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史官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可追溯到夏朝

中国古代史官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可追溯到夏朝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979 更新时间:2023/12/29 21:14:00

很多朋友都很好奇中国古代史官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其实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设置了史官。《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夏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

商周时代,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即史的初义是指古代记事之官吏,即史官。金文有“作册内史”、“作册尹”的记录。据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考证,“作册”和“内史”是同样的官职,其长官称“尹”,都是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史官。《周礼·春官》记载周王室设有五史。

(一)大史职位很高。新王登基,大史参加策命典礼。王为国家大事有时还会访问大史。如《国语·晋语》载胥臣曰:“文王访于辛、尹(辛甲、尹佚,二人皆周大史)。”有时大史还命令百官规诫王的缺点,如《左传》襄公四年载:“魏绛曰: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箴王缺。”此外,大史还掌记录时事,保管文书等。

(二)小史秩卑,金毓黻说:在古代史籍中一般称之为“史”。《周礼》云:“凡国事用礼法时,佐大史,掌其小事。”

(三)内史其秩最尊。《周礼》说内史掌策命诸侯及孤卿大夫,掌书王命。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王命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有时,内史还奉王命出使诸侯国,《左传》僖公十六年载:“周内史叔兴骋于宋。”

(四)外史秩卑,《周礼》云其职务是“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

(五)御史秩卑,又一名柱下史。其职务是掌管图书等。

春秋时期,“君举必书”,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礼记·玉藻》说是“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可见,史官的分工和职责是十分细致、明确的。

秦汉以后史官制度的演变。武帝时置太史令,以司马谈任其职。谈卒,其子司马迁继其任。司马父子,是为西汉著名史官。迁卒,知史务者皆出于他官,而太史不复掌史事,仅限于天文历法职掌范围。这是古代史官职责的一大变化。汉武帝置史官,除太史令外,似在宫中置女史之职,以记皇帝起居,故有《禁中起居注》;东汉因之。后世以“起居”作为史官的一种职掌和名称,与此有很大关系。东汉时,以他官掌史官之事,如班固以兰台令史之职撰述国史。

三国魏明帝置史官,称著作郎,隶属中书。晋时,改称大著作,专掌史任,并增设佐著作郎人,隶属秘书。宋、齐以下,改佐著作郎为著作佐郎。齐、梁、陈又置修史学士(亦称撰史学士)之职。十六国、北朝,大多设有史职,或有专称,或杂取他官。其体制、名称,多源于魏、晋而有所损益。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史学形成多途发展的趋势,而皇朝“正史”撰述尤为兴盛,故史官当中,名家辈出,被誉为“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选”。其间,关于起居之职,魏、晋以著作兼掌。北齐、北周,著作、起居二职逐步分开。隋炀帝时,以著作如外史,于内史省置起居舍人如内史。

唐代,因正式设立了史馆,史官制度乃趋于规范化。史馆以宰相为监修,称监修国史;修撰史事,以他官兼领,称兼修国史;专职修史者,称史馆修撰;亦有以卑品而有史才者参加撰史,称直史馆。著名政治家房玄龄、魏徵、朱敬则,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吴兢,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愈,著名诗人杜牧等,都先后参与史馆工作,并担任各种修史职务。自史馆设立而以宰相监修史事,由是著作局始罢史职,这是古代史官制度的又一重大变化。唐初,于门下省置起居郎,后又在中书省置起居舍人,分为左右,对立于殿,掌起居之事,故有时也曾称为左右史。其所撰起居注送交史馆,以备修史之用。

五代迄清,史官制度多因唐制而各有损益,其名称虽因代而异,而职掌略同。其中以宋、清两朝较为繁复。宋有国史院、实录院、起居院和日历所,各有史职。元有翰林兼国史院,明以翰林院掌史事。清以翰林院掌国史、图籍管理与侍读等职,以国史馆、实录馆掌纂修事,以起居注衙门掌起居之事,其史职则多以他官兼任。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赵匡胤夺取后周基业后,他为何如此仁慈对待后周遗孤?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赵匡胤,后周,文史百科

    传言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基业后,曾在太庙的密室中,立了一块誓碑。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此碑来历颇为神秘,它不仅用黄幔遮盖,门上还有一把大锁,钥匙也被严加看管。赵匡胤还定下规矩,后代皇帝自他当上太子,就要前去恭读誓词,且虔诚无比,一拜再拜才出来。为了不泄密碑文,同去侍奉的小黄门

  • 自顺治皇帝继位后,其后代名字的选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清朝的统治者出自东北的建州女真,早期的统治者努尔哈赤、皇太极汉化程度较低,虽然他们本人都会说汉话,熟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小说,但对中原文化的并没有深入了解。因此在他们对子孙的命名,并没有采用统一的规则,这可以从他们对儿子的命名中看出。如皇太极的名字应为“黄台吉”,台吉是蒙古语对部族首领的

  • 在单打独斗的方面,秦朝名将蒙恬能打得过项羽吗?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蒙恬是秦国的大将,在秦国灭六国的时候,参加过对的战争,之后被派往北部边境,抵御匈奴,虽说在灭国战争中,他没怎么参与,但是他牢牢的守住北部边疆,使得秦国可以安心的进行灭国战争。项羽和蒙恬虽说相差的年代不是很大,但是在项羽名震天下的时候,蒙恬已经死了,也许项羽知道蒙恬的大名,可惜的是没有机会和这位较量一

  • 夏季在中国从立夏开始,夏季最显著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夏季,是一年四季中第2个季节,从立夏起至立秋结束。气温高是夏季最显著的气候特征,但因地域、干湿环境的不同,会产生炎热干燥或者湿热多雨的不同气候。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夏季的气候并非一样。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我国现代气候学(候平均气温)意义上讲:连续五天平均温度超过22度算作

  • 对外戚擅权的有效防控,清朝能称得上位极人臣的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和珅,钮祜禄氏,出身满洲正红旗一个落魄的武职世家,凭借着自身的特殊才能和乾隆皇帝令人费解的恩宠,迅速成为朝廷最具权势的大臣。巅峰时期的和珅,“权倾一世,威福由己;内而公卿,外而藩阃,皆出其门”。嘉庆二年,老臣阿桂病逝,和珅便成为正儿八经的朝廷一把手,权势一度凌驾于嘉庆皇帝之上,乃系名副其实的“二皇帝

  • 嘉庆的性格受乾隆影响,因此在哪些方面存在着问题?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乾隆在自己的一辈子里面非常敬重一个人,其实这个人并不是我们所想的他的爸爸雍正,其实他最敬重的还是自己的爷爷康熙,为什么呢?因为乾隆在很小的时候,他的爷爷就常常地教育自己,所以他和爷爷之间的感情更好,而乾隆和雍正之间的感情就比不上了。康熙做皇帝,做了61年,乾隆也说过,自己当皇帝的时间肯定不会超过自己

  • 为什么在诸葛亮死了之后,司马懿却没有大举攻伐蜀国?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后期,诸葛亮跟司马懿的较量一直被后人所称道。他们两个不分伯仲,谋略和计策都不相上下,司马懿是三国之中唯一能跟诸葛亮对抗的谋士。但是有一点叫人奇怪的时候,为什么司马懿在诸葛亮死了之后,却没有大举攻伐蜀国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我们先看诸葛亮死了之后蜀国发生了什。当诸葛亮死

  •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唐朝人尚武?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在很多诗词中大家也能看出来唐朝十分好武,而且就算是女子也不逞多让,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女性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虽然是女儿柔弱之身但是还是可以习武的,所以唐朝的女子还是很多都有英姿飒爽的感觉。比现在的那些流量男明星要强多了。而且唐朝那些人也喜欢看人舞剑,因此我们也能够发现唐朝实在尚武尚得很明显。而且

  • 晁盖跟吴用远非泛泛之交,为何后来两人却分道扬镳了?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吴用背叛晁盖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一、在东溪村时期,晁盖与吴用是无话不谈的好兄弟。在劫生辰纲之前,晁盖是东溪村保正,吴用是东溪村的教书先生。作为东溪村保正的晁盖是郓城县数一数二的富户,可谓家道殷实。吴用虽学富五车、知识渊博,但他只是一村中学

  • 韩信打赢了很多经典战役,为何说他的成功必须依靠刘邦?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楚汉争霸战争中有三大战役:一是以背水战为代表的赵代战役;二是以潍水战为代表的齐楚战役;三是以垓下战为代表的最后一战。这三大都是由韩信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