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搜索>社稷
社稷
社稷倾颓、国家破碎——南明最后的十七年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1 1:27:05阅读:1134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王朝。随后李自成率大军东进,一路克大同、宣府、居庸关,至三月十五抵达并包围了京师(北京)。三月十九,起义军破京师,李自成自德胜门进内城,直入皇宫内殿。同时,绝望之中的崇祯帝在随侍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于煤山自缢身亡,明
故宫最小的宫殿有多大?为什么叫江山社稷殿?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文史百科时间:2023/12/29 3:00:41阅读:2659
说到宫殿,人们想到的是古代只有皇族才能拥有的建筑,比如故宫,而宫殿自然是皇族成员的住所,日常居住的地方,或者是皇帝接见大臣的地方,面积当然不小。然而,就在紫禁城里面,其实有一个非常小的宫殿,小得根本没法住,它的名字叫"江山社稷"。为什么要建这么小的宫殿?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如果你问故宫博物院哪个是最大
五年五皇帝社稷当儿戏——元帝国衰败之始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6 10:20:39阅读:2162
1328年(元泰定帝致和元年)7月,泰定帝在巡游上都期间病故,享年36岁。从1328年到1333年五年间,元朝朝廷如走马灯一般换了五位皇帝,皇权之乱、世袭之不严肃,为古往今来罕见。元帝出巡时,按照惯例,玉玺和枢密符印均留于大都,一般由内府官员掌管,泰定帝赴上都巡游也没有破坏老规矩,其印绶被大都留守官
北宋三名臣韩琦、富弼和文彦博——社稷之臣,威重八方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4 22:23:38阅读:1951
北宋着名学者邵伯温曾经盛赞仁宗朝盛治局面,他说:“盖帝知为治之要,任宰辅,用台谏。畏天爱民,守祖宗法度。时宰辅曰富弼、韩琦和文彦博,台谏曰唐介、包拯、司马光、范镇、吕诲云。呜呼,视周之成、康,汉之文、景,无所不及,有过之者,此所以为有宋之盛欤?”宰辅身系天下之治乱,韩琦、富弼
第十四节 亦正亦邪――宣太后临朝决事左右社稷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6 21:42:18阅读:3649
第十四节亦正亦邪――宣太后临朝决事左右社稷,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王其人其功,堪与秦始皇帝相媲美,但是,站在秦昭王背后的,是她的母亲宣太后,宣太后虽为女流,但临朝决事,运筹帷幄的本领却丝毫不让须眉。前面讲过,秦武王死得早,没有儿子可以继位,所以在他死后,他的母亲惠文后和庶母宣
北魏冯太后一生的经历(冯太后的社稷之功足以力压北魏国史)
文史百科时间:2024/1/25 2:22:22阅读:4884
十大掌权女子第七位————北魏冯太后。本是汉家女,却出身为奴婢。宫中勾心斗角,让她从一个黄鹂成长为了雄鹰。两次临朝听政,功盖北魏。强行土改,国力达到空前鼎盛。谥号文明,史称为文明太后。历史上曾有人评说风流无双,其实不然!冯太后之社稷之功,足可以力压北魏国史。两次临朝听政,掌权北魏,推行汉化。国力蒸蒸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意思(为社稷而死的君王盘点)
文史百科时间:2024/1/15 12:09:28阅读:1909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出自哪里,为社稷而死的君王有哪些?“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个典故出自明朝,讲的是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和崇祯吊死煤山的故事。朱棣:天子守国门朱元璋在元末天下大乱之际,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元朝等强敌,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是由于元朝势力还没有完全被消灭,只是被朱元璋击退到了北方
良臣将死天命不佑,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6 7:52:06阅读:794
一个好的大臣会死在他的国家,但是一个坏的国王不会死。下一个医生脸红了,退缩了。他旁边的医生很不服气地问:“钟平,你认为你是一个随机应变的人。但是,自从齐国内乱以来,陈琪已经为你死了无数次,但是作为齐国的名门望族,你却不能与汉奸为敌,或者抛弃官志,或者为王而死。你不感到羞耻吗?为什么还死抱着名声不放,
从昏聩误国到挽救社稷,楚顷襄王为楚国作出了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时间:2023/12/25 11:46:46阅读:2692
楚顷襄王战国时楚国国君,公元前298—前263年在位。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战国时期,楚怀王是一位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而在楚国历史上,楚怀王也可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君主。楚怀王继位早期,破格任用屈原等人进行变法,大败魏国,消灭越国,开疆扩土。纵横家苏秦曾言“纵合则楚王
王守一:堂堂一朝国舅,最后为何被赐死?
历史人物时间:2023/12/24 0:39:14阅读:280
他是唐玄宗李隆基王皇后的胞兄,祁国公王仁皎之子,最后结局却被赐死,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王守一,唐朝外戚大臣。他的亲妹妹是李隆基的结发妻子王皇后,王氏最初嫁给李隆基成为正妃,后来丈夫登基她被册封为后。李隆基还没登基前,就与王守一认识了,俩人交情不浅,所以他们不
湘军围困天京城,侍王李世贤怎么不去支援?
历史人物时间:2023/12/24 13:12:08阅读:2863
1863年7月,湘军终于完成对太平天国都城天京的合围,此时城中兵微将寡、粮草不足,急需援兵解围。李秀成的几十万大军已经荡然无存,连他的老巢苏州也被淮军占领,李秀成只带领少数亲信进入天京。这时候,只有一个人有实力救援天京,他就是侍王李世贤,然而他却为何按兵不动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
康熙下棋曾败给了侍卫,10天后这名侍卫死于荒野,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时间:2023/12/17 1:03:40阅读:3778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康熙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古人欲写得丧形,万事画在方罫内。 黑白胜负无已时,目送孤鸿出云外。”——黄庶《下棋》古人没什么娱乐活动,因此,下棋就成为大多数人的爱好,更是出现了很多与其相关的诗句和名言,这些诗句皆体现出人们对于下棋的喜爱程度。在古时,
东吴名将陆抗的遗言是什么?曾为社稷续命二十年
历史人物时间:2024/1/22 4:23:23阅读:427
东吴名将陆抗的遗言是什么,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颜真卿向唐德宗提议,列古之名将六十四员入武成王庙从祀,其中三国时期名将共有七位,分别为张辽、邓艾、张飞、关羽、周瑜、吕蒙和陆逊。其实严格来说,东吴除周瑜、吕蒙、陆逊之外,陆抗(陆逊次子)也同样
晏子的故事之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
历史解密时间:2024/2/3 15:22:37阅读:870
良臣去世社稷,没有去世昏君下年夜妇酡颜着退了上去,身边的上年夜妇没有佩服天量问讲:“仄仲你自觉得是因地制宜之士,但是齐自内乱以去,齐臣为君去世的没有可计数,而你做为齐国的世家年夜族,却没有能伐罪叛贼,或者弃民明志,或者为君王而去世,你没有以为惭愧吗?为何借依恋信用天位早早没有肯拜别呢?”晏婴杂色辩
故宫最小的宫殿:江山社稷金殿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0 15:34:19阅读:3409
假如问故宫专物院最年夜的宫殿是哪一个,问案必定是三年夜殿之尾的太以及殿了。太以及殿里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少64米,宽37米,下26.92米,修建里积2377仄圆米,是故宫范围最复杂、品级最下、体量最年夜的修建。假如问故宫最小的宫殿是哪一个呢?问案是“山河社稷金殿”。 “山河社稷金殿”位于坤浑宫殿阶
春秋羁绊:天子守祖业,诸侯求进取,臣子思本心,谁最成功?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9 19:27:37阅读:1633
所谓羁绊,就是内心之中有什么事情把自己缠住了不能脱身,总是心心念念的,终生也无法忘怀。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样的羁绊很多。或是为了国家发展的,或是为了儿女情长的,但是任何羁绊到了一定时候总会是在这个人的内心中消散。卫国人被北狄人灭了国,原来的国土之上一片断壁残垣,最后卫国人还是在齐桓公的帮扶下,放弃了祖
明朝都是“君王死社稷”?只有一人例外,上台就忙着投降
历史解密时间:2024/2/4 3:02:08阅读:4599
这样的结论,说实话有些以偏概全。比如,明朝还有一位名义上的监国、实际上的皇帝,从上台第一天起就忙着搞投降。1、哭着闹着不想上台这个奇葩名叫朱常淓(fāng),是万历帝朱常洛的堂弟,世袭潞王。按理说,论继承大统他永远排不上号,但人算不如天算。崇祯当了17年皇帝后吊死于煤山,同年朱由崧被拥立于南京,是为
为什么有些人说明朝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依据在哪里?
历史解密时间:2024/3/6 14:33:52阅读:4343
名句出处谣言之《皇明祖训》有心的同学在网上搜一搜这句话的出处就会发现,一部分人说这句话出自大明祖训。所谓的大明祖训就是指朱元璋的《皇明祖训》,首先但凡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肯定是不可能的,朱元璋不像刘伯温一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知道他的儿子朱棣会篡位,还把国都迁到北京,更加不知道自己的后代崇祯皇帝会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就是为何明朝从未被黑的原因
历史解密时间:2024/1/4 12:26:17阅读:895
提起明朝,很多人会感觉有些另类。首先和很多的开国皇帝不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民间的轶事有点多,形象也比较亲民。但是明朝建朝数百年,在历史长河的起起伏伏中从来没有被黑过,大家可知道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标题中的两句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自开国皇帝朱元璋到最后没落的崇祯皇帝,都可以用两个
汉景帝眼里的社稷之臣,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9 20:33:10阅读:2288
太子的老师很重要,因为那是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这个人选的好不好,直接决定了太子的起点。汉景帝刘启的老师,就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晁错,晁错被刘启称为自己的智囊,可见这位老师对刘启的影响有多大!晁错一手促成了刘启削藩,尽管直接导致发生了“七王之乱”,但这个阵痛,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十分必要的。汉景帝刘启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