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古人剩下的两个不孝是什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古人剩下的两个不孝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078 更新时间:2023/12/4 16:33:47

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传宗接代是人生中一件重大的事,哪户人家不想把自己的家族发展壮大呢,就像一个国家,自然是发展得越兴旺越好,哪个国家愿走覆灭呢?

这个概念放到个人家庭上来看也是一样的,人的寿命有限,生命需要代代繁衍传承,生育后代是人的本能与责任。

01

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如果一个人无后,生病或者年老的时候,便会很无助,如果有子女,晚年也才有一个依靠,不至于像动物那样,死后尸骨被野兽分食或者落于荒野上。

人衍生出了明,便有了尊严,有了情感,那么对生命也更为讲究,对于生命的终结也发展出了一套丧葬文化,倘若无后,在心理上也较难接受。

也因此,从古代开始,子女与孝道是紧紧绑定在一起的,这个目的一开始的确不那么纯粹,但久而久之,便延伸成了一种文明礼仪。人面对复杂的自然规则,的确需要衡量各种利弊关系,才能更好地存活下去,水清则无鱼,凡事都需要找平衡点。

且人面对长辈的抚育关爱,的确该有感恩之心,不管双方出于什么目的,素养与道德是基本的为人之道,父母与子女的良心关系,离不开尊要爱幼的文明规则。

所以,中国人一直以来都很信奉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管一个人有多大的理想,只要条件允许,一般都会有生育后代的想法。

发展到现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已经成为父母催婚的必备口令,毕竟这句话大有来头,强而有力,让后辈无法反驳。不过,很多人知道不孝有三,“无后”是最为严重的不孝情节,却不知另外“两不孝”是什么?今天不妨作个了解。

这句俗语最早出自《孟子·离娄上》中,原文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原意是:舜在娶妻时,没有告诉自己的父母,这是违背理的做法,这样是不孝的,因为他作为子女,没有尽到应有的本分和责任,就连终身大事都没有告知父母,岂不是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一种不尊重长辈的表现……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02

古人对于婚姻十分重视,也很重视结婚仪式,不像现代人对婚恋那么随性。说起来,婚恋是两家人的事,古人会尽量挑选门当户对的,把家族发展得更壮大,所以舜娶妻不和父母商量,在当时是一件不合乎礼数和孝道的事,孟子方才有了这句话。

那么,后来是谁把这句话延伸出了今天我们所悉知的含义?这个人名叫赵崎,是汉代的一位文人,他曾写过一本书《十三经注疏》。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人主要有“三不孝”,分别如下:

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长辈如果做的事不合理,还一味地对他们阿谀奉承,不指出他们的错误,导致他们在错误中越走越远,陷入不义的境地,是一种不孝的行为。

虽然长辈走过的桥比我们走过的路还长,但人的一生会不断犯错误,需要不断地修正自己,如果因为孝心而忽略长辈的错误,实则是一种愚孝,就像父母溺爱孩子一样,这并非是一种爱,而是一种无知的伤害。

关于这个思想,最早源于孔子的《孝经》,其中有一句:“子不可以不争于父”。意思是,当父亲或君主做出了有违礼仪的行为,儿子还没原则地去听从,不懂得劝谏他们,又怎么做得了孝子呢?

事都不可盲目地去做,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愚孝是不可取的,只会让家庭变得越来越糟糕,所以儒士们在儒家思想发展成熟后,也深深意识到了这一点,认为“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是一种不孝的表现。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就要真诚相对,有错误要指出,才能相互进步。

03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意思是,家境贫困,父母渐渐老去,作为子女如果不思进取,不努力谋取一官半职,赚些俸禄回来赡养父母,让他们老了也吃不上饱饭,为生存而愁眉不展,这是一种不孝顺的行为。

的确,“养儿防老”虽对于感情而言,带有一些目的性,但正像上文所说的,要想在残酷的自然规则中更好地繁衍下去,总需要衡量利弊,这是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利益关系,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回报父母,是必要的生存规则。

且作为成年人,需要肩负起一份责任,需要凭借自己的双手去吃饭,努力工作,孝敬父母都是应该的。如今,就业的岗位众多,不一定要依靠当官去谋生存,只要老老实实地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奋斗,好好经营家庭,即便赚的钱不算多,也是值得肯定的。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是赵崎的个人看法,也是今天我们所知悉的那层意思,他认为,在“三不孝”中,最严重的就是没有生育后代,断了家族的香火,导致家族因为没子嗣而败落。

古人都很重视家族的发展,希望自己的家族人丁兴旺,如果男娃比女娃多会更好,因为女娃长大后都要出嫁,旺的是别人家的香火……所以,多数古人都希望自己儿子能够多生育,且多生育几个宝贝孙子,壮大自己的家族。

现代呢,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人相较与生育的数量,更注重生育的质量,对于传宗接代这件事,更为客观。

更多文章

  • 柔然可汗列表 柔然历代可汗简介及在位时间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柔然

    柔然历代皇帝列表柔然是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柔然共有18个可汗,其中病死的7个可汗,被突厥斩杀的2个可汗,自杀1个可汗,忧愤而死的1个可汗,其余被杀的7个可汗。丘豆伐可汗,名郁久闾社仑(公元?-410年),木骨闾六世孙,后自称可汗。在位9年,为北魏战败,病死于败退途中,葬处不明。

  • 客家人的由来及世界各国分布 客家名人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客家人

    客家人,又称客家民系,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又称为客家民系,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客家因从北方中原地区南下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

  • 什么是三眼花翎?什么官员才能佩戴三眼花翎?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三眼花翎

    在清朝入关之后,满族人很快由少数民族政权,通过学习中原王朝制度,很快完成了向中原王朝体系的转化。在构建官僚体系的时候,清朝着重学习与借鉴了中原王朝对官僚体系的管理机制,使得内部等级严格分开,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管理体系。这些体系的建立,为清朝能够在中原的统治,打下了基础。清朝也是外来民族中,对中原文化

  • 华清池名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清池

    这里作为古代帝王的离宫和游览地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都在这里修建过行宫别苑,以资游幸。冬天利用温泉水在墙内循环制成暖气,每当雪花飘舞时,到了这里便落雪为霜,故名飞霜殿。相传西周的周幽王曾在这里修建离宫。秦、汉、隋各代先后重加修建,到了唐又数次增建。名曰汤泉宫,后改名温泉宫。

  • 唐朝兴庆宫名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兴庆宫

    兴庆宫,位于唐代长安城 东门春明门内,属于长安外郭城 的兴庆坊(隆庆坊),原系唐玄宗 登基前的藩邸。沿革李隆基 作为藩王时,与其兄宋王等同住在长安繁华地带东市附近并有园林景胜的隆庆坊,号称“五王子宅”。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李隆基 登上皇帝宝座,是为唐玄宗 (唐明皇

  • 唐朝大明宫名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大明宫

    大明宫位于隋朝皇宫大兴宫(唐称太极宫)之东北,始建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唐太宗建造初衷是为给太上皇李渊居住,以尽孝道。但大明宫未建成,李渊就离开了人世,大明宫的修建于是停止。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扩建,次年迁入大明宫执政。大明宫成为了大唐帝国新的政治中心。 大明宫是唐

  • 谁是黄袍加身的第一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黄袍

    按"五德终始说",唐尧属于"土德",李渊有意效仿尧帝,便推当时的五行为"土德",服色尚黄,戴黄冕,着黄袍。提起"黄袍加身",很多人都会想到宋太祖赵匡胤,会想到发生在公元960年的那次著名的"陈桥兵变"。一件象征皇权的黄袍,一次精心策划的政变,使赵匡胤从后周节度使、殿前都点检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为大宋王

  • 唐朝章怀太子李贤为什么被废?太子李贤为何自杀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贤

    唐章怀太子李贤(655年1月-684年3月),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第二子,系高宗时期所立的第三位太子,后遭废杀。著有《君臣相起发事》、《春宫要录》、《修身要览》等书,今已佚失。永徽五年十二月(655年1月),李贤出生于父母祭拜昭陵途中,不久封王,自幼得到良好教育,“初唐四杰&

  • 三国东吴四大都督谁的能力更强?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都督

    说到三国里的猛将,似乎魏、蜀、吴中就要数东吴最为缺乏,但平心而论,大慧认为东吴将领的平均水平都很高,或者说是文武双全的居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从历史上看,被正式任命为大都督一职的只有陆逊一人,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四个人都是东吴不同发展

  • 西夏李元昊有8个妻子的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元昊

    “文韬武略能称帝,却因酒色早身亡。”李元昊戎马一生,建国立业,但却因贪图女色引发了一场儿子弑父的历史悲剧。李元昊一生取妻八个1、第一妻为卫慕氏是他的生母惠慈敦爱皇后的娘家侄女,也就是李元昊舅舅的女儿。广运元年(1034年),因皇太后卫慕氏的弟弟山喜密谋杀害李元昊的事泄露,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