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蒯通鼓动韩信自立为王,刘邦是如何对他的?-趣历史网

蒯通鼓动韩信自立为王,刘邦是如何对他的?-趣历史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915 更新时间:2024/1/8 0:28:17

蒯通,秦末汉初辩士,辩才无双。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公元196年秋,吕后接到淮阴侯韩信企图与代王陈豨里应外合谋反的密报,急忙“与萧相国谋”,将韩信骗入皇宫,“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韩信临刑前仰天长叹:“我痛悔当初不听蒯通之计,最终被妇人与小人欺诈自投罗网,难道不是天意?”

刘邦率诸侯平定陈豨反叛回京后,得知韩信临死前的感叹,即刻令人到齐国抓捕蒯通押至京师,指着他鼻子喝问:“撺掇淮阴侯反叛的就是你小子?”

蒯通气定神闲答:“臣的确曾为他出谋划策!可惜韩信这竖子不采纳臣的建议,才落得被夷三族的地步!否则,陛下岂能轻易灭了他!”

刘邦鼻子都被气歪:“来人!把这老家伙烹了!”……

(一)劝降县令

蒯通,本名蒯彻,范阳(今河北保定定兴县)人,史书为避汉武帝刘彻之讳,改称其蒯通。

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令武臣率三千士卒攻取赵地。武臣渡过黄河北上,一路摧枯拉朽攻下赵地十余城,队伍壮大至数万人,兵锋直抵范阳。范阳县令急令整顿军队,严防死守,企图负隅顽抗。

大战一触即发之际,一个神秘人物突然出现在范阳县令面前。他自我介绍:“臣,范阳百姓蒯通也。”紧接着说明来意:“我来此,一为哀悼您死到临头,二是祝贺您因我而得新生!”

徐公一头雾水:“您为何哀悼我?”

蒯通冷冷一笑:“您在范阳任县令十余年间,滥施刑罚,为虎作伥,杀害了多少父亲,制造出多少孤儿!百姓们不敢一刀捅了您,无非是‘畏秦法也。今‘天下大乱,秦政不施’,百姓们必然争前恐后找您报仇雪恨。所以,您已是屎壳郎趴在鞭梢上——只知腾云驾雾,不知死在眼前!”

徐公被惊出冷汗:“那您为何能令我得到新生?”

蒯通从怀着掏出武臣的印信:“我是武将军的全权代表,奉命与您谈判。我建议您举城归降武将军!您不仅有绝对的生命安全,还会有丰厚的赏赐!”

徐公犹豫不决:“可万一武将军……”

蒯通条分缕析道:“如果您归降后被杀,其他边城守将得知‘范阳令先降而身死’,必将据城死守,使义军遭受重大损失。武将军承诺:您若归降,他将以黄盖朱轮的车来恭迎您。到时,您可以在燕赵边界驰骋炫耀,使边城诸将奔走相告‘范阳令先下而身富贵’,共同加入反抗暴秦的伟大事业!”

徐公心悦诚服,同意归降,“具车马遣通。”武臣闻报大喜,“以车百乘、骑二百、侯印迎徐公。”燕赵边城守将“闻之,降者三十余城。”

蒯通说服范阳县令归降,既使家乡免受战火之灾,又使燕赵三十余城守将不战而降,为秦王朝的大厦的轰然倒塌送上了有力的助攻。

(二)害死郦生

蒯通归汉后,随韩信南征北战,“虏魏王,破赵、代,降燕,定三国”,兵锋直抵齐地。齐地“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城(今山东历城)”,是一块综合实力强大的硬骨头。韩信接到东进攻取齐地的命令后,率数万大军马不停蹄东进。刘邦的谋士郦食其生怕夜长梦多,自告奋勇请求游说齐王归顺。

郦食其艺高人胆大,单枪匹马闯入齐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说服齐王田广同意举齐地七十余城归顺,且放松警惕,“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

韩信进军齐地途中,得知郦食其已搞定齐地后,“欲止。”蒯通替韩信抱屈,怂恿他:“您受诏击齐,汉王却又暗遣郦食其使齐劝降,分明是不相信您的能力!您难道接到过汉王停止攻击的诏命?您率数万之众,仅攻取赵地五十余城;郦食其凭三寸不烂之舌,轻而易举下齐七十余城!将军您为将多年,功劳反而比不上郦食其一介竖儒?!”

韩信被撺掇得火冒三丈,“乃夜度兵平原袭齐。”因齐王早已下令解除戒备,韩信得以势如破竹击败驻守历城的重兵,一鼓作气打到齐地都城临淄。齐王田广“闻汉兵至”,误以为郦食其与韩信里应外合毁灭齐国,一怒之下将郦食其烹死后“引兵东走。”

(三)劝谏韩信

韩信平定齐地后,自立为齐假王(齐地代理国王),并报请刘邦批准。刘邦此时在荥阳被项羽围困得焦头烂额,为安抚韩信,“遣张良即立信为齐王。”于是,手握重兵的韩信,成为楚汉两军之外实力最雄厚的第三方力量。刘邦拼命拉拢韩信,项王同样派特使商量联合事宜。韩信由此成为“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的决定性砝码。

蒯通深知,天下局势如何变化,完全取决于韩信,因此“欲说信令背汉。”他推心置腹劝谏韩信:“‘今刘、项分争,使人肝脑涂地,流离中野,不可胜数’,给百姓造成深重灾难!汉王虽率数十万众,但屡战屡败;楚王虽‘乘利席胜,威震天下’,但盛极而衰。现在,他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您手中!臣为您谋划,‘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以您的声望与实力,‘则天下君王相率而朝齐矣!’”

韩信断然拒绝:“汉王待我恩重如山,我岂能见利背恩!”

蒯通先以越国文种被勾践杀害的事例,证明鸟尽弓藏历来是君王的惯用伎俩,再以一些活生生的实例证明“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的观点,水到渠成得出振聋发聩的结论:“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他警告韩信:“您功高盖世,‘挟不赏之功,戴震主之威。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您身为人臣,却功高震主,难道没有感觉到利剑高悬?”

数日后,蒯通再次劝谏韩信速下决心:“犹豫不决或者决而不行,这是‘百事之祸也。’‘时乎时,不再来。’希望您采纳臣的建议!”韩信承认蒯通之言有理,但内心深处依然“不忍背汉”,且自以为劳苦功高,刘邦不至于夺取他的齐国统治权,于是婉言回绝。蒯通担心消息泄露导致杀身之罪,惶惶不可终日,装疯卖傻改行去当巫师避祸。

(四)直言免祸

韩信为自己的忠诚与短视付出沉重代价:刘邦灭楚后第一件事,便是直入齐王韩信军营,收夺韩信兵权。其后,韩信被改封楚王,因被诬告谋反而被贬为淮阴侯,最终“谋反被诛。”蒯通也因此被恼羞成怒的刘邦判处烹刑。

面临绝境,蒯通镇定自若地回答刘邦当初为何唆使韩信谋反:“忠诚的狗,永远会对主子之外的人狂吠不已!当时,臣是齐王韩信手下,当然只认主子韩信,并不知道有您!且秦朝帝位丧失后,‘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天下大乱,各路豪杰争先恐后做您所做的事。他们只是能力不足才失败,您难道能把他们斩尽杀绝?”这番话,使“王乃赦之”。蒯通虎口脱险回归齐国,齐相曹参执政时,蒯通被聘为宾客,安度余生。

蒯通能从刘邦屠刀下起死回生,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条:

首先,蒯通构不成威胁。刘邦建汉初期,主要精力集中在清除有实力且有野心的八大异姓王身上。蒯通虽在楚汉相争时游说韩信背汉,但韩信置若罔闻,并未造成既成事实。且蒯通并未结党营私,即便罪大恶极,也仅是逞口舌之力的文士,对刘邦巩固政权构不成实质性的威胁。刘邦释放蒯通,即显示出容人之量,又得以收买人心。

其次,蒯通之言点醒刘邦。除了项羽,欲与刘邦争天下者不乏其人。刘邦胜出后,不可能将竞争对手悉数消灭。作为胜利者,理应高姿态对待失败者以塑造仁君形象。杀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士,纯属自毁形象。

最后,蒯通语言艺术高超,不愧为驰名天下的“辩士”。当回答刘邦问话时,他针对刘邦大老粗出身的文化背景,放低身段,把自己贬喻为一条效忠主人的忠犬。这个比喻虽然粗鄙,但浅显贴切,正中胸无点墨的刘邦下怀。

蒯通死里逃生的经历示后人:语言是一把双刃剑,既可是获取功名利禄流芳百世的利器,也会是导致人头落地身败名裂的凶器。人在江湖,江湖凶险,凶险之地,谨言慎行!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刘整本是宋朝名将,为何却成了灭宋的帮凶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刘整,字武仲,宋末元初著名将领,元朝水军的创建人。金末时投奔南宋,隶属于南宋名臣赵方麾下。刘整沉毅有智谋,善骑射。赵方临死之前,对儿子赵葵说:刘整才气横溢,汝辈不能用,宜杀之,勿留为异日患。赵葵不听。刘整又跟随南宋名将孟珙攻打金朝的信阳,刘整任前锋,夜率骁勇十二人,渡堑登城,袭擒其守。孟珙得知大惊,

  • 贾鲁治理水灾期间都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百科

    贾鲁是元朝的著名的大臣,在治理水患上面有很高的成就。在他二十八岁的时候,就被任命为儒家的教授,后来又被选作成为了户部的主事。在后来又奉旨为编辑辽国,金国和宋国的历史。在贾鲁担任了中书省的检察官后,就根据当时社会上面发生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后来元惠宗就派贾鲁为行都水监。贾鲁在接受任务了之后,就根

  • 杨勇身为嫡长子,为何不受杨坚待见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历史上两个短命的大统一王朝秦朝和隋朝,有许多惊人相似的地方。就连两个王朝的开国皇帝确立太子的问题,也如出一辙。扶苏因为不受秦始皇待见,被秦始皇贬到边关修长城。临死前,秦始皇想把他召回来继位,却被大臣撺掇另一个儿子胡亥矫诏夺位,并赐死扶苏。杨勇也因为不受隋文帝待见,被隋文帝贬为庶人。隋文帝临死前,想把

  • 要是李宪没有把皇位让给李隆基,那么会发生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百科

    要是李宪没有把皇位让给李隆基,那么会发生什么?事实上,很多人都被“让皇帝”这个名号给骗了,不管是当时的太子位置、还是后来的皇位,都只属于李隆基,李宪根本没有一丝可能上位,何谈“让”?要说李宪“让”皇位,前提是皇位本应属于李宪,这个说法的唯一根据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但在古代封建王朝,这并不是继承皇位的唯

  • 古代娶老婆成本那么大 古人为什么还要被自己纳妾增加开支-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古代男子为何要纳妾,这不是在增加自己经济负担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古代,妾室是可以随意转赠、买卖的,连她们的孩子也是归属于正妻名下,有些生不出男孩子的正妻,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甚至会主动给老公纳一些妾室……对于古代人来说,纳妾是不犯法的,也

  • 古代男子都是三妻四妾的 古人为何没有那么多单身光棍-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百科

    对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但是为何感觉没有那么多的光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光棍和一夫多妻制没有关系一、逻辑上有些问题这里有一个逻辑性的问题,古今中外是不可能做到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匹配的,只能做到大部分匹配的状态。经济发达也好,经济落后也好,光棍的数量并不会出现大量的

  • 古代成亲作为人生头等大事 婚姻流程是什么样的-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百科

    还不知道:中国古代婚姻的流程是怎么样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结婚是人生第一大事,我们中国的婚姻仪式传说来自轩辕黄帝,婚姻原来的“婚姻”不是这个字而是“昏因”字。因为过去结婚多数是在黄昏时分这是昏,因是要把女方接过到男方家里完婚,女方来了是能够在黄昏办完仪式的原因。在

  • 朱元璋登基后杀了大量功臣,汤和为何能善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百科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凤阳县东湖里人,明朝开国名将,军事家。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跟随明太祖朱元璋的功臣之中,汤和的结局算是较为不错的,同时汤和也是功臣之中,名气相对较低的。那么汤和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让朱元璋杀了大部分的功臣,却没有去杀

  • 历史上真实的萧绰,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百科

    萧绰,小字燕燕,契丹族,辽朝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在她摄政期间,辽朝进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辽国的萧太后,那可是辽国历史上十分传奇的女性,影视剧中萧太后的形象都是十分强悍的,影视剧大多数是为了夸大形象,所以并不能太当真,这样使得对于历史上真

  • 王翦是如何灭楚的?他手握六十万精锐为何没有谋反?-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百科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凭借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翦灭楚之时,手握六十万大军,几乎掌握了当时秦国的全部精锐。而王翦之所以不敢反,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根本没机会谋反,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