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史书喜欢把曹丕和曹植设定为对立面。毕竟他们是曹操继承人的最大竞争对手。自古以来,帝王之子要想争权夺利,就必须抛弃家族纽带,兄弟自相残杀的情况屡见不鲜。最后曹丕成功称帝,曹植的好日子似乎到头了,但曹丕还是给了曹阿智机会,于是就有了七步诗这
样的典故。然而,关于七步诗的真实性存在一些争议。其实曹丕和曹植的关系可能没那么差。
说起曹丕和曹植的兄弟关系,相信很多读者都会觉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很不好。究其原因,大概是受曹植七步诗典故的影响。这个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曾试图让东阿王(曹植)写一首七步诗,但未能做到大法(杀),就以诗作答...皇帝深感惭愧。"其中"我们同根生,何必互相煎"这句话,更是直接暴露了曹丕对曹植的险恶用心。可见曹丕和曹植的关系极其恶劣。
但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到目前为止,曹植七步诗的真伪还没有准确的定论。但结合相关史料,联系曹丕的所作所为以及曹植在此之后的表现,很多读者会下意识地认为曹丕确实有谋杀曹植的意图。
首先,曹丕继位后,杀死了曹植的心腹丁仪,这也成为曹丕和曹植关系恶劣的有力证据。据《三国志·曹植传》,"文帝是皇位,统辖丁仪和丁刚。"很多人可能认为是曹丕和曹植在继承人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导致了两人关系的破裂。所以曹丕继位后,为了斩断曹植的羽翼,立即处决了心腹丁仪等人。这是其中之一。
其次,曹丕继位后,曹植诗歌作品的情感倾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他被调离中央,后来又屡遭贬谪。据《三国志·曹植传》,"与诸侯同植,与国合。黄初二年,监国倾其所有,奏“醉缓,劫使者”。有些部门要求处分,皇帝降爵安为皇太后。"如你所见,曹植正在"排挤"离开中央后,他的生活质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至于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开始出现了伤感的作品。这是第二个。
第一次考虑到以上两个原因,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曹丕继位后,也对自己的同胞曹植生出了加害之心。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认为七步诗是曹植写的。其目的也是为了突出在封建时代,兄弟相残的事件早已屡见不鲜。但是,在我看来,曹丕作为一个皇帝,他的所作所为非常符合他的身份。而且曹丕对待弟弟曹植并没有世人想象的那么不堪,这是一种误导。
我们来看第一条证据:曹丕杀丁仪另有原因。在作者看来,丁仪确实是一个应该被杀死的人。曹丕杀他的时候,不会管他是不是曹植的心腹。因为丁仪,与曹丕的恩怨已经持续很久了。裴松之在为《三国志·曹植传》做注解时,引用了《魏略》中的一个故事:曹操听说丁仪颇有才华,打算娶他的女儿为妻。但是,曹丕认为丁仪有眼疾,于是向曹操推荐了夏侯尚。
从此,丁仪对曹丕恨之入骨:"当仪也想当公主,与临淄侯友好,称之为巫师。太祖有立厂之意,仪褒之。"在这种情况下,丁仪开始效忠曹植,希望后者能继承皇位。不仅如此,丁仪还做出了攀咬众多支持曹丕的大臣的举动。在《三国志·许仪传》中,裴松之引用付梓的话说:"崔琰、许仪等贤淑一时的人物,在魏都表现出了忠诚。丁仪之间,许仪失去了他的位置,崔琰受到了惩罚。"此外,《三国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根据裴松之的《舒威》,"丁仪兄弟得宠时,举止与隗嚣不符。'丞相傅洵曰:‘仪不足,其子与友毛杰、君之仪已害。孩子应该少一点!”"
崔琰、毛杰这些名人,都是曹魏集团里的正直名人。但因为他们曾明确支持曹丕,所以受到丁仪的嫉妒。在后者的谗言下,崔琰被杀,毛杰锒铛入狱。有些读者可能会疑惑,丁仪为什么能得到曹操的信任?这是因为石鼎和曹氏两大家族都是郭培人。古人对勤劳的乡镇有明显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家族曾多次联姻,其中曹操的第一任妻子丁夫人也出生在丁仪居住的家族。再加上丁仪的父亲丁冲曾经帮过曹操很多忙,所以即使曹丕非常讨厌丁仪,也无法在曹操面前摆脱他。
正因为如此,曹丕罢免丁仪纯属个人行为,与他是否是曹植的心腹关系不大。而且,曾经支持曹植的贾逵和王陵,也是曹丕登基后养大的。由此看来,曹丕并没有刻意除掉曹植的党羽。
让我们看看第二个证据。曹丕屡次数次更改曹植的封地,并非针对他一人。曹丕此举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而消除军阀政权带来的隐患。后世"八王之乱"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再加上曹植多次被国监举报,以至于焦虑惊恐。但相对于其他宗族,曹丕对待曹植的方法确实是仁慈的。因为其他曹石的亲戚(比如曹滚)一旦犯了错,就被革职或者被杀。
另一方面,曹植数次被诬告,还挟持了曹丕的使节。但曹丕只是传唤曹植到北京,走走过场之后,还是被释放了。可见曹丕对自己的兄弟手下,是忌惮兄弟情的。此外,即使曹植的封地多次变更,但他一直拥有2500座美食城,远超其他皇族,可见曹丕对他的优待。
综上所述,曹丕和曹植的关系非常融洽。作为一个皇帝,曹丕能一直善待自己的兄弟姐妹,这真的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