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搜索>太监魏忠贤
太监魏忠贤
太监魏忠贤扶摇而上的秘密:揭秘太监背后的女人
历史人物时间:2024/1/17 18:54:41阅读:3034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从这一年起,明朝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整整7年。连魏忠贤自己也绝不可能想到,这个时代,在后世史家的笔下,竟然要以“魏忠贤时代”来命名了!帮助他力挽狂澜的,是一个女人。这就引出了魏忠贤政治生涯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位女人——客氏。据高阳先生考证,“客”这个姓极为罕见,
吴高祖杨隆演:南吴第三位君主,他为何忧郁而死?
历史人物时间:2023/12/30 10:26:45阅读:1268
杨隆演,即吴高祖,字鸿源,初名杨瀛,又名杨渭,吴太祖杨行密次子,吴烈祖杨渥同母弟,五代十国时期南吴第三位君主,在位共12年。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908年,徐温、张颢弑杀杨渥,拥立杨隆演继位。919年,杨隆演即吴王位,改元武义。920年,杨隆演受徐温欺侮忧郁而死,时
大明权监魏忠贤的4项历史记录 看看都有哪些呢?
历史人物时间:2024/1/19 3:26:57阅读:4571
明朝天启年间,出了一个专权的大太监魏忠贤。在太监这个行当,魏忠贤至少创下了四项记录。第一,娶妻生女后,中年净身。大多数太监,都是出身于贫苦家庭,幼年时期,由父母请人为其净身,然后送进宫里谋个前程。但是,魏忠贤是个例外。他在进宫前,不仅已经娶了媳妇,而且还生了一个女儿。魏忠贤是个赌徒。某日输钱后,顿感
揭秘:宦官魏忠贤凭什么敢专权乱政?
历史人物时间:2023/12/29 1:08:11阅读:3274
导读: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最腐朽、黑暗的时期应该是明朝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权倾朝野,被称为“九千岁”。许多朝廷官员甘当魏忠贤的鹰犬,甚至当他的干儿孙,各地还争相为魏忠贤造生祠,规格竟然与“万世师表”的孔子比肩!魏忠贤凭什么敢这样胡作非为呢?网络配图入宫明隆庆二年(1568)正月,魏忠贤出生
魏忠贤只是一个小小的太监 他为什么能和明朝生死挂钩
历史人物时间:2023/12/23 3:24:52阅读:3470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和魏忠贤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中国历史上,每朝每代几乎都有几个能够一手遮天的太监,比如秦朝的赵高,汉朝的十常侍,唐朝的李辅国,宋朝的童贯、明朝的刘瑾、清朝的李莲英等等。这些太监,在后世,都是人人唾骂的对象,然而,在明朝,却出现了这样一位太监,评价出现了两个
魏忠贤之死真的关乎明朝存亡?我们是不是太看得起这个太监了?
历史解密时间:2024/2/2 6:06:58阅读:3224
魏忠贤该不该杀呢?该杀,能不能杀呢?也能杀,但是对于崇祯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杀了之后,自己在战略战术上应该怎么做?至于说为什么魏忠贤该杀呢?很简单,他在当权期间蒙蔽君上、假传圣旨、残害忠良、劳民伤财、结党营私等等一些恶行,哪一条哪一款都能要他命。不过近些年来有些人说,魏忠贤在政治上能制约东林党,这些朝
大明朝为何多出魏忠贤这样的大宦官?这三点原因不可不提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9 12:47:54阅读:3179
这是《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用自己的笔记录东汉历史时,用来控诉宦官专权对于东汉朝廷吏治腐败的巨大影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宦官或者说太监一直都承担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宫廷的内官,失去了作为男性的尊严,专门负责侍奉皇帝和嫔妃,至少从明面上来看,宦官的地位是十分的低下的。但是实际上,因为宦官是
魏忠贤打击东林党,抱皇帝大腿,其实他只是想当一个“好太监”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2 0:33:11阅读:4827
先说说他对待他的反对者。魏忠贤作为当时皇帝身边最得宠的太监,自己身上肯定不干净,吃拿卡要的事没少干。这就让当时自诩于天下读书人之楷模的东林党一干人等看不惯了。你说你平时鼓捣皇帝就算了,还要干涉朝政,看不惯就要弹劾死磕到底嘛。可魏忠贤也不是好惹的,一个本身身体有缺陷的人,发起疯来连自己都害怕,你不是要
明朝的太监众多,为什么魏忠贤成了历史上第一大太监?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9 10:06:13阅读:2797
像明朝的三宝太监郑和,虽然他七下西洋非常风光,但是他的权势却不会凌驾与朱棣之上,虽然有善终,但是他的功虽然大,但是朱棣的其他方面的成就也不小,完全没有被他的光芒所覆盖,所以说郑和这个大太监虽然是比较有名,但是却算不上第一太监。而比如刘谨、汪直、王振这些大贪太监,虽然一手遮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至
堪称明朝“诸葛亮”被魏忠贤陷害,如果不死明朝至少延续百年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6 17:31:29阅读:3651
其实此人就是明朝末期东阁大学士孙承宗。孙承宗出生在河北高阳贫困家庭,依靠给有钱人家孩子补课赚取生活费。孙承宗去明朝北境的大同地区做家教途中时,碰到军事边防就产生浓厚兴趣,从此走向研究兵法的道路。公元1604年,孙承宗以第二名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就职。孙承宗56岁时,成为明熹宗朱由校老师,负责教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