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在夏天避暑的方法

古代在夏天避暑的方法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525 更新时间:2024/1/24 1:22:09

夏天到了,气温高了。现代人有空调、冰箱,过去没有这些制设备,古代中国人是怎么过夏天?夏天与冬天一样,颇不适宜的气候条件降低了人类生活的质量。为此,古代中国古人想出来了不少过夏天的办法,有不少发明。如在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

据《周礼》记载,当时周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还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运至名叫“凌阴”的冰窖中储存。

冰鉴

从考古发现来看,家有储冰室是古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汉西汉梁孝王刘武,死后葬于今河南永城县境内的芒砀山。其墓相当豪华,除了带“卫生间”外,还有一冰窖。大概刘武怕热,生前享受惯了,死后也要“吃冷饮”。

周王室还会将冰块赏赐给身边人,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享受的,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只有相当于今高级干部的人才能分到,即所谓“食肉之禄,冰皆与焉”,没有资格吃肉的官员,也没有资格在夏天使用冰块。

这种“赐冰”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明人刘侗、于奕正撰《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到了立夏,明朝廷便会赐冰给武大臣。清代也是这样,把赐冰当成一种官员福利,但赏赐形式有所改变,不是直接领冰块,而是发放“冰票”,京城“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有冰票,此即清人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中所记的“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古人日常使用的冷藏器具叫“鉴”。鉴,实是一种大盆,早期是陶质,春秋中期以后流行青铜鉴,又称“冰鉴”。冰鉴可以看作是一种原始冰柜,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1978年发掘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便曾出土了一件精美的原始冰柜蟠虺铜方鉴。

上述制冷方法并非百姓所用。秦汉时期,普通人家过夏天,“冷气”的主要来源是水井,制冷和保鲜使用“井藏法”:或在井中置一口大瓮,作为放置食品的“冷藏室”;或将食品置于篮子中,用绳索系于井下保存,现代仍有人使用此法做“冰镇西瓜”。

事实上,古人用来解渴的冷饮也没有现代这么讲究。对普通人而言,井水便是他们最好的“饮料”。如汉代人,夏天的主要饮料基本上是井水,时人认为“井之所尚,寒泉冽清”。现在大家流行喝矿泉水,似有汉人遗风。古人管热饮叫“汤”,冷水才叫“水”。汉代夏天已有比较讲究一点的饮料蜜水,这是一种在水里掺入蜂蜜的一种饮料,可看作是“汉代雪碧”,是当时的一种高档饮料。

到汉末,在饮料里加蜜已成为时人常规喝法。汉末枭雄袁术,便十分爱喝这种饮料,袁术死时正是大热天,想喝杯蜜水,但当时军中已绝粮,哪还有蜜?厨师端来了水,袁术长叹:“我袁术怎么到了这个地步”后,趴在床上吐血而死,此即《魏书》所谓“时盛暑,欲得蜜浆,又无蜜……”

袁术想喝的这种“蜜浆”,就是类似蜜水的一种夏季饮料。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一代枭雄竟让一杯饮料羞死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外饮料史上的一件奇闻。

到了隋唐,饮料比以前讲究多了,出现了类似深受今人推崇的保健饮料,时人把这种饮料称为“饮子”。饮子系用果品,或草药熬制而成,解渴的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饮子很受隋唐消费者的欢迎,当时长安街头“饮子店”很多,和今街头冷饮店一样,生意兴隆,有的饮子店还可以先喝后付钱。

五代人王仁裕的《玉堂闲话》中,便提到了一家饮子店:时长安城西市的一家饮子店生意做得特别好,每到盛夏,便用一口大锅熬制饮子出售,这家所售饮子能治疗“千种之疾”,且喝了就好,所以名声很大。当然也不便宜,“百文售一服”,当药水来卖了。

唐时,街头卖冰已成为一种谋生手段,还出现了天热涨价的现象。《唐摭言》“自负”条便引用了这么一则故事:“昔蒯人为商而卖冰于市,客有苦热者将买之,蒯人自以得时,欲邀客以数倍之利;客于是怒而去,俄而其冰亦散。”意思是,以前蒯地的生意人在街头卖冰,乘大热天涨价,高出原价几倍出售,顾客一气之下都不买了,不多会冰全化了。结果蒯人为贪心而后悔,流着泪走了。街头卖冰,在唐之后便成了夏天最常见的一景。南宋诗人杨万里便记述了他所生活时代时小贩沿街叫卖冰块的情形:“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标签: 避暑

更多文章

  • 古代称呼饭店服务员为“店小二”的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店小二

    “店小二”是指古时候饭店、旅店里的服务员,那么,为什么要称他们为“店小二”呢?在元朝时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一般是没有名字的,只有上了学才有学名,一旦做了官也就有了官名。但是,普通百姓家能够上学或当官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没有这个机会。因此,

  • “走后门”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走后门

    “走后门”一词是当代社会中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熟语,其词义为比喻通过托熟人、拉关系、送礼行贿等不正当手段,来达到某种功利目的,私下地获取某种利益。 这一熟语据说出自北宋年间。相传北宋徽宗继位后,以蔡京为相。蔡京上任后,拼命贬谪和排斥哲宗朝的旧吏,规定其子女不得为官和入京,甚至连

  • 扑克中J、Q、K所代表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扑克

    扑克牌早已成为了大众十分熟悉的娱乐工具,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扑克牌中的JQK有个小秘密,他们分别是英文单词侍从、王后、国王的缩写,12张人头牌分别代表历史上某个人物,比如梅花K是最早征服世界的马其顿帝国国王亚力山大,他的衣服上总是佩戴着配有十字架的珠宝,而黑桃Q来自于古希腊智慧女神雅典娜。在一副扑克中

  • 盘点中国当前的7大方言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方言

    中国分为七大方言曲: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各个方言又分为不同的次方言。1、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它在汉语各方言中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2、吴方言 分布在上海,江苏以南,镇

  • “吃豆腐”和“吃醋”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吃豆腐

    人在尘世中,都是饮食男女。男人往往喜欢“吃豆腐”,男女间因第三者介入常导致其中受伤害的一方大为“吃醋”。可许多人光会“吃豆腐”与“吃醋”,而不知其来历,典型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古代大户人家妻、媵、妾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妻

    在古代,家庭是统治者实现社会管理的最小单位,夫妇就成为了伦常的本原,婚姻也就成了万事之基点。所以要对于配偶人数和范围加以限制,小则是一个家庭和谐必不可少的因素,大则是整个社会和平稳定的基础支点。古代各朝都对配偶人数和范围的法律十分重视,以至于现在各国也都将这一问题当做是婚姻家庭法律的重要方面。婚姻

  • “石敢当”的由来和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石敢当

    民俗刻石有“石敢当”三字,砌在墙角边,用以镇邪、压灾。宋庆历中,有张纬为福建莆田宰,在县衙得到石头一块,上有文云“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共二十一个字,有唐大历五年,县令郑某的押字。据此可知,用石刻字压邪祈福早在唐代中期

  • 古代升堂时“惊堂木”有什么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惊堂木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诞生了许多被赋予意义的物件,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古代升堂时,“惊堂木”有什么作用?想不到一块小小的惊堂木中还有这样的学问!惊堂木是一块长方形的硬木,因其一响之下,满堂皆惊,具有严肃法堂、壮官威、震慑受审者的作用,故而得名。除此之外,又有醒木、气拍,或界方、抚

  • 古代“失仪”后果究竟有多严重?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失仪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诞生了许多礼仪文化,我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古代“失仪”后果究竟有多严重?轻则鞭笞,重则死罪!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可谓头上悬

  • 中国古代“江南”具体指哪些地方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江南

    江南,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我国历史上,江南拥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很多朝代在末期都会退守江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江南的位置一直在变化。江南地区的开发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春秋末期,吴越争霸,两国对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交流起到促进作用。此后,中国的历代统一政权都为当地的平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