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秦朝末年时期的政局是什么样?是秦朝灭亡的原因吗-趣历史网

秦朝末年时期的政局是什么样?是秦朝灭亡的原因吗-趣历史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840 更新时间:2023/12/20 14:18:47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人们历来认为:秦兴于法家,亦亡于法家。

陆贾就认为:“事逾烦而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亟故也。”

制度说的代表有班固萧瑀等人。

《汉书》有言:“秦讪笑三代,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无骨肉本根之辅,外无尺土籓翼之卫”。

唐朝初年的萧瑀也认为“三代封建而长久,秦孤立而速亡”。

黄宗羲也认为,自秦以来,有乱无治,甚至夷狄灭国,“是废封建之罪也”。

明末清初直到近现代,学者们对制度日益关注,而且重点不在于思考秦亡,而是一般性讨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眼光也不再局限于分封建和郡县制。

当代有的学者则借用考古学及新出土的简牍材料不断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从而得出不少新的认识。

1、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的有:

赵昆生从秦朝的社会控制指导思想角度分析,认为秦王朝的失误就在于没有完成社会整合中的规范化和秩序化。

其根本就是没有建立统治中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和谐机制。

李慧娟认为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而法家思想崇尚残暴,推崇权术,实行君主专制,严刑峻法,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至秦朝灭亡。

而徐卫民撰文中纠正了法家思想导致秦朝速亡的传统说法,认为秦的速亡是秦始皇过度的赋税徭役和用人不当造成的。

2、从阶级斗争的观点上分析的有:

李治亭等学者认为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激化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3、从制度方面分析的有:

我纠错措施,专制权力膨胀,促使秦统治者统治人格发生裂变,逐渐背离法家治国理念,这些偏差导致秦朝许多重大政策失误,导致秦二世而亡。

高专诚试从秦朝的政治革新和法治建设与秦朝的行政管理和法律实施的比较中做出一种新的分析。

宋立恒认为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中的“急政说”提法是有道理的,与“急政说”的不同所在,认为统一后的秦王朝所以“急政”,

是建立和维护新型的社会体制别无选择的选择。

4、从其他新角度分析的有:

刘润堂从新的角度分析说:秦统一六国后,迅速统一行政体制,文字、货币、度量衡。

这些举措虽然是历史的进步,但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这些措施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激起了人们的反抗。

简单的说,学者们多从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来分析,都说得很有道理,但是这些观点中,暴力执政说肤浅而实在,制度说最深入,却不着边际。

如果按照这种思路,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只能是一些正面经验或反面教训,很难有深层的思想觉悟。

我认为,要探讨秦朝灭亡的原因就必须从秦末的政局中去观察。

我这里说的“秦末”,指的就是秦始皇死亡(公元前210年)到的秦朝灭亡(公元前206年)的时期。

在这短短的几年中,是秦朝多年在各方面积累下来的灭亡因素的总清算的时期。

秦朝末年的政局的发展是按着两条线索发展的。

一条线索是封建统治阶级与残存六国旧贵族势力的对立斗争,同时还有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分裂矛盾。

最后使得当权的贵族大地主集团的势力失去了支持者陷入了不能自拔的孤立地位,不得不被起义浪潮所淹没。

另一条线索是由全国性的农民运动所引起的社会危机,使统治阶级陷入了混乱,加上贵族大地主的残暴统治,使社会的中下层等级陷于破产和流亡。

秦朝的最高统治者成为了政治上的“独夫”,一部分政治势力离开了他,甚至以部分势力转向了起义。

当然也有一部分势力对“独夫”和起义势力保持了中间观望的态度。

二:秦朝以一种征服者的姿态对待原六国后代,六国旧贵族势力反秦

秦王朝自从它建立开始,就面临着两对突出矛盾:

一是农民与地主阶级及其封建朝廷之间的矛盾。

二是统一的封建国家与六国旧贵族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前者是公开的基本矛盾,后者是以前者为掩体的潜在矛盾。

六国残余势力与秦王朝的对立,在某些时候和某种程度上,它甚至超过了基本矛盾。

它的斗争形式,是利用并混淆基本矛盾,发泄自己的仇恨。

两对突出矛盾的斗争起点是一致的,即都是要推翻秦王朝。

但是,它们的终点根本不同。前者旨在推动历史前进,后者是图谋恢复旧贵族失去的统治天堂。

秦王朝是在统一六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秦灭六国只是剥夺了六国统治者的统治权,但是并没有消灭他们残余势力。

秦始皇曾经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防止六国旧贵族分裂割据势力的反扑。平毁六国军事要塞,征收全国武器,“销以为钟练,金人十二”。

秦对战败的六国旧贵族势力的态度表现出的是一种征服者的优越感,并未进一步做疏导、改造工作,没有能够消除他们积恨,化解消极因素。

三:封建君主滥用权力,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第一,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着权力和利益分配上的矛盾。

秦朝的政权本质上仍然是家族政权,通过建立垂直的政权体系,把国家管理变为皇帝直接负责制,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他一个人手中。

秦始皇贪权、集权,把所有大权都抓在自己手中,既不实行分封,也没有适当分权,不仅引起整个统治集团的不满,而且连他的家族都与他疏远,呈现出孤立无辅、离心离德的态势。

第二、秦二世胡亥矫诏纂加速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秦始皇统治晚期社会矛盾已经激化,那么其继立者的首要任务就是修正或改变不利于统治的方针政策,缓和社会矛盾。其次是协调统治集团内部关系,加强统治力量。

四:文化专制,激起知识分子的反抗

秦统一全国之初,丞相李斯即对秦始皇说,一般人总是根据过去的典籍记载来攻击现时的政治,散布不满言论,这对统治极为不利,必须严禁。

他建议把可以作为诽谤朝政的理论根据的书籍,一律焚毁。秦始皇接受了他的建议,下令焚书。

焚书之后,一般儒生对秦始皇的这种做法极为反感和不满,暗地里多有非议。

秦始皇对儒生的不满和批评非常震怒,认为他们妖言惑众,于是在焚书的第二年,将460个儒生活埋。

秦朝的文化专制使战国开始的百家争鸣和学术文化蓬勃发展的局面遭到摧残,使思想文化专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严重戳伤了知识分子参政的积极性,阻塞了言路。

知识分子对秦王朝的统治丧失了信心。国家已经外强中干,而无人敢言。殊不知这仅仅是防民之口,却未防民之心,甚而使人民积怨更深。

并且,这一文化政治对知识分子的打击尤为严重,激起了士人的极大不满。

这些知识分子在后来的反秦灭秦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滥用民力,严刑酷法,民心尽失,民众反秦

战国时期,连续数百年的兼并战争给民众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秦始皇的统一,使广大百姓看到了过太平日子的希望。

但是,秦王朝建立后,不仅未让国家和人民经过必要休养生息,恢复元气,而且马上在这凋零、残破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战争动员和劳役征发人民不愿接受如此重的赋役。

统治者便通过严刑峻罚来推行,史称秦法多如牛毛而密如凝脂,对民众处处约束。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秦朝刑罚严酷并实行连坐,以至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因施行劓刑,而“劓鼻成车”。

在全国百姓的受刑范围上,秦朝是空前绝后,在施刑的残酷程度上,也是令人瞠目。

六:结束语

有评论提出一个客观的原因,“经过几个世纪的血腥战争,当秦突然从诸侯国发展成帝国时,它承担的任务太多,根本不能在如此短的时期中完成。”

并提到了《史记》中记载的粮食价格,暗示当时的经济几近于崩溃。

秦虽然征服了六国土地,但是并没有征服六国民心,六国被灭得不服。

这一点楚国尤其明显:“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在秦始皇统治时期秦王朝的统治根基就不稳固,秦朝末年只是各种矛盾冲突的总爆发时期。

在秦朝末年,如果统治者根据当时的国内政治环境能及时调整统治策略,即安抚六国旧贵族,休养生息,爱惜民力,皇位正常接班等等,那么秦王朝的统治也许真的可以从一世乃至万世。

但是历史是没有假设的。

秦末统治者放弃了这个修正错误、缓和矛盾的机会,而是对待六国旧贵族势力采取高压政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治,对人民狂征暴敛,严刑酷法,滥用民力,导致民心尽失。

秦末统治者的种种倒行逆施,激化了社会矛盾,失去了各种势力的支持,统治者成了政治上的独夫。

凡此种种,秦二世而亡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古代女子成年和未成年的发饰有何区别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在古代,人们的发型与服饰都有着一些特殊的讲究,其中,成年人的发饰与未成年的是有明显的区别。那么古代一些女性的发饰,也是受到人们的关注,一般来说,女子长到15岁,就算是成年,可以出嫁,当然也有一些女子嫁人要更早一些。女子成年被称为“及笄”,在《说文解字》中记载:笄,簪也。“笄”就是古人盘头发或者别住帽

  • 建文帝的陵墓在哪里?里面真的是建文帝吗?-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百科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后,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并着力培养这位接班人,然而,朱标却不争气,年纪轻轻便病逝了。朱标死后,立谁为接班人是当务之急。如果按照常规的法律程序来说,嫡长子已死,那么就要从其余的儿子中挑选出一位才能出众的皇子为太子。然而,当时的情况是,朱元璋除了长子朱标病逝,他的二儿子和三儿子也都

  • 为何刘备不顾朝臣的反对,发动夷陵之战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百科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东吴都督吕蒙神不知鬼不觉地发动了江陵之战,通过白衣过江将关羽杀了个措手不及。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遂被东吴重重包围,关羽突围不成被生擒。因誓不投降,同年底关羽为东吴斩杀。关羽的死无疑成了蜀国全面向东吴宣战的充分借口,于是蜀国国主刘备不顾朝臣的一致反对,发兵七万亲征东吴

  • 戏剧《狸猫换太子》的历史原型是哪件事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百科

    《狸猫换太子》是戏剧中较为经典的一个戏码,也多次被改编出现在影视作品中,放到现代没有人会相信人竟然能够生下狸猫,但是在封建迷信的古代,尤其是皇宫中,这是被视为邪祟作怪的凶兆,这样看似荒唐的情节引发了随后一系列的事情。在戏中,是由青天大老爷包拯负责查清此事,按照剧中背景,也只有包拯这样一丝不苟,不畏皇

  • 法正是怎样的人?他为何要追随刘备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百科

    刘备这个人,在文学作品里被描绘得太正面,加了不少英雄光环,所以大家看他的手下也觉得他们都是好人,就像大家看曹操手底下的那群人一样,尤其是司马懿,觉得他们没一个好东西。但其实,看待这些人从来都不应该有对错之分,大家站的立场都不同,谁说刘备手底下就没有几个形象不是那种被过于美化的人呢?有的,就比如法正,

  • 赤壁之战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功绩谁更高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百科

    赤壁之战是改变三国历史命运的一场重要之战,正史中周瑜火烧连船、击败曹操,继而三分天下。不过今天说一下演义小说,那赤壁一战当然就是孔明表演的地方了。一、孔明的作用首先,孔明力主联吴抗曹,在江东舌战群雄,把主和派击下,而且还清楚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加强了孙权的决心。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

  • 《桃花源记》的写作背景是什么?陶渊明是如何生活的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百科

    大家在上学的时候应该都学习过一篇文章,叫《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但却胜似仙境的地方,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晋代大名鼎鼎的文学家——陶渊明,他之所以会写出这样一篇纯杜撰的文章出来,其实更多的是自己内心的期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古代,很多时候社会风气并不是一直很好,官场更是黑暗,所以很多自诩儒

  • 藩镇格局的时候,为何唐朝没有提前镇压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百科

    众所周知,唐朝政权实亡于藩镇割据,中央及地方矛盾尖锐,各地节度使独揽军、政、财权,职位又由其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随着时间推移,唐朝统治者无力镇压已成尾大不掉之势的藩镇节度使,各地藩镇却有实力攻打京城,逼迫皇帝出逃,使得唐帝权威扫地。事实上,“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这种中央集权程度削弱、藩镇

  • 嘉庆是个怎样的皇帝?他有哪些功过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百科

    提起嘉庆,很多人认为嘉庆除了处死大贪官和珅外,好像就没有什么功绩了。有一种说法,说的是嘉庆是清朝存在感最低的皇帝之一。从1796年乾隆将皇位禅让给嘉庆,到1820年驾崩,嘉庆在位共24年,实际掌权21年。然而,史学界对嘉庆的研究明显不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除了杀掉和珅外,确实没有拿得出手的政绩。事实

  • 古时候考状元到底有多难?有哪些规矩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百科

    在古代想要出人头地其实道路也是很多的,选择走科举考试的道路算是一条吧。科举考试开始于隋朝年间,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古代科举考试的状元们更是这些考生中的佼佼者,因为科举考试的难度是比较大的,有些人一辈子也考不到一个功名来,这些状元自然就成为了考生中最为优秀的,如果他能够在官场上好好的混下去的话,名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