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汉宣帝曾一度想要废掉刘奭,为何最终放弃了易储?-趣历史网

汉宣帝曾一度想要废掉刘奭,为何最终放弃了易储?-趣历史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313 更新时间:2023/12/21 7:47:18

刘询,即汉宣帝,原名刘病已,字次卿,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8年1月10日在位),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开创了“孝宣之治”。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众所周知,西汉的衰落,正是从汉元帝刘奭在位期间开始的,而早在刘奭还是太子时,其父汉宣帝刘询便曾评价道,“乱我家者,太子也!”为此,汉宣帝曾一度想要废掉刘奭,改立淮阳王刘钦为太子。那么,作为一手缔造了“孝宣之治”的汉宣帝,为何最终又放弃了易储呢?

汉宣帝对儿子的不认同,更多出自于治国理念差异

虽然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汉武帝治国实际上并没有全盘推行儒家思想,而是采取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推行“王道”与”霸道”杂之的治国思想,这种治国方略一直贯穿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时期。

虽然作为统治者的汉武帝并未全面推行儒家思想,但受“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再加上儒家思想有利于巩固统治,因而深受统治者的鼓励,导致自汉武帝以后,儒学得到迅速发展,并很快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汉武帝时期,由于西汉与匈奴连年征战,导致国力损耗极为严重,到汉武帝晚年甚至已经出现了统治危机。于是,不少以“替苍生立命”的儒生,开始大肆抨击汉武帝时期的治国策略,要求国家推行仁政。

因“巫蛊之祸”而长于民间的汉宣帝,却是自幼见惯了民间疾苦,与那些儒家学者不同的是,他却是对汉武帝的治国方略极为认同,亲政以后不仅替汉武帝进行了正名,且同样采取了“外儒内法”、“王道”与”霸道”杂之的治国方略。

刘奭作为汉宣帝与皇后许平君的长子,早在地节三年(前67年)便被立为了太子,并派饱学之士予以教导。然而,由于当时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主流,负责教导刘奭的皆为儒学大家,结果导致刘奭从八岁被立为太子开始,便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汉书·元帝纪》便称其“柔仁好儒”,而这显然与汉宣帝的治国理念发生了冲突。

刘奭眼见父亲重用法家人物,动辄以刑罚惩治下属,尤其是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因为“刺讥辞语”便被处死,与自己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截然相反,便跑去劝谏,“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刘奭本是好心劝谏,然汉宣帝听后却是脸色一变,说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说罢,见太子刘奭并不认同自己的说法,汉宣帝这才长叹一说,说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如上所述,汉宣帝的确曾对太子刘奭较为不满,然而这种不满却并非太子刘奭有什么大的过失,更多源于两人治国理念的不同。至于“乱我家者,太子也”这句话,看上去则更像是汉宣帝一怒说出的气话。

易储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诸多原因导致汉宣帝放弃易储

鉴于太子与自己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汉宣帝实际上的确产生过易储之心,并因此选定了淮阳王刘钦,原因便是刘钦“明察好法”。然而,储君乃是“国之根本”,易储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最终导致汉宣帝没能易储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

1、不忍背弃原配许平君。前文说过,由于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的原因,汉宣帝刘询自幼流落民间,受尽了民间疾苦,而其原配许平君正是其在民间所娶,因此两人之间的感情极深,这也是汉宣帝即位之后,不顾权臣霍光反对,执意立许平君为后的原因。

可惜的是,许平君只做了两年皇后,便在怀孕期间被霍光妻子霍显毒杀,并被迫立霍光之女霍成君为后,因此汉宣帝对于刘奭母子是怀有一定愧疚之心的。也正因此,在霍光去世次年,刘询便将许平君之子刘奭立为了太子。

然而,霍成君凭借娘家的权势,不仅独宠于后宫,更是多次试图谋害太子,幸有汉宣帝的保护刘奭才幸免于难,直到霍家倒台之后,汉宣帝才在后宫挑选了素来谨慎且无子的王婕妤,将其立为皇后,由其抚养太子刘奭。

正如《汉书·元帝纪》中所载,“以少依许氏,俱从微起,故终不背焉”。从情感方面来讲,无论是出于对许平君的感情,还是出于对刘奭母子的愧疚,汉宣帝对刘奭都很难升起废立之心。

2、太子无过没有理由废黜。汉宣帝刘询毕竟不是无道昏君,在是否改立太子这种大事上,他虽然会受情感方面的因素影响,但如果刘奭真的不堪造就,那么汉宣帝必然也会将其废黜。可是,除了治国理念与自己不符之外,刘奭在担任太子期间,并无其他过失。

要知道,从地节三年(前67年)被立为太子,到黄龙元年十二月(前48年1月)即位,刘奭可是足足做了近二十年太子,而在此期间父子两人除了因为治国理念发生矛盾之外,宽厚仁慈的刘奭并无其他不妥,汉宣帝自然也就没有了废立的理由。

汉宣帝总不能以太子太过崇信儒家思想为由将其废了吧,当时儒家思想已经广为流传,如果真的这么做,岂不是将天下的儒家学者全给得罪了?

3、嫡庶有别刘奭有天然优势。虽说自秦以后世卿世禄制已经被废除,但宗法制的影响却始终存在,作为嫡长子的刘奭可以说具有着天然的合法性,而刘钦固然深受汉宣帝宠爱,奈何却是庶子身份。

如果汉宣帝真的要改立太子,就必须像当年汉景帝改立刘彻为太子一样,先废掉王皇后,改立刘钦之母张婕妤为皇后,从而给刘钦一个嫡子身份。可是,王皇后作为皇后同样没有过错,汉宣帝想要废后也是一道难关。

4、太子刘奭背后的政治势力。在废立太子之事上,皇帝的态度固然很重要,但同时皇帝也不得不考虑大臣们的态度。实际上,由于太子刘奭的处事方式,以及偏向仁治的治国理念,在大臣中还是较为受欢迎的,再加上二十多年的太子生涯,其背后其实已经凝聚起了一股政治势力。

在太子刘奭背后,不仅有太傅萧望之这样的儒学大家,还有周堪、刘向、金赏等豪族,以及史氏(汉宣帝祖母史良娣家族)、许氏(汉宣帝原配许平君家族)、张氏(太子刘奭生母张婕妤家族)等外戚势力,甚至包括邛成皇后王氏的外戚势力。

废立太子之举,不仅是太子人选的变动,更是朝中势力的洗牌,而太子刘奭背后的势力又怎会坐视太子被废,如果汉宣帝要强废太子,必然会造成朝局的剧烈动荡。

5、刘奭与汉宣帝治国理念的变化。一个国家的治国理念,实际上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的,汉宣帝虽然主张儒法并用,但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却又不一样,其亲政早期显然更侧重霸道,毕竟他要消除权臣霍光以来的影响,确立皇权的绝对权威,但到了执政后期,在皇位已经稳固的情况下,则无疑又开始偏向了主张仁政的儒家思想,这一点从汉宣帝任命萧望之和周堪两位儒家学者为顾命大臣便不难看出。

与此同时,太子刘奭由于早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关系,的确在治国理念上偏向仁治,但随着年岁渐长,以及汉宣帝的有意培养,其治国理念实际上也发生了变化。关于这一点,从其在位期间,重用以外戚史高和宦官石显为首的法家一派便可看出来。汉宣帝放弃易储,应该也是看到了太子刘奭的成长。

如上所述,由于治国理念上的差异,汉宣帝刘询的确曾一度想要废立太子,但综合以上五种因素的考量,太子刘奭实际上仍是较为合适的皇位继承人,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汉宣帝才最终放弃了易储。

固然,西汉的衰弱的确是从汉元帝刘奭在位期间开始的,但这显然不能怪汉宣帝没有改立太子,毕竟谁也无法预料到未来。而纵观汉元帝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实际上也并不算是无道昏君,只是由于其没有处理好党争,最终导致权力失衡罢了。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建宁公主是怎样的?她的一生比影视剧中更凄苦-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百科

    和硕恪纯长公主(1642年1月7日一1703年),即建宁公主,清朝公主,名阿吉格,清太宗皇太极第十四女,崇德六年十二月初七日丑时生,其母为皇太极庶妃蒙古察哈尔部奇垒氏。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提到建宁公主,我们总能想到《鹿鼎记》中那个刁蛮嚣张、人性胡闹的少女形象,作为康熙妹

  • 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和刘备的尊称是如何变化的?-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国古代,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尊称,而这通常是与其官职和地位息息相关的。三国时期,其尊称主要延续自汉朝,通常将管辖一郡的

  • 西汉的“吕宽案”是怎么回事?王莽门前被撒狗血-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百科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新朝开国皇帝(公元9年1月10日—23年10月6日)、政治改革家,新显王王曼第二子。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为防备皇帝任用外戚,严禁汉平帝刘衎外戚卫氏入京,然而其子王宇却

  • 和珅与李卫都是皇帝身边的宠臣 两人谁的官职更高-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百科

    对李卫与和珅同为皇帝宠臣,谁的官更大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卫和和珅这二人是为官的两个对立面,一个忠心直言,不贪。另一个笑里藏刀,贪婪成性。然而这样性格完全不相同的两个人,都得到了皇帝的重用,都位极人臣,官居一品!大字不识一个也能当总督说起李卫,大字不识一筐的纨绔子

  • 雍正一共有四个儿子 雍正为什么会选择乾隆作为继承人-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百科

    雍正皇帝有4个儿子能够选择,为何把皇位传给了老四弘历,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公元1735年,58岁的雍正皇帝突然去世。关于雍正皇帝的死因,作者以后和大家慢慢讲。在雍正皇帝去世之后,25岁的弘历继承了皇位,弘历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乾隆皇帝。其实,雍正皇帝总计有4个儿子

  • 年羹尧为什么不造反 胜算的几率有多大-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百科

    年羹尧杀死孙嘉诚后为什么不造反?如果反又有几分胜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雍正王朝》是所有清宫戏中最经典的一部了,里面的人物刻画的非常形象,尤其是里面九子夺嫡的片段。将每个皇子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演绎得淋漓尽致,我想真实的历史估计也就这样了。不过

  • 刘墉作为清朝有名的大臣 刘墉为何始终进不了军机处-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百科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墉为何终其一生进不了军机处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墉是清代历史上著名的大臣,与其父刘统勋被誉为“父子宰相”。他在民间的人气更高,素有“宰相刘罗锅”的称谓。然而正史上的刘墉,却与人们想象中有很大的差距。放眼乾隆一朝,刘墉始终处于第二梯队,与同时期的

  • 康熙晚年时期发生九子夺嫡 这九个人分别是谁-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百科

    你真的了解康熙晚年,是哪九个皇子参与了夺嫡大战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康熙晚年诸皇子参与了夺嫡之争,史称“九王夺嫡”或“九子夺嫡”,看过《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这段史事,不过还是有很多人不清楚到底是哪“九王”,御史就来聊聊这个话题。自古以来,皇位对于王孙贵族而言总是充满了诱惑力的,他们

  • 王阳明打仗那么厉害 兵法到底和谁学的-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百科

    对明朝鬼才王阳明,屡屡以少胜多,出奇制胜,他的兵法是和谁学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朝心学之大成者王阳明,他一生历经大大小小无数阵仗,从无败绩,而且都是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甚至仅用几封劝降信,就能使得敌人土崩瓦解,自相残杀,敌人率部来归。比如,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先

  • 雍正登基之夜没有守灵而是返回潜邸 雍正是想要谋杀邬思道吗-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百科

    对雍正登基之夜,为何匆匆返回潜邸?到底是不是为了诛杀邬思道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看《雍正王朝》的朋友,时常会为一个问题而争论:雍正帝胤禛在登基之夜,没有在康熙身边守灵,而是连夜返回潜邸,到底是不是为了诛杀阴诡谋士邬思道?认为雍正是为了杀人灭口的依据大概有三点: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