲峰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好事近

    好事近·秋晓上莲峰宋代:陆游所属类型:爱国,想象秋晓上莲峰,高蹑倚天青壁。谁与放翁为伴?有天坛轻策。铿然忽变赤龙飞,雷雨四山黑。谈笑做成丰岁,笑禅龛楖栗。译文及注释译文秋日晨晓上莲峰,脚踏倚天悬崖上。谁与放翁相为伴?惟有天坛轻藤杖。铿然杖化赤龙飞,雷雨大作群山暗。谈笑问好雨润丰年,只笑僧徒空拖禅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