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曲尽其妙的主人公是谁?曲尽其妙有什么历史典故

曲尽其妙的主人公是谁?曲尽其妙有什么历史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054 更新时间:2024/1/16 20:05:32

成语曲尽其妙的意思是什么?成语曲尽其妙的意思是指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达能力很强。那么,成语曲尽其妙的主人公是谁?成语曲尽其妙出自何处?曲尽其妙有什么历史典故?

成语曲尽其妙的主人公是陆机

陆机,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

成语曲尽其妙出自何处

晋·陆机《文赋序》:“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曲尽其妙有什么历史典故

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出身于三国东吴的世族大家庭,祖父当过丞相,父亲当过大司马。晋朝建立后,他与弟弟陆云一起到京城洛阳,两人的文章倾倒了当时的士大夫,被称为“二陆”。陆机写了许多诗,但大部内容空虚,感情贫乏,过分追求文字技巧。

不过。他作的《文赋》,是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在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上有一定的贡献。

《文赋》前有一篇序,序的开头是这样的:

“每当我看了才智之士的著作,对他的用心私下有所领会。文章意用的表达、辞汇的运用,变化很多,但文辞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论述的。每当自己写文章,尤其能体会才士们写作时的用心和心情。我常常怕自己的意思和所要表达的事物不相符合,文辞也不达意。这不是因为难以知道它,而是因为难以掌握它。所以作《文赋》来讲述前辈才士丰茂华美的文章;并通过这些文章讨论写文章时为什么这样写有害的原因。待到写成后将来看时,也许可以说,它竟然将事物的妙处全部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来了。

kk历史网相关推荐:

成语雪中送炭的主人公是谁?雪中送炭有何故事

成语兵不血刃的主人公是谁?兵不血刃有何典故

成语不得要领的主人公是谁?不得要领有何典故

更多文章

  • 秦武王与秦昭襄王是什么关系?秦武王之后谁继位?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武王,武王,秦昭,襄王,是什么,关系,之后,继位,秦昭,襄

    秦昭襄王,又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战国时期秦国国君。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 秦武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武王生而有神力,自幼身高体壮,勇武好战,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与大力士孟说在洛

  • 萍水相逢的主人公是谁?萍水相逢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萍水相逢,主人公,什么,历史,典故,成语,萍水相逢,意思,是

    成语萍水相逢的意思是什么?成语萍水相逢的意思是指像浮萍随水飘泊;偶然聚在一起。比喻互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那么,成语萍水相逢的主人公是谁?成语萍水相逢出自何处?萍水相逢有什么历史典故? 成语萍水相逢的主人公是王勃 王勃,字子安,是唐初著名的文学家。他少年时便很有才学,6岁时就能写文章,而且写得又快

  • 前倨后卑的主人公是谁?前倨后卑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前倨后卑,主人公,什么,历史,典故,成语,前倨后卑,意思,是

    成语前倨后卑的意思是什么?成语的意思是指先傲慢后恭顺。亦作“前倨后恭”、“后恭前倨”。那么,成语前倨后卑的主人公是谁?成语前倨后卑出自何处?前倨后卑有什么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前倨后卑的主人公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的嫂子。 成

  • 南山可移的主人公是谁?南山可移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南山可移,主人公,什么,历史,典故,成语,南山可移,意思,是

    成语南山可移的意思是什么?成语南山可移的意思是比喻已经定案,不可更改。那么,成语南山可移的主人公是谁?成语南山可移出自何处?南山可移有什么历史典故?以上问下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成语南山可移的主人公是李元铉 李元铉,唐朝时期的雍州负责地方民政等事的司户参军。 成语南山可移出自何处 后晋.

  • 千虑一得的主人公是谁?千虑一得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千虑,得的,主人公,千虑一得,什么,历史,典故,成语,千虑

    成语千虑一得的意思是什么?成语千虑一得的意思是指即使愚笨的人,在很多次考虑中也总会有些可取的地方。多用来表示自谦。那么,成语千虑一得的主人公是谁?成语千虑一得出自何处?千虑一得有什么历史典故? 成语千虑一得的主人公是晏婴 晏婴,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

  • 磨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磨杵成针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磨杵成针,主人公,什么,历史,典故,成语,磨杵成针,意思,是

    成语磨杵成针的意思是什么?成语磨杵成针的意思是指把铁棒磨成了针。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那么,成语磨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成语磨杵成针出自何处?磨杵成针有什么历史典故? 成语磨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老媪。老媪,在《潜确类书》卷六十中记载:“李白少读

  • 路不拾遗的主人公是谁?路不拾遗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路不拾遗,主人公,什么,历史,典故,成语,路不拾遗,意思,是

    成语路不拾遗的意思是什么?成语路不拾遗的意思是指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那么,成语路不拾遗的主人公是谁?成语路不拾遗出自何处?成语路不拾遗有什么历史典故? 成语路不拾遗的主人公是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正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所记载的,“国无盗

  • 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哪些,北魏,南北朝,时期,鲜卑,建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同时,北魏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指北魏的第六位皇帝拓跋宏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那么,孝文帝改革有何意义呢?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孝文帝改革有何意义呢? 孝文帝改

  • 北魏孝文帝改革: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指,拓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指孝文帝拓跋宏在继位之后针对国家政局所制定的一系列的改革,是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下的改革。那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以及作用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

  • 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北魏,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原因,北魏,孝文帝,原名,拓

    北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是献文帝拓跋弘长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北魏孝文帝是北魏少有作为的皇帝,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后又迁都洛阳。那么,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呢?是为了加强对北方的统治吗?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解答。 孝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