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李世民想要立太子,为什么不考虑李恪或李泰?-趣历史网

李世民想要立太子,为什么不考虑李恪或李泰?-趣历史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561 更新时间:2023/12/19 6:04:33

李世民有那么多儿子,优秀者也不少,那么后来李承乾因重大过错被贬,重新选太子时,为什么不考虑李恪李泰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解其中原因,接着往下看吧~

太子遭废

生于皇室无异于含着金汤匙出生,但同时也面临着重重危险。尤其是生为皇子,在皇帝立储的时间内须斗智斗勇,才能保全自己。至于谁能坐上皇位,除了依仗母妃之外,还需得皇帝宠爱。

李世民膝下有十四位皇子,为避免爆发惨烈的皇位争夺战,在确立太子人选时,李世民也考虑了很久。

最初按照传统,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的第一人选。从他的名字也可看出,从出生就以被李世民视为未来的接班人。但在多年后,李承乾却被贬为庶人,太子之位落入其他兄弟手中,实在唏嘘。

李承乾被立为太子之后,李世民对他的培养十分上心。

不仅要求他认真读书,同时还找机会让他接触朝政,希望他将来能够好好接班。

但李承乾毁于心急,明明已坐上太子之位,还是担心其他受宠的兄弟会与他争夺。为了杜绝后患,他在试图暗杀另一个皇子李泰失败之后,想到了逼宫。

这一招在多年前,他的父皇李世民也曾用过。但李承乾并没有李世民那般有谋略,李世民亦不比昔日的李渊,尚未开始逼宫,计划就被李世民得知了。

虽然昔日自己也是靠着铲除兄弟才有了继位的机会,但等到自己做皇帝时,却实在不能接受自己的儿子手足相残。

李承乾意图造反本该处死,李世民虽对他失望透顶,但毕竟也曾是他最器重的儿子。最终下不了手处死李承乾,只是将他贬为庶人流放。

杜绝后患

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只得再挑一个儿子为储君。除了李承乾之外,还有两个嫡子,分别为李泰、李治。此外,第三子李恪虽为嫡子,也深受李世民看重,三人都在李世民的考虑之列。

李泰与前太子李承乾一样,同为长孙皇后所生,是李世民的嫡次子,也是最受宠爱的儿子。

李泰自幼聪慧,聪敏绝伦,深得祖父李渊喜爱。因此,出生之后,他的爵位也比应有的高得多。本来只能是从一品郡王,在祖父的宠爱下成了正一品的卫王。

只可惜生来是嫡次子,在兄长李承乾之下,本毫无继位的可能。在李承乾被废之后,按传统李泰将成立储的首选。为了让李世民选他为储君,李泰甚至许下承诺百年后传位给弟弟,不会只将皇位留给儿子。

但这样虚假的承诺在李世民面前根本不算数,此后李泰暴露出更多毛病,使得李世民动摇了立他为储的想法。因多年受宠,李泰品性大变。

且其虽装出一副恭敬的样子,还是让李世民看穿了他的野心,且对其他兄弟有明显敌意。

李世民对李泰极为宠爱,连朝中臣子也看不下去了。他虽为一代明君,能接受臣子对自己的批判,却不能接受臣子说李泰的不是。

日子久了,朝中臣子对李泰也十分有意见,让一个被宠坏了的皇子继位,绝非好事。

此后臣子多有在李世民面前提起,李泰非继位良选。逐渐冷静下来的李世民,对李泰“杀子传弟”的虚假承诺也起了反感,才将大臣的话听了进去,没有执着于改立李泰为储。

李泰正如昔日的李世民,被压于兄长之下,想继位只能靠夺权。亲自谋划了玄武门事变的李世民,担心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自己身上,后期对李泰也有所防备。

有李承乾的例子在前,李世民为避免再有兄弟相争甚至相杀的事情发生,选择了李治为太子。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性格较温和、软弱的李治为储君并且继位之后,想必不会残害其他兄弟。而若是其他野心较大的儿子继位,恐怕就会将其他兄弟赶尽杀绝了。

除了求稳之外,李泰和李恪不能成为继位者的原因,还在于缺乏大臣的支持。长孙皇后的兄弟长孙无忌,很大程度影响了李世民对继位者的选择。

国舅反对

李恪身为李世民第三子,虽不是嫡子,但一度成为了李世民的立储人选。

李承乾被废之后,李世民在长孙无忌的提议下立李治为储。但不久后,李世民便发现李治软弱的缺点,担心其不能守帝王之业,便想重新立储,他的首选便是吴王李恪。

但立储毕竟是大事,李世民做出决定前还是询问了大臣的意见,包括国舅长孙无忌。一听李世民要废李治、改立李恪,长孙无忌立即表示不妥,且直言李恪不能担任太子重职。

长孙无忌为长孙皇后兄弟,也是李治的亲舅舅,自然偏向于李治。倘若支持改立李恪为储,那么日后李恪继位,长孙家也将不再有现如今的辉煌。情理之中,他必然支持亲外甥李治。李恪为其他妃子所生,势必受到长孙无忌的排挤。

至于同为亲外甥的李泰,相比李治,则显得太难操控。虽为自己的亲外甥,但毕竟君臣有别,让更为强势的李泰继位之后,长孙无忌或许难再爬得更高。而软弱没有主见的李治,必然能让亲舅舅掌握更多大权。

权衡利弊之后,即便明知李泰更有为君之才能,长孙无忌还是力阻李世民立他为储。国舅的这一番意见,对李世民的抉择也起了一定影响。

长孙无忌为何力荐李治,李世民并非不知他心中所想。李世民看不上李治软弱无主见,可李泰与李恪若继位,恐再爆发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对此李世民已心力交瘁。且李承乾与李泰皆为李世民宠爱的儿子,不愿见疼爱的儿子遭迫害,李世民最终只能选择“最安全”的一个人选,看似人畜无害的李治。

李治继位之后,确实没有迫害昔日的手足。但李世民低估了立软弱者为君王的后患,在李治统治后期,大权旁落,天下几乎已为武则天所有。为选储君思虑良久,历经多年才做出的决定,如今看来似乎也并非良策。

李世民贤明聪慧,但在他生前还是未能选出最合适的继位者。倘若有知,想必也会为此懊恼不已吧。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万历帝那么多年不上朝,为什么没出现奸臣权阉?-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百科

    众所周知万历帝有整整30年不上朝,那么多年不上朝,为什么没出现奸臣权阉呢?是那个时候的大臣和太监都比较衷心吗?其实不是,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因为上一个让君王觉得疑忌的大臣,他的下场真的是非常惨。他不是别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居正,张居正在职期间,推动了所谓的张居正改革,

  • 后梁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政权?最后是如何灭亡的?-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百科

    后梁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唐天祐四年梁王朱晃称帝建国,国号大梁。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后梁占据中原地区,实力强大。后梁存在时期始终面临前晋的巨大威胁,一直与前晋争霸,最终被前晋消灭。那么后梁是如何建立与灭亡的呢一,朱温崛起乾符二年(875年),黄巢起兵反唐,黄巢军转战各地,沉重打击唐朝统

  • 隋唐先后四位皇帝征战高句丽 这个弹丸小国到底怎么了-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百科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高句丽只是个弹丸小国,为何隋唐两朝,四位帝王倾尽国力也要灭它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高句丽虽然只是一个弹丸小国,但它在我国历史上却是不可忽视的存在,特别是在隋唐史中更是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甚至隋朝都是因为隋炀帝三征高丽失败而引起天下大乱,使得李唐夺

  • 古代打更为什么在深夜 古人要是不打更又会怎么样-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百科

    对为何古人深夜要打更?若没人打更后果很严重,古人智慧让人叹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封建礼制是我国古代的的一大特点,可以说是利弊共存的。部分优势条件能够促成我们现在优秀的传统,也有一定的弊端让我们觉得古人循规蹈矩,不懂变通,这些礼制中典型的一条就是古人非常注重时间观念

  • 孙权熬死了刘备曹操,为何却没能统一三国?-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百科

    现下说到三国归晋,大家都调侃是司马懿这个老不死的,熬死了同期所有对手,笑到最后。其实不然,还有个孙权,他竟然比司马懿还晚死一年。那为什么,统一三国的不是孙权呢?孙权也算是个牛人,曹操曾带着歧义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是孙权的字,意思是生下的儿子得像孙权。只是不知道,曹操的这个‘像’,是指智慧上的

  • 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是因为好大喜功吗 只有隋炀帝一个人想打吗-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百科

    对隋炀帝伐高句丽真的是好大喜功吗,其实是朝廷上下都想打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隋场帝三伐高句丽,竟至国破家亡,身死人手,其祸惨烈。究其原因,则莫衷一是。隋炀帝讨伐高句丽公开的原因是说高句丽无事君之心,不守藩臣之礼。但唐初,魏征等人在总结隋亡的教训时则认为隋丽战争的土要

  • 晋国如此强大,为何最后会被瓜分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百科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一句话,那就是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虽然在战国的时候,曾经强大的晋国早已经四分五裂,但是春秋时期的晋国是毋庸置疑的超级大国,它在当时中国的地位,就像现在的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一样。自从周王室衰败之后,各个诸侯国就相继崛起,在接下来的将近300年时间里晋国始终处于领先的地

  • 乾隆皇帝举行“千叟宴”的地方是皇极殿吗?有哪些特色?-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乾隆皇帝举行“千叟宴”的地方是皇极殿吗?有哪些特色?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概况为宁寿宫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宁寿宫一区建筑时,将宁寿宫改称为皇

  • 中和殿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出自于哪里?-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百科

    众所周知中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中和殿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出自于哪里?其实“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三大殿中唯有这间房子可供皇帝一人静静的思考。历史起源中和殿匾额“允执厥中”匾,为乾隆御笔。典出《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 朱允炆当初的优势那么大 朱允炆为何打不过朱棣-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你真的了解明建文帝朱允炆,掌控朝政大权拥有强大优势,为何打不过燕王朱棣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公元1402年6月,曹国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南京金川门,迎接朱棣入城,建文帝引火烧了皇宫,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么,作为掌控中央集权,拥有绝对优势的建文帝,为什么会被一个连北京城都没有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