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搜索>国防部
国防部
近代毛人凤简介-近代毛人凤(中华民国国防部保密局局长)
历史人物时间:2024/1/19 15:50:29阅读:545
毛人凤简介:中华民国国防部保密局局长小编今天讲一位近代历史人物:近代毛人凤,历史上评为中华民国国防部保密局局长毛人凤,近代历史毛人凤是一位著名的风云人物。中文名:毛人凤,国籍:,民族:汉族毛人凤(1898年—1956年12月11日),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中华民国国防部保密局局长,字齐五,浙江省江山县
历史上间谍接头的暗号是什么?暗号怎么说?
文史百科时间:2024/1/16 10:34:23阅读:3630
我们都知道古代历史上有很多神秘的组织,比如间谍。说到间谍,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非常阴险狡诈的人。不过看过一些战争片的朋友一定知道,间谍一般都很能干,很精准。事实上,他们并不直接用语言交流。他们有自己的信号或相应的手势。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信息被暴露。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间谍接头的暗号是什么。暗号怎么说
前国防部长秦基伟儿子有哪些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2 23:02:40阅读:4132
前国防部长秦基伟儿子有哪些说起秦基伟儿子,也曾一度处于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之地。到底秦基伟儿子是谁,身为一代上将之子,堂堂红二代究竟是做了怎么样有违法理、引发热议的事件,引得民愤滔天呢。秦基伟儿子秦卫江秦基伟这个名字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他早在1997年就已去世,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常委
前国防部长秦基伟孙子是谁
战史风云时间:2024/2/3 10:31:11阅读:4673
前国防部长秦基伟孙子是谁前段时间,上海一辆豪车发生事故,据悉该车限量发售,全球仅499辆,光维修费用就要冒千万人民币,然而经知情人士透露,这辆车的车主是一位名叫秦奋的富二代,更被网友爆料是当红女星贾青的男友。这么多令人咋舌的消息瞬间铺天盖地而来,但更惊人的是有一种说法称这位秦奋的真实身份是红三代,他
和珅被处决后,丰绅殷德为什么“报复”嘉庆的妹妹?真相令人痛惜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5 18:09:25阅读:2629
“自从你家老爷结婚,半个胡风都像韩家。”这首诗写的是唐朝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故事,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改变了两国的关系。看似对两国大有裨益,但代价是公主,牺牲了她的婚姻。中原女子远嫁异乡,在陌生的环境中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常人无法想象。其实文成公主并不是真正的“公主”,她是宗室之女。只是皇上舍不
和珅被杀后,丰绅殷德是如何报复嘉庆妹妹的?他最后又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4 16:28:54阅读:2645
和珅在乾隆面前是个大红人,乾隆对他有多宠爱?很多人可能不相信,但是纪晓岚在26岁的时候并没有做到和珅在仕途上所取得的成就。乾隆四十一年,26岁的和珅初入仕途仅三年,就已经成为户部右侍郎、军机尚书、掌管大臣。内务部,湘黄旗满洲副都。奖励一等朝廷冠冕、紫禁城骑马等荣誉。而纪晓岚直到去世也没有奖励他大学士
除掉和珅以后,嘉庆帝为何放过其子丰绅殷德?并非因为十公主求情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 7:14:59阅读:3666
嘉庆四年正月十三日,在乾隆太上皇刚刚驾崩10天以后,一代权臣钮祜禄·和珅被嘉庆皇帝公布十八款大罪,下旨入狱、抄家。十八日,廷议和珅当以大逆论,可是对和珅恨之入骨的嘉庆皇帝反常的给出了“宽大处理”:和珅,赐自尽;其子丰绅殷德,承袭伯爵,在家闲住,不许出外滋事。“大逆之罪”在封建皇权社会中,都属罪大恶极
清仁宗处死和珅后对丰绅殷德也进行一定打击,但仍有起用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 1:43:41阅读:2913
乾隆四十年(1775年)正月十九,京师(北京)内城一处普通的宅院内,三等轻车都尉、銮仪卫三等侍卫和珅的嫡妻冯氏给丈夫诞育了他的嫡长子,这也是和珅的第一个子嗣。时年已经二十六岁的和珅喜不自禁(这个年纪,在古时已经是绝对的晚育了),忙不迭地举行祭拜祖先的仪式,向祖宗们汇报钮钴禄氏(和珅属于钮钴禄氏旁支)
乾隆为什么给和珅的儿子取名“丰绅殷德”?
历史解密时间:2024/1/7 5:23:16阅读:4690
和珅的儿子为何不叫和殷德,而叫丰绅殷德?难道他随母姓“丰绅”?并不是,丰绅殷德的生母是冯霁雯,这就有意思了。和珅不姓和,丰绅殷德不姓丰绅,只有冯霁雯真的姓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和珅是满人,姓氏为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也就是说和珅的完整名字应该是钮祜禄·和珅,而丰绅殷德的完整名字为钮祜禄·
如果和珅、阿桂、刘墉和福康安4人一起吃饭,座位顺序该如何排?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4 21:15:03阅读:1730
作为世界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王,乾隆皇帝实际掌握皇权将近64年,而且其在位期间将皇权集中发展到巅峰状态,没有任何影响其地位和权威的威胁。虽然后世学者普遍认为乾隆朝“只有奴才,没有臣子”,但在其长达一个多甲子的统治时间内,还是出现了诸多流芳后世抑或遗臭万年的著名朝臣。“用事将二十年,威福由己,贪黩日
福康安:恩宠超越和珅,生前封贝子,死后赠郡王,疑是乾隆私生子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3 3:35:28阅读:740
一、清代有异姓不封王的规定。除了开国功臣,自康熙以后,只有福康安是个例外——生前被封贝子,死后追赠郡王。在清朝末年,有一首诗歌在民间流传越来越广,甚至传到了皇宫里面。这首诗名为《清宫词》,内容如下:家人燕见重椒房,龙种无端降下方。丹阐几曾封贝子,千秋疑案福文襄。这首诗以“清宫”为名,暗指这是发生在清
满洲名将阿桂号称清代卫青,开拓西北百万公里,和珅屈居他之下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2 13:29:08阅读:278
序言阿桂(1717年—1797年),章佳氏,满洲正蓝旗人,乾隆时期内阁大学士阿克敦之子,二十岁步入政坛,不到十年时间升至军机章京,跻身朝廷中枢。1748年出征大小金川时起,弃文从武,在此后近半个世纪里统率大军东征西讨,先后平定准噶尔汗国、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及大小金川。同时多次屯田伊犁,实现西北经济和农
康熙王朝:魏东亭为何要弹劾姚启圣,真的是为了三千万两白银吗?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7 21:13:28阅读:942
《康熙王朝》第二十七集,魏东亭给康熙写了一份奏折:“皇上,奴才泣血上奏!自迁界禁海发生后,闽、浙、粤三省,夏秋两季的税收大减,至今尚不足往年一半。皇上严令的三年内筹措粮银三千万两,奴才倍感艰难。奴才苦思冥想,如卧针毡,生怕耽误皇上的平噶尔丹、驱逐沙俄等宏图伟业!”这份奏折,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大清上
于谦手上有权有兵,为何还是会输给,无权无兵的石亨等人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0 17:32:43阅读:3489
明英宗朱祁镇能够复位,多亏有石亨、徐有贞、曹吉祥这几个人的帮助。所以朱祁镇复位之后,立马对这几个人进行了表彰,还在他们的怂恿下,处死了功臣于谦。于谦手上有权有兵,可为何还是会输给,无权无兵的石亨等人呢?第一、于谦不做权臣可以说土木堡之变发生后,于谦的贡献是很大的,所以他手上才渐渐有权又有兵。但尽管如
石亨:败瓦剌,害于谦,抢朱祁镇的女人,他是大明名将奈何做贼?
历史解密时间:2024/1/8 17:19:33阅读:4222
一、夺门“三宝”所谓的“夺门三宝”,是笔者对夺门之变中,朱祁镇的三大功臣:徐有贞、石亨和曹吉祥的戏称。因为这三人,实在很欢乐。比如徐有贞,他最搞笑的事是啥?不是土木堡之变后,他在朝廷上装神弄鬼地言称:天象示警,应当南迁。而在是夺门之变前,他再一次展现出了“半仙之身”,手搭凉棚严肃看了半天星象后,下来
一部治黄史,半部中国史——“千古治黄第一人”潘季驯,堪比大禹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6 5:45:18阅读:3646
#2022知识来盘点#说到中国历史上的治水名人,妇孺皆知的是大禹、西门豹、李冰等人。而在以治水为主题的热播剧《天下长河》里,一个陌生的人名多次被提到——潘季驯,成为继大禹之后的治水名人。潘季驯是何许人?他有何治水功绩能与大禹相提并论?中国古代评价他是“千古治黄第一人”,为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瀚大黎众|河北版历史人物-史可法故事连环画《碧血丹心》严绍唐|李铁生|朱元红
历史解密时间:2024/1/5 8:43:44阅读:947
点击瀚大黎众,免费关注,每天有不一样的连环画等着您!
明末抗清名将,督师史可法如何死守扬州?他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2 2:34:06阅读:3453
作者:若梦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史可法(1602年—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号道邻,汉族,明末抗清名将,祖籍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后史庄 ,生于开封府祥符县(今开封市祥符区双龙巷)。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
史可法能力如何,究竟有什么功劳?专家:重大决策几乎全错!
历史解密时间:2024/1/30 22:54:00阅读:3775
历史上的史可法坚贞不屈,壮烈牺牲于扬州城,谱写了一曲英雄悲歌!从史可法死去的那一刻起,他就成了时代的楷模,先被南明大加宣扬,后被乾隆重点表彰!总之,历史上的史可法,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都大力称赞此人,于是他就成了一代完人!关于史可法的历史名声,主要是民族气节和宁死不屈的精神,本文就不多说了,总之好的
史可法, 孤臣以死搏名、无能速亡南明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0 4:57:01阅读:4539
史可法,一个可敬却又可恨的人物。一个朝代灭亡时,总会有几个以死明志的忠臣,为史书所标榜,如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如文天祥留取丹心,还有就是史可法。或许他们并非不顺应时势,也并非不识时务,更非不珍爱生命,他们只是明白,死易生难,身死则享誉千年,求生则万古骂名。但是站在历史角度,提及史可法,不免让人想到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