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在清代《工程做法则例》中,古代建筑有哪些构造方式?

在清代《工程做法则例》中,古代建筑有哪些构造方式?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166 更新时间:2023/12/7 15:35:50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以长方形为最普遍,一座长方形建筑,在平面上都有两种尺度,即它的宽与深。其中长边为宽,短边为深。如一栋三间北房,它的东西方为宽,南北方向为深。单体建筑又是由最基本的单元“间”组成的。那么古代建筑有哪些构造方式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硬山建筑

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叫硬山建筑。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

硬山建筑以小式为最普遍,清《工程做法则例》列举了七檩小式、六檩小式、五檩小式几种小式硬山建筑的例子,这几种也是硬山建筑见的形式。七檩前后廊式建筑是小式民居中体量最大,地位最显赫的建筑,常用它来作主房,有时也用做过厅。六檩前出廊式用作带廊子的厢房、配房,也可以用做前廊后无廊式的正房或后罩房。五檩无廊式建筑多用于无廊厢房、后罩房、倒座房等。

硬山建筑,也有不少大式的实例,如宫殿、寺庙中的附属用房或配房多取硬山形式。大式硬山建筑有带斗拱无斗栱两种做法,带斗栱硬山实例较少,一般只施一斗升或一斗二升交麻叶不出踩斗栱。无斗栱大式硬山实例较多,它与小式硬山的区别主要在建筑尺度(如面宽、柱高、进深均大于一般的小式建筑)、屋面做法(如屋面多施青筒瓦,置脊饰吻兽或使用琉璃瓦)、建筑装饰(如梁枋多施油彩画,不似小式建筑装饰简单素雅)等诸方面。

悬山式建筑

屋面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称为悬山(亦称挑山)式建筑。悬山建筑稍间的檩木不是包砌在山墙之内,而是挑出山墙之外,挑出的部分称为“出梢”,这是它区别于硬山的主要之点。

以建筑外形及屋面做法分,悬山建筑可分为大屋脊悬山和卷棚悬山两种。大屋脊悬山前后屋面相交处有一条正脊,将屋面截然分为两坡。常见者有五檩悬山、七檩悬山以及五檩中柱式、七檩中柱式悬山(后两种多用作门庑)。卷棚悬山脊部置双檩,屋面无正脊,前后两坡屋面在脊部形成过陇脊。常见者有四檩卷棚、六檩卷棚、八檩卷棚等。还有一种将两种悬山结合起来,勾连搭接,称为一殿一卷,这种形式常用于垂花门。

庑殿建筑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殿、五脊殿。

庑殿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高型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种建筑形式常用于宫殿、坛庙一类皇家建筑,是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最常采取的形式。如故宫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太庙大戟门、享殿及其后殿,景山寿皇殿、寿皇门,明长陵棱恩殿等,都是庑殿式建筑。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歇山建筑

在形式多样的古建筑中,歇山建筑是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

歇山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气势非凡,它既有庑殿建筑雄浑的气势,又有攒尖建筑俏丽的风格。无论帝宫阙、王公府邸、城垣敌楼、坛壝寺庙、古典园林及商埠铺面等各类建筑,都大量采用歇山这种建筑形式,就连古今最有名的复合式建筑,诸如黄鹤楼、滕王阁、故宫角楼等,也都是以歇山为主要形式组合而成的,足见歇山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在外部形象看,歇山建筑是庑殿(或四角攒尖)建筑与悬山建筑的有机结合,仿佛一座悬山屋顶歇栖在一座庑殿顶上。因之,它兼有悬山和庑殿建筑的某些特征。如果以建筑物的下金檩为界将屋面分为上下两段,那么上段具有悬山式建筑形象和特征,如屋面分为前后两坡,梢间檩子向山面挑出,檩木外端安装博缝板等;下段则有庑殿建筑的形象和特征。无论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即三重檐)歇山、大屋脊歇山、卷棚歇山,都具有这些基本特征。

尽管歇山式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形象特征,但对构成这种外形的内部构架却有许多特殊的处理方法,因而形成了多种构造形式。这些不同的构造与建筑物自身的柱网分布有直接关系,也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及檩架分配有一定关系。

攒尖建筑

建筑物的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形成尖顶,这种建筑叫攒尖建筑。攒尖建筑在古建筑中大量存在。古典园林中各种不同形式的亭子,如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亭等都属攒尖建筑。在宫殿、坛庙中也有大量的攒尖建筑,如北京故宫的中和殿、交泰殿,北京国子监的辟雍,北海小西天的观音殿,都是四角攒尖宫殿式建筑。而天坛祈年殿、皇穹宇则是典型的圆形攒尖坛庙建筑。在全国其它地方的坛庙园林中,也有大量攒尖建筑。

标签: 古代建筑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汉献帝在曹操这里是什么待遇?与董卓相比有哪些高明之处?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汉献帝,曹操,文史百科

    汉献帝的一生,可以说是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找不出第二个比他更加凄惨的,九岁登基就一直被董卓把控着,天天受到董卓的淫威,汉献帝小时候还真是凄惨,而长大一点之后,董卓更是不把汉献帝放在眼里,甚至说迁都就迁都,都不管别人的意见,而在路上,汉献帝也经历了人生中最奇葩的一次上朝。而后董卓死后,汉献帝好不容易逃回了

  • 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为何却不传位给朱棣?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朱棣,文史百科

    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但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却并没有慎重考虑,只是凭借自己的喜好选择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这就引起了自己四儿子朱棣的不满。朱棣想自己的实力不差,而且也是朱元璋的亲儿子,怎么就比不过朱允炆这一个毛头小子了?其实如果是朱标继位,朱棣肯定不会说什么,更不会想着起兵,因为朱标对朱棣是真

  • 韩琦夫人的名字有具体记载吗?韩琦与夫人的感情又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韩琦,夫人,文史百科

    韩琦的妻子,是崔氏,工部侍郎崔立之女,累封魏国夫人。先于韩琦逝世。关于韩琦夫人的名字,并没有史料记载,只知道姓崔,那么韩琦与夫人崔氏感情如何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韩琦与夫人崔氏的感情,可以从韩琦所写的《安阳集》卷六十四《录夫人崔氏事迹》中窥见一斑。夫人姓崔氏。韩琦在《安阳

  • 琅琊王氏在汉朝至晋朝结束,这六百多内为何能经久不衰?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琅琊王氏,晋朝,文史百科

    在司马睿南下建立东晋之后,就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那就是“王与马共天下”,排在前面的“王”是指琅琊王氏,后面的“马”则是司马睿。而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世家之琅琊王氏在汉朝至晋朝,这六百多年时间内为何能经久不衰?说起琅琊王氏,我们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为秦始皇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的名将王翦,此人正是

  • “南风知我意”在古代流传甚广,出自南朝哪首乐府民歌?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南朝,乐府民歌,文史百科

    “南风知我意”是流传甚广的诗句,原句为: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州。出自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具体作者不详。《玉台新咏》中认为作者为江淹,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作“晋辞”,《古诗源》认为其作者

  • 关于刘娥入宫前的记载很少,但其实她是一个怎样的皇后?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娥,皇后,文史百科

    刘娥是宋仁宗的养母,是宋朝第一位临朝称制的皇后,被后世与吕后、武则天并称。也是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的女主。但是关于她入宫前的记载却很少,其实她是一个二婚的皇后。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娥祖籍太原,她的祖父是刘延庆,刘延庆在五代十国的后晋、后汉时任右骁卫大将军。她的父亲刘通是

  • 当皇帝不容易,而在古代都有哪些最长寿的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古代,皇帝,文史百科

    当皇帝不容易,许多人当上皇帝以后,纵情享乐,却掏空了身子,英年早逝。这就比如说明朝皇帝明穆宗和明光宗,后者当上皇帝一个月就死了,原因就是太过放纵。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历代的开国之君基本上都活过了50岁,这算是高过当时的平均年龄。其中原因不难推测,开国之君基本上都是经历过战场的磨砺,身体素质肯定比

  • 丝绸之路并不是明确的路,而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有几条?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丝绸之路,文史百科

    丝绸之路其实并不是一条明确的路,只是一个通道,或是一个交流带。这个通道是东起中国、西达欧洲、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带。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有几条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丝绸之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此后,各种著述层出不穷,关于丝绸之路的概念也有所拓展,如海上丝绸

  • 玉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载体之一,玉文化有哪些特征表现?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华,玉文化,文史百科

    玉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载体之一,其功用侧重于器,并集文化、艺术为一体,是中华民族留给当今世界极为宝贵的文化奇观和艺术珍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并围绕它,形成了极富内涵、沉淀深厚的玉文化。玉文化的特征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中国古代玉石文化发展源远流长

  • 宋辽之间缔结澶渊之盟后,双方互使共达多少次之多?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辽,澶渊之盟,文史百科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真宗时期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