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此人就是明朝末期东阁大学士孙承宗。孙承宗出生在河北高阳贫困家庭,依靠给有钱人家孩子补课赚取生活费。孙承宗去明朝北境的大同地区做家教途中时,碰到军事边防就产生浓厚兴趣,从此走向研究兵法的道路。公元1604年,孙承宗以第二名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就职。孙承宗56岁时,成为明熹宗朱由校老师,负责教授四书五经,有长期代课经验的孙承宗得到朱由校喜爱与认可。
日子没过多久,明朝发生变故。和平年代,孙承宗很可能成为第二个张居正。但随着后金逐个攻破沈阳、辽阳、山海关等,辽东明军被击溃,将领袁应泰自杀,大臣们纷纷推荐孙承宗担任兵部添设侍郎,奔赴辽东处理边防事务。孙承宗自请为督师,带领80万军用粮饷前往辽东。在孙承宗走前,宋熹宗亲自送到宫门前,并送给其尚方宝剑。孙承宗到达前线后,马上派袁崇焕建造营房,让祖大寿辅助金冠守好觉华岛。
正因如此,孙承宗的行为受到大臣们的赞赏,在他们心里,孙承宗为明朝争取到养精蓄锐的机会。可是,宋熹宗身边的魏忠贤却不喜欢孙承宗,在孙承宗精疲力尽时,魏忠贤趁机扩大势力。为加强权力,魏忠贤派自己心腹刘应坤巴结孙承宗。但孙承宗却不吃魏忠贤这一套,为此与魏忠贤接下梁子。后来魏忠贤陷害朝廷大臣,将杨涟等人赶出京城。在巡视蓟州的孙承宗知道后,想要以贺寿为由觐见宋熹宗,并禀告魏忠贤的狼子野心。
魏忠贤赶在孙承宗回来之前,已经成功蛊惑宋熹宗不让孙承宗回来。魏忠贤还假传圣旨九门宦官,说如果碰到孙承宗就将其擒拿。路途中孙承宗接到宋熹宗不让回京的旨意,只好返回辽东。魏忠贤还是不放心,于是让党羽联合上书诋毁孙承宗,被迫无奈的孙承宗只好辞官回到老家高阳县。1638年11月,清军打到高阳县。75岁的孙承宗带领全城百姓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惨遭失败。而孙承宗不愿成为清军俘虏自杀而死,五个儿子及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也全部战死。
正因为孙承宗的一生都在为明朝贡献,才获得崇祯皇帝口中“诸葛亮”的称号。假设孙承宗没有死的话,估计明朝还能延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