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明朝为何多出魏忠贤这样的大宦官?这三点原因不可不提

大明朝为何多出魏忠贤这样的大宦官?这三点原因不可不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179 更新时间:2024/1/29 12:47:54

这是《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用自己的笔记录东汉历史时,用来控诉宦官专权对于东汉朝廷吏治腐败的巨大影响。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宦官或者说太监一直都承担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宫廷的内官,失去了作为男性的尊严,专门负责侍奉皇帝和嫔妃,至少从明面上来看,宦官的地位是十分的低下的。

但是实际上,因为宦官是最接近权力中心(皇帝本人)的群体。他们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力量。如同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乱政等,太监这个群体一度可以左右皇帝的废立,在史书上留下来了数不胜数的记载。

而中国历史上宦官权势最大的三个朝代,就是著名的东汉、唐代、明代。

《后汉书》成书于南朝刘宋时期

其实宦官专权,从赵高挟持秦二世胡亥开始就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了,两汉都没有吸取赵高亡秦的教训,在东汉时期,宦官和外戚的交替专权可以说是东汉灭亡的罪魁祸首。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刘禅苦口婆心的劝导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但是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刘禅不敢如何,等到诸葛亮病逝后,马上重蹈覆辙,亲信宦官黄皓,打压诸葛亮提拔的贤臣,从此蜀汉的局势就江河日下了。

到了唐代,在初唐及盛唐时期,因为皇权集中,宦官自然无权无势,但是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宦官高力士已经大权在握,这个时候李隆基还能控制宦官。但是等到安史之乱后唐肃宗重用宦官李辅国,开始了唐代宦官专权的序幕。从此唐代也日渐衰落,李辅国之后的几个大太监可以说权倾朝野,对文武大臣甚至皇帝都是生杀予夺,废立在一言之间。

一生都受制于宦官的唐昭宗评价赵高和东汉十常侍说道:“宦官之兴,肇于秦、汉。赵高、阎乐,竟灭嬴宗;张让段珪,遂倾刘祚。”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起于微末,靠着自己真刀真枪一步步的击败了国内的割据军阀,并且最终攻占了北京,击退了蒙元势力。被后人称之为:得国最正。朱元璋本人立足前代历史,对于宦官深恶痛绝,并且颁布了一系列的防止宦官专权的举措。立下了“皇明祖训”明确要求宦官不可干政。而且朱元璋对待太监可以说非常警惕。

曾经陪伴了朱元璋二十多年,一直对他忠心耿耿的一个老太监,就是因为在朱元璋批奏折时,发表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就随即被朱元璋以“太监干政”的名义驱逐出宫,发配原籍。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但是事与愿违,朱元璋死后不久,宦官势力就再一次死灰复燃,甚至导致了大明帝国的衰亡。那么什么为什么在朱元璋立下这样的规矩之后,明代太监的势力不但再一次死灰复燃,并且出现了王振,刘瑾,魏忠贤这样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的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呢?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样情况的原因。

一、中央集权的过度加强,使得皇帝本人精力难以为继,宦官可以协助处理政事

纵观中国古代史,地方和中央政权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调整与改革一直都是每朝每代皇帝的难题。地方势力过于强大就会威胁中央,例如唐代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同时朱元璋本人因为出身低微,见多了民间贪官污吏造成的疾苦,对于权力有着一种极度的渴望。为此朱元璋大杀功臣,废除丞相,借以加强皇权。

他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设立了内阁,通政司,布政司,六科等中央秘书机构来协助自己处理政事。正如前文所言,这些机构只是秘书机构,只能提供建议,并不决策权。同时五府机构的设置将军事主官的军权进一步的限制,任何一个军事将领都不可以统率超过全国三分之一的军队,可以说是为了预防权臣,武将篡国问题做到了极致。

但是过度中央集权的后果就是皇帝本人必须承担全部的政务,皇帝自然是可以乾坤独断,但是关键是任何事情都需要皇帝本人来裁决。即使是“勤奋”如朱元璋,有时也不得不让自己身边的宦官协助自己处理公文和政治事务。要是碰上不喜欢上朝的万历皇帝和嘉靖皇帝,一批宦官帮忙处理政事何乐而不为呢。

嘉靖皇帝像,以炼丹和不上朝出名,但是他却紧紧的控制着整个帝国

二、宦官可以成为皇帝制约文官集团的工具

东汉的灭亡离不开宦官和外戚的交替专权。新皇帝即位后要么选择依靠外戚的力量除掉宦官,要么依靠宦官的力量除掉外戚,宦官和外戚的斗争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东汉。

到了隋唐时期,自从隋炀帝“开科取士”之后,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科举制度已经十分完善。传统的门阀贵族势力被打击殆尽,外戚势力也随之衰落了,但是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势力集团。

官僚队伍大多是按照科举成绩好坏来选拔人群的。考生根据地域和老师门生甚至是当年主考官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个新的利益集团--文官集团。

文官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按照儒家理想治理天下,在文官集团看来,最理想的皇帝就是“垂拱而治”的塑像了,大明的文官集团极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东林党”。

而皇帝自然是希望皇权集中在自己手里,为了和庞大的文官集团做斗争,只能用自己身边的太监来制约。

后世比较出名的就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大太监。

刘瑾在书中的形象,最后为了平息众怒,他被皇帝千刀万剐而死

东林党经常用儒家教化来训斥皇帝,甚至干涉皇帝的立后,立储的军国大事。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更是让小皇帝心惊胆战了十几年。但是王者天性专制,又怎么可能长期受制于朝堂。皇帝自然是更不希望朝堂之上形成另一股强大的势力,进而威胁到自己的皇权统治。

此时,宦官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宦官因为身体残缺,向来被儒家士大夫们所取笑,一般情况下,文官集团中的官僚士大夫们看不上这些“丢了命根子”的阉宦的。同时也因为如此,避免了宦官势力去投靠朝堂之上的文官。

魏忠贤的影视形象,崇祯即位后,即被流放,客死异乡

三、宦官比文官集团更加可控

宦官的权力来源自皇帝本人,对于他们来说,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就相当于失去了自己所有的政治权利。为此他们不得不对皇帝忠心耿耿。毕竟太监有很多个,皇帝不高兴了随时可以替换掉。

宦官就像是皇帝的一把刀子,随时准备“揣摩圣意”按照皇帝的心思和旨意去对付那些想要分割皇帝权力的臣子们。

而且对于明代的皇帝来说,一旦事情严重化,为了平息文官集团的愤怒,宦官又会被第一个扔出来,承担天下人的唾骂,自身也丝毫无损。经过这一番折腾,文官势力被压制,皇帝也展现了自己的权威,宦官没了就再换一个,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一个问题,明代后期虽然出现了许多的权势熏天的大太监,但是他们的权力从来没有脱离过皇权。他们的一切作为,皇帝都看在眼中,甚至可以认为这些都是皇帝默许的行为。例如说刘瑾和魏忠贤,其人都已经嚣张跋扈到自称九千岁,但是他们谁都不敢动哪怕是一点觊觎皇权的念头。

三、总结:

史书之中对于明朝的灭亡,经常出现宦官乱政,造成了明朝的灭亡的论调。

但是也有论调认为明朝的灭亡,元凶应该是东林党人。东林党人只顾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眼高手低,只会清流批评,而治国无能。甚至有人认为崇祯皇帝除掉魏忠贤反而导致东林党无人制约,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宦官专权在一定程度上是明代皇帝迫不得已的选择,在明代,因为朱元璋彻底废除了相权,皇权的过度加强和文官势力的崛起,导致皇帝必然需要一个忠于自己的势力从中加以制衡。当这一个实力尾大不掉时,明代皇帝选择再建一个忠于自己的势力,从而保证皇权的稳固。

而明代的锦衣卫、东厂、西厂的建立莫不如此。

文/福尔摩小登

90后历史爱好者,潜心研究历史多年,对关于历史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

图/网络

参考资料/

《后汉书》、《明史》

更多文章

  • 明朝奇案:儿媳撞见婆婆和相好的在房间里,不久后,9人因此丧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奇案母子三人惨被害,明朝奇案9人惨死,明朝离奇案全集

    原来啊,张氏的婆婆李氏是一个水性杨花的人,已经四十多岁了,还和当地的一些无赖牵扯不清。由于李氏非常强势,故王员外根本不敢管她,王公子亦是。周围的人都说李氏不检点,经常在背后议论纷纷。张氏每次听到这些,都觉得非常丢人。在她嫁进来不久,李氏就大摆筵席,请自己那些相好的到家里喝酒,邻居们也过来凑热闹。席间

  • 宋朝人吃粽子吃咸的还是甜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宋朝的粽子什么馅,北宋人怎么吃粽子,粽子甜咸之争

    可以说,这个中国人过了几千年的节日,随着中华文化走向全球,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节日了,不仅仅是中国人,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亚洲国家,美国、俄罗斯等西方国家,都在一起过这个又好吃、有好玩、还有文化底蕴的节日。说到好吃的,就想到粽子,那么宋朝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呢?他们吃粽子吗?吃什么馅儿的?是甜党还是咸党?

  • 万历皇帝的一次私幸,令她成为皇帝的母亲,王氏却因此哭瞎了双眼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万历母亲,万历起居注中记录临幸王氏的部分,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焚

    宫女被皇帝私幸大明朝的隆庆皇帝驾崩以后,十岁的朱翊钧登基成为皇帝,当时的大学士高拱有过这样的担忧,“十岁孩童,安能治国!”不过,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朱翊钧虽然年幼,但是她的母亲李太后却非常厉害,帮助自己的儿子掌管朝政,等朱翊钧长大后再还政给他。甲子,即皇帝位。以明年为万历元年,诏赦天下。到了万历十

  • 建文帝朱允炆失踪后,朱棣是如何处置他的妻儿的?实情令人唏嘘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棣死后朱允炆为什么没起兵,朱棣死后朱允炆的去向,朱棣对待建文大臣女眷

    作为一个比较喜欢孩子的皇帝,朱元璋对朱允炆很是疼爱,只不过他并没有想到,将来这个孩子会从他手中接下大明朝的权柄,成为明朝第二位皇帝。按照家族地位来说,朱允炆并不是朱标的长子,也不是朱元璋的长孙,注重血统的朱元璋,自然不可能考虑到孙子的事,毕竟当时朱标还是无可争议的皇位唯一的继承人。可是命运弄人,朱标

  • 大明王朝第一位国公:不是徐达、常遇春,而是一介囚徒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徐达大战常遇春,徐达 常遇春,徐达和常遇春谁最厉害

    1370年十一年,徐达率领北伐大军班师回朝,返回南京。朱元璋非常高兴,大封开国功臣,其中徐达被封为魏国公,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常遇春之子常茂被封为郑国公,李文忠被封为曹国公,冯胜被封为宋国公,邓愈被封为卫国公。可是这些人并不是第一个被封为国公的,就在六年前,有一个人已被封为国公了,而且他还是个囚徒!

  • 从朱元璋不自称“朕”,闲聊古代皇帝自称的演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为何不称朕,朱元璋称帝后称咱还是朕,朕字的演变

    在一些明代的影视剧中,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经常发生“不自称朕,直接称咱”这样的事情,那么这是真的吗?在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中,朱元璋都是最穷、出身最低、文化水平也最低的一个。朱元璋的父亲爷爷乃至他自己一开始连正规的名字都没有;为了生存,他从一个卖豆腐的农家孩子变成和尚乃至乞丐,从小的生活经历铸就了他传奇的

  • 古人是如何看待烧纸钱的?司马光:何益丧家?习礼者羞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司马光真实故事,古人评价司马光,历代人眼中的司马光

    上坟焚烧纸钱纸钱的前身为西汉的“瘗【音yì】钱”。据颜师古注解“瘗,埋也。埋钱于园陵以送死也”,可知瘗钱为埋葬于陵园内以祭奠先人之物。最初的瘗钱为事物货币,民间多用铜钱。不过,以实物货币随葬和祭祀,不仅是成本较高,而且还会被盗墓贼觊觎。所以,人们慢慢地便以某些廉价的东西仿制“货币”,以祭死者。汉代铜

  • 司马懿、秦桧等奸臣,为何如今备受追捧?是什么让英雄蒙上灰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司马懿和秦桧,大宋开局就杀了奸臣秦桧,讽刺奸臣秦桧的诗

    秦桧是奸臣吧?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尽了馊主意,最后把抗金的大英雄害死,他的雕像跪了近千年,如今竟然有声音说秦桧是被害的,是被徽宗坑的,他是替徽宗背锅的,这种说法实在是可笑至极!不管你是因为什么原因,你害死了民族英雄,你的手就沾满了鲜血,你就要背负骂名,秦桧是不是替徽宗背锅我不知道,就算是替徽宗背锅,那

  • 料罗湾海战:荷兰殖民者挑战明朝,被郑芝龙打得落花流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郑一官和郑芝龙,郑芝龙父亲,郑芝龙的传奇人生

    一、荷兰、海商之间的贸易荷兰东印度公司一直想打开中国的大门,可是由于明朝实行海禁的政策,所以屡屡碰壁。既然无法实现正常的贸易,那么荷兰人就只能通过“走私”的方式。当时,中国沿海地区有不少海商,这些人亦商亦盗,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的战船甚至比明朝的水师还要厉害。于是,荷兰人就和这些海商们合作,通过

  • 朱元璋为何痛下杀手,杀死自己的女婿?背后原因让人敬佩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为什么对自己女婿痛下杀手,朱元璋为啥杀了女婿,朱元璋为什么处死女婿

    话说朱元璋有十六个女儿,她们先后被册封为公主,其中第四个女儿被册封安庆公主。安庆公主虽然排行第四,但身份不一般,因为她的母亲正是马皇后,所以她是是嫡女。中国古代非常讲究嫡庶的,要不朱棣也不会冒认马皇后为生母。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十几岁的安庆公主出嫁了,她的丈夫名叫欧阳伦,史书记载“以欧阳伦为驸马都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