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羁绊:天子守祖业,诸侯求进取,臣子思本心,谁最成功?

春秋羁绊:天子守祖业,诸侯求进取,臣子思本心,谁最成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633 更新时间:2024/1/19 19:27:37

所谓羁绊,就是内心之中有什么事情把自己缠住了不能脱身,总是心心念念的,终生也无法忘怀。

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样的羁绊很多。或是为了国家发展的,或是为了儿女情长的,但是任何羁绊到了一定时候总会是在这个人的内心中消散。

卫国人被北狄人灭了国,原来的国土之上一片断壁残垣,最后卫国人还是在齐桓公的帮扶下,放弃了祖先们经营了上百年的土地,在新的土地上重新建国。

还有齐襄公和文姜之间纠缠不清,就是文姜要出嫁了的时候,两人也还要互传书信来表达相思。后来鲁公带着文姜到齐国来的时候,齐襄公还要和文姜在后宫相会,可见两人之羁绊是难以割舍的。可是,后来齐襄公身死,文姜还是转移了注意力,事事都要为鲁国的外交事宜和联齐事宜相奔忙。

凡事皆为如此,羁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情的变化,旧的羁绊会去,新的羁绊会来。文姜即是如此,文姜前半生的羁绊在齐襄公,而后半生的羁绊则是在鲁国。

[var1]

所谓“世上更无羇绊事,壶中别有自由身”,春秋之时的天子诸侯们、权臣贵族们、商贾庶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是有羁绊的,只是大多数人的羁绊都无关痛痒,只是个体生命中的一场转折而已,但有的人的羁绊则往往会成为国家命运的转折。

春秋之时,诸国纷争。大国对战,小国亡国。大国的羁绊是扩张领土,努力成为霸主治国,而小国的羁绊则是发愤图强,尽量不要被亡国。那些有为的天子或者诸侯们,整日里想的就是国家之事。

东周伊始的周平王周桓王两代君主,始终是没有忘记王室尊严,终生都在努力维持天下的平衡,终生都在试图恢复王朝的盛业,不管是东迁都城还是攻伐郑国,皆有此目的。可惜的是,这种羁绊并没有成为两代天子崛起的标志,天子威严在与郑国的对抗中荡然无存。因为郑国郑庄公也有羁绊,那便是让郑国成为最强之诸侯。

跟天子诸侯们不同的是,卿大夫和臣属们则更多的把自我的命运、家族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相捆绑。他们往往忠诚于一代国君,唯国君马首是瞻,殚精竭力为国君出谋划策,哪怕是“九死其犹未悔”,其中佼佼者如屈原即是如此。

[var1]

还有一种人则是不同,他们即便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故国,在国外生活了很多年。可是他们在国外的生活,从来都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他们的内心之中始终存留着故国,他们的任何行为始终都是围绕着故国展开。

楚国有两个人物,曾因对故国之羇绊改变了国家命运。楚庄王时代,楚国有个亲族子弟叫巫臣的。巫臣带着夏姬出奔,逃到了晋国,当时的楚晋两国多年交战,巫臣的这种行为相当于就是叛国了,于是巫臣家族被灭。巫臣因此而致书楚国大将子反:“必令子罢於奔命!”

就是因为巫臣的这句誓言,楚国人在多年之后将付出代价。《史记》载:“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饹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于是始通于中国。”

巫臣之前,楚国人在南方是纵横四方的,完全找不到对手。巫臣时候,楚国多了一个敌人,那便是吴国。后来,吴国人带着大军攻破楚国都城,楚国差一点儿就亡国了。这就又要说到另外一位重视羇绊的人物伍子胥了。

[var1]

伍子胥来自楚国的名臣家族,家族世代都在楚国为臣,到伍子胥这一代的时候,伍子胥的父亲受朝中政治斗争影响,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为了躲避政治残害,孤身走千里,逃到了吴国。

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吴国人快速崛起。伍子胥的一生,就是在报仇的羇绊上一路走远,最终成为了楚国人的掘墓人。跟巫臣不同的是,伍子胥奔忙多年,最后带领异国大军攻破楚国都城。当他站在楚平王坟墓前,举起鞭子鞭打楚平王尸体之时,他内心的羇绊是否还在。

伍子胥对楚国的羇绊,或是在攻破都城、掘墓楚王之时就已结束,但对其而言新的羇绊已经出现。这个羇绊伴随着楚国人诅咒,伴随着叛国者的自悔,伍子胥这个叛国者成为了吴国真正的臣僚,成为了吴国国君最忠实的臣僚。

只是,跟其父亲和兄长一般,伍子胥的忠诚没有为其换来任何命运的改变。战乱时代的政治斗争,从来不会偏袒任何人,伍子胥的羇绊也没有改变伍子胥的命运。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如何管理那些已经亡国的贵族们?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春秋各诸侯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存在的时间

    三代之时,贵族阶层推崇“刑不可知,威不可测”。那时候的刑法充满神秘,只是遇见了违法之事,则会受到刑法之惩戒。一方面,国家之刑法要掌控在高层,不能让庶民们知晓具体条款。一方面,只要庶民们违背条款,又会遭到严厉惩罚。《礼记·曲礼》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段记载里,既包括礼,也包括刑。对高层贵族

  • 因为一个理由,赵国李牧必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个原因,李牧必死?史书中有“李牧死,赵国亡”。就是说李牧不是功高盖主,都没有人相信。李牧善战,后期驻守的是赵国代郡和雁门郡。这两个郡县大致的位置,是在赵国的北部区域。这里,是赵国几百年征伐所得的戎狄地区。为什么会选择李牧这位名将来守卫北方呢?第一种可能,北方是赵国边境,再其外则是更为广阔的荒原地区

  • 别再拿所谓的“脏唐臭汉”说事了,春秋贵族能让你大呼辣眼睛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这些说法显然是别有用心的。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兽性与道德的较量从始至终贯穿其中;古人之所以强调教化,正是为了对抗人性中的欲望与本能。无论在任何时代(即使是当代),那些权贵歌舞升平的日子过久了,总会压抑不住地试图挑战社会的基本道德观。但我们评价一个时代,决不能以这些花边新闻为标准。比如在不少人口中被奉

  • 侯马晋国遗址挖出中国最早的毛笔字,共5000余片,专家:镇院之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陕西出土的书法,最早的考古发现的毛笔,汉代古墓出土书法

    [var1]如今的我们做什么都需要对比,比如比谁跑步快,谁的的青铜器重量大,谁的文物铭文字数多,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文物也堪称是一个最,它的出土让我们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毛笔字。说起文字,估计不少人又会想起了甲骨文,的确甲骨文算是我们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比起更早的文字还有,比如甲刻文等等,还是来具体说

  • 长平之战爆发前,赵国到底该不该接受上党地区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上党与长平是现在哪里,赵国和长平的关系,赵国派谁镇守长平三年

    [var1]一首先,在一些人看来,赵国接受上党地区,可谓重大的战略错误。根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在韩国上党郡郡守冯亭要献出该地区后,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主张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地区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换而

  • 你误解最大的历史人物是谁?孔子,身高两米以德服人的山东大汉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孔子评价最高明的人,孔子以德治民原因,孔子以德治国的故事

    [var1]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虽然孔子是个身高近两米的山东大汉,但是还是以德服人的。具体带了多少弟子,倒是没有确切记载,但是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他四处奔波周游列国准备施展抱负,弟子总要有一部分跟随的吧。[var1]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词人,同时也

  • 秦始皇是不是吕不韦的私生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始皇是私生子吗,历史上的吕不韦和秦始皇,吕不韦是秦始皇什么人

    [var1] 首先,邯郸献姬背后存在多个矛盾。在司马迁的《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司马迁对秦始皇生母赵姬的身份就有两种记述。司马迁一面说“吕不韦娶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指出赵姬本是优伶一类的人,后来成为吕不韦的妾室;一面又说“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暗示赵姬在赵

  • 伊阙之战:魏武卒全军覆没,韩国葬送精锐部队,秦国开始东出扩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秦灭韩之战真实战况,秦国灭韩谁是主帅,伊阙之战秦军进军路线

    伊阙之战前的国际形势伊阙之战前国际形势剧烈变化,主要大事件分别为:宜阳之战、垂沙之战、孟尝君出走。宜阳之战的影响就是秦国占领韩国重镇宜阳,韩国自此开始走下坡路,同时葬送了十万精锐。秦国虽然占领了宜阳,但是在宜阳损失惨重,当时秦武王“悉起兵”才艰难攻克宜阳。垂沙之战的影响就是楚国大败,国内爆发起义,自

  • 他曾为国家牺牲自己,作为秦王去当人质,后却抑郁而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当年的秦孝公非常努力,从变法开始一步一步的严明执法,将国家治理的非常好,无论是百姓还是军队都过的很好。本来被魏国打得苦不堪言的秦国,通过变法夺得了自己失掉的河西之地,甚至之后的领土面积也是越来越大,之后因为懂得了战术,军队实力变强,所以他们通过计谋取得了很多城市,一次又一次的拓展了自己的疆土。秦始皇

  • 他是秦时名人,比秦始皇小3岁,一番话为秦国赚得十六座城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甘罗是战国末期秦国人,他的爷爷战国中期秦国的名将重臣甘茂,历侍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对秦国的发展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甘罗继承了家族的血脉,自小就表现出了超人的聪明才智。[var1]秦王嬴政即位之后,当时的朝政大权还是掌握在吕不韦手中,甘罗也正在吕不韦门下效力。当时的吕不韦想要攻打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