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今中外各种礼仪的历史由来

古今中外各种礼仪的历史由来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440 更新时间:2024/4/10 16:27:54

1、握手的由来

握手最早发生在人类“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在狩猎和战争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他们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藏武器。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节。

2、叩桌谢礼的由来

叩手礼是从古代的叩头礼演变简化而来的。方法是将一只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略微弯曲,指尖捏合在一起,轻轻叩打桌面几下,即代表古代最隆重的“三跪九叩首”之礼。 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呢?不免要说到一个典故。

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天,路经松江,他带了几个大臣微服来到“醉白池”游玩,见那里有一家茶馆,就坐下来歇脚。茶房端上几只碗来,随后站在数步远的地方,拎起大铜壶朝碗里倒茶。只见一条白练从天而降,茶水不偏不倚,滴水不洒,均匀地冲进碗里。乾隆皇帝看得惊奇,禁不住上前要过铜壶,学着茶房的样子,朝其余几只碗里倒去。大臣们见皇帝给自己倒茶,吓得魂都没了,想跪下叩头,山呼“万岁”,又恐暴露了皇帝的身份,遭杀身之祸,一急之下,灵机一动纷纷屈起手指,“笃笃笃……”不停地在桌上叩击。事后,乾隆皇帝不解地问大臣们:“汝等何故以指叩桌?”大臣们齐声答道:“万岁给臣等倒茶,万不敢当,以手指叩桌,乃代叩头致谢也。”

以“手”代“首”,二者同音,这样,“叩首”为“叩手”所代,三个指头弯曲即表示“三跪”,指头轻叩九下,表示“九叩首”。至今还有不少地方和港澳地区行此礼,每当主人请糖倒茶之际,客人即以叩手礼表示感谢。

3、军礼的由来

当今世界各国的军礼,其由来有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英国女为欢迎打败西班牙舰队凯旋的海军将士,举行了祝捷大会。在大会上,伊丽莎白一世亲自为有功的将士颁发奖品。当时,为了维护女王的尊严,特别规定将士领奖时,要用手挡眼,以免平视甚至俯视女王。这一动作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军礼。

另一种传说:严肃的军礼是来自中古时期的情场。那时的欧洲,勇敢的武士要得到美人的芳心,就免不了要在美人面前刀光剑影一番。比武之前,武士们必须顺序列队走过美人的面前。为了示意自己被美人的美丽所晕眩,都将手举起盖在眼前。渐渐地,这个动作演变成了当今的军礼。

4、脱帽礼的由来

据说,脱帽礼来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当年,武士们作战要戴头盔,以防止敌人袭击。来者为了表示自己不是敌人,就首先把头盔掀开,露出自己的面孔。还有一种说法,武士们和妇女谈话,必须把头盔举起,这种习惯发展到近代,就成了脱帽礼。

5、“吻”的由来

吻,在西方是较为流行的礼节。 关于“吻”的由来,西方传说不一。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吻始于古罗马帝国。因为古罗马严禁妇女饮酒,当男子外出归来后,要先闻一闻妻子有没有饮酒,假如妻子无酒味,丈夫就要亲昵地吻上一口,这就是由“闻”到“吻”的过渡。以后相沿成习,成为夫妇见面时的第一道礼节。

6、礼炮的由来

礼炮在国家庆祝大典上可增添一种隆重的气氛。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17至18世纪,英国已成为当时头号殖民帝国,世界上几乎每块大陆都有它的殖民地。英国军舰驶过外国炮台或驶人外国港口时,蛮横地要求所在国他们鸣炮致礼,以示对英国的尊重和臣服。作为回礼,英舰一般鸣炮7响。但是,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弱国与强国、殖民地与宗主国不能平起平坐,英舰鸣一声礼炮,别国应报3声。这样三七二十一声,礼炮的习俗就诞生了。不过,后来随着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走下坡路,英国军舰也开始改为鸣21响礼炮,以示平等。

举行盛大庆典鸣放礼炮的规格各国不尽相同。美国国庆日鸣放50响,表示每州鸣一声。在迎宾仪式中鸣放礼炮,最高规格是21响,一般为国家元首鸣放;其次19响,为政(蟹)府首脑鸣放。

7、“剪彩”的由来

剪彩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剪彩起源于西欧。古代,西欧造船业比较发达,新船下水往往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了防止人群拥向新船而发生意外事故,主持人在新船下水前,在离船体较远的地方,用绳索设置一道“防线”。等新船下水典礼就绪后,主持人就剪断绳索让观众参观。后来绳索改为彩带,人们就给它起了“剪彩”的名称。

另一种传说,剪彩最早起源于美国。1912年,美国一家大百货商店将要开业,老板为了讨个吉利,一大早就把店门打开,并在门前横系一条布带,以引人注目。可是,在离开店前不久,老板的一个10岁的小女儿牵着一条小哈叭狗从店里窜出来,无意中碰断了这条布带。顿时,在门外久等的顾客,鱼贯而入,争相购买货物。

不久,老板又开一家新店,他又让其女儿有意把布带碰断,果然又财源广进。于是,人们认为小女儿碰断布带的做法是一个好兆头,群起仿效,用彩带代替布带,用剪刀剪断彩带来代替小孩碰断布带,沿袭下来,就成了今天盛行的“剪彩”仪式。

8、献哈达的由来

献哈达是藏民表达友情及敬意的传统方式,哈达是藏族最珍贵的札品。其中有一种说法,说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西藏,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献帛,古代汉族以帛为贵,象征纯洁无瑕的友谊。这样一来,藏族部落就以为这是一种表示友好、祝福的礼节,而且是从中原兴盛之大邦传来的大礼节,所以就一直沿用至今。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西藏的,当时帛上有万里长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哈达是一种工艺水平很高的编织品,有白麻织的,也有茧丝织的,长度二三米不等。哈达颜色有四种:红、黄、蓝、白。上面编织着莲花、宝盖等宗教的八宝纹图。目前,献哈达已经成为藏族的一种象征。

9、下半旗致哀的由来

下半旗,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致哀方式。当一个国家的重要人物逝世后,习惯上要把国旗升起后下降到离旗杆顶端一段距离(距杆顶1/3处),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用下半旗表示哀悼的做法,据说最早出现在1612年。一天,一艘名叫“哈兹.伊斯”号的英国船徐徐地驶进泰晤士河,它的桅杆上飘半旗,象征船员们对已故船长的敬意。该船长是在北美北部海岸探寻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时不幸去世的。以后许多船只沿用了这种哀悼方式,不过直到17世纪上叶,下半旗的做法还一直局限在船上。随着时间的流逝,用下半旗表示哀悼的做法便流传到陆地上,后来它被官方承认,并为世界各国所采用。

10、佩戴黑纱的由来

用来表示哀悼的色彩,各国有所差异。中国、日本是白色,非洲是红色,欧美是黑色。古人穿哀服与今人大不相同,其主要目的在于伪装自己,以避免死神认出来。这是因为古代欧洲许多原始民族中存在一种观念,即只要有人去世,死者的亲属立刻把自己伪装起来:或在身上涂黑色泥巴,穿上干草衣服;或用黑布将全身包裹起来。他们的用意不外是想把死神吓跑或不让死神认出来。

在古代欧洲,如果一个贵族死了,他的仆役都要为他穿黑色丧服致哀。英国仆役在购不起丧服的情况下,首倡用一块黑纱佩戴在左臂上表示致哀。就这样,节俭易行的佩黑纱丧礼在全世界广泛流传开了,而且被许多国家所效仿。

11、送花圈的由来

送花圈是从欧美传过来的习俗。在我国古代,丧葬仪式以搭灵堂为主,四周饰以白布,并扎纸人、纸马来烧,另外还要打幡、撒纸钱等。

按照北欧的传说,一个人临死时带上花圈,安琪儿(即天使)就会把他的灵魂带到天堂。原来,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中《神圣法》第七条说:“假如有人或者亲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马或奴隶在竞赛中获胜而得到花圈,那么在他死时,无论在他家里或在战场,都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同样,也允许他的亲属带花圈参加葬礼。”

显然,花圈原来是一种奖赏物!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这是古代中外皆同的看法。既然花圈是胜利者和勇敢者才能得到的奖赏,难怪安琪儿就只愿把有花圈的灵魂带上天了。现在人们为死者送花圈,仍然属于给死者赠送的“葬礼”之类。

12、披麻戴孝的由来

在我国实行火葬以前,许多地方的老人去世后,安葬的时候总要最亲的人(如儿子)拜路,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送葬的人穿一身黑衣服,再用一只麻袋弄成披风样式,从头顶披戴到腰间。据民间说,这种特别的打扮还有来历呢。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还总是在娘面前夸口:“等娘过了,要好好热闹一番,让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红戴绿,为娘唱七七四十九天道场……”老婆婆知道他们说的是假话,想教训他们一顿,尽到做娘的责任。老婆婆一夜没合眼,终于想出个办法。

第二天,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也不要你们花一钱,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在阴水洞里就行了。不过你们要从今日开始,天天看着屋后面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树林里的猫头鹰是怎样过日子的一直到我闭了眼为止。”不花一文钱,这正中了两个不孝之子的心意,他们马上答应了。

兄弟俩本来无心看什么乌鸦与猫头鹰过日子,但经老娘一提醒,出工收工时便不由自主地注意了起来。原来,乌鸦与猫头鹰都是细心地喂养自己的孩子的,这些小家伙不管妈妈飞来飞去衔吃的有多快,还是张大嘴巴,嗷嗷待哺。可是,小家伙长大以后又怎样对待生养自己的妈妈呢?小乌鸦还不错,妈妈老了飞不动,觅不到食,就让她待在家,衔来吃的填在她嘴里,等到小乌鸦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养她。这样反哺之情,代代相传。而小猫头鹰却截然相反,妈妈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妈妈吃掉。令人伤心的是,小猫头鹰后来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这样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

兄弟俩越看越看不下去,如今这样对待老娘,将来孩子也这样对待我们怎么办?他们不敢往下想,渐渐地改变了对老娘的态度。可是,天不作美,兄弟俩刚刚开始孝敬赡养老娘,她老人家却偏偏过世了,兄弟俩后悔莫及。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他们不是穿红戴绿,而是模仿乌鸦羽的颜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猫头鹰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

打那以后,这个风俗就逐渐流传开来。有的地方百姓比较穷,穿一身黑衣服买不起黑布,于是就裁一条黑布戴在胳膊上。都是为了表示要永远记取乌鸦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

标签: 礼仪

更多文章

  • 先秦时期为什么能兄妹通婚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通婚

    伏羲,亦称牺皇、伏戏,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相传人类即是由他与女娲相婚而产生。在传说中,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物,并创制八卦理论。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伏羲和女娲都是“三皇”之一。史传伏羲曾经画过八卦,用各种符号来代表天、地、水、火、山、雷、

  • 古代妓女的收费标准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妓女

    “缠头”,指的是妓女的收入。古代的笔记、小说中,为名妓一掷千金的故事有很多。“千金”是泛泛之词,把她们的收入换算成真金白银,那时的社会景象就更为真切。京剧《玉堂春》起解一折,苏三有一段西皮慢板:玉堂春,含悲泪,忙往前进。想起了,当年事,好不伤情。每日里

  • 古代在夏天避暑的方法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避暑

    夏天到了,气温高了。现代人有空调、冰箱,过去没有这些制冷设备,古代中国人是怎么过夏天?夏天与冬天一样,颇不适宜的气候条件降低了人类生活的质量。为此,古代中国古人想出来了不少过夏天的办法,有不少发明。如在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

  • 古代称呼饭店服务员为“店小二”的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店小二

    “店小二”是指古时候饭店、旅店里的服务员,那么,为什么要称他们为“店小二”呢?在元朝时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一般是没有名字的,只有上了学才有学名,一旦做了官也就有了官名。但是,普通百姓家能够上学或当官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没有这个机会。因此,

  • “走后门”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走后门

    “走后门”一词是当代社会中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熟语,其词义为比喻通过托熟人、拉关系、送礼行贿等不正当手段,来达到某种功利目的,私下地获取某种利益。 这一熟语据说出自北宋年间。相传北宋徽宗继位后,以蔡京为相。蔡京上任后,拼命贬谪和排斥哲宗朝的旧吏,规定其子女不得为官和入京,甚至连

  • 扑克中J、Q、K所代表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扑克

    扑克牌早已成为了大众十分熟悉的娱乐工具,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扑克牌中的JQK有个小秘密,他们分别是英文单词侍从、王后、国王的缩写,12张人头牌分别代表历史上某个人物,比如梅花K是最早征服世界的马其顿帝国国王亚力山大,他的衣服上总是佩戴着配有十字架的珠宝,而黑桃Q来自于古希腊智慧女神雅典娜。在一副扑克中

  • 盘点中国当前的7大方言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方言

    中国分为七大方言曲: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各个方言又分为不同的次方言。1、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它在汉语各方言中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2、吴方言 分布在上海,江苏以南,镇

  • “吃豆腐”和“吃醋”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吃豆腐

    人在尘世中,都是饮食男女。男人往往喜欢“吃豆腐”,男女间因第三者介入常导致其中受伤害的一方大为“吃醋”。可许多人光会“吃豆腐”与“吃醋”,而不知其来历,典型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古代大户人家妻、媵、妾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妻

    在古代,家庭是统治者实现社会管理的最小单位,夫妇就成为了伦常的本原,婚姻也就成了万事之基点。所以要对于配偶人数和范围加以限制,小则是一个家庭和谐必不可少的因素,大则是整个社会和平稳定的基础支点。古代各朝都对配偶人数和范围的法律十分重视,以至于现在各国也都将这一问题当做是婚姻家庭法律的重要方面。婚姻

  • “石敢当”的由来和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石敢当

    民俗刻石有“石敢当”三字,砌在墙角边,用以镇邪、压灾。宋庆历中,有张纬为福建莆田宰,在县衙得到石头一块,上有文云“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共二十一个字,有唐大历五年,县令郑某的押字。据此可知,用石刻字压邪祈福早在唐代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