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抗日战争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

抗日战争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1413 更新时间:2024/1/2 3:06:10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正义战争。

70年前以中国人民的胜利结束的抗日战争,从参与程度、组织动员和能动性的发扬来看,是名副其实的人民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人民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老照片

全民族广泛参与的人民战争

回眸屈辱和悲壮的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间,中国人民进行的一次次反侵略战争,没有一次不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抗日战争与历次反侵略战争的最大区别在于,它首次实现了全民族的广泛参与,形成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创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很快霸占中国东北,并不断华北渗透,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面对寇深祸亟、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要想战胜日本侵略者,非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不可。以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为目标,担负反帝反封建历史重任的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1936年12月,中国共产党本着“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民族大义,以博大的胸襟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其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七七事变,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及时通电全国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召唤下,抗日战争成为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民终于团结起来,中国人民的力量终于凝聚起来,实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举国奋起。在伟大的民族抗战中,无数群众投身抗战,支持抗战,由涓涓细流汇聚成势不可挡的救国洪流,最终赢得了近代以来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老百姓参与中国抗日战争

“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的战争

抗日战争中展现出的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不是天然形成的,它是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动员,使潜在的力量转化为现实的力量。泽东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民众如没有组织,是不能表现其抗日力量的。”“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在抗日战争中,作为中国两大政治力量的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抗日,都为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抗日作了宣传动员工作。蒋介石一度宣称“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但面对已经出现的日军侵略,国民党却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不敢放手发动群众,不肯放弃反共政策。特别是到抗战后期,国民党不断强化独裁统治,军队溃败不已,逐渐失去民心。

动员人民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积多年革命斗争形成的成功经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张“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号召“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反对用单纯军事的观点去看待抗日战争,高度重视动员、组织和武装人民群众。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必须把这个目的告诉一切军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党组织团结一切进步力量,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动员和组织军民,还需要宣传达到战争政治目的的步骤和政策。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就使战争的政治目的具体化,使人民群众具体知道怎么去达到战争目的,它与自己的切身利害有什么关系,以及自己应该怎么去做。

为配合抗战路线的实行,中国共产党作了一系列的政策上的调整,例如,土地政策由没收地主的土地改为减租减息,根据地推行“三三制”政权模式,吸收那些主张抗日而又不反共的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代表和国民党员参加。其他关于经济税收、劳动工资、锄奸、人民权利、化教育等方面的政策,也都根据统一战线的原则,做了必要和适当的改变。

要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达到最后胜利,必须使军民高度一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军队,挺进敌后,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实行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游击队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相结合,在广阔的敌后战场,到处燃起人民战争的熊熊烈火。通过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解决了战争需要和民众生活的兼顾问题,密切了军队与人民的鱼水关系。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到全国抗战结束时,人民军队发展到132万人,民兵达到268万余人,并建立起陕甘宁、晋察冀等19块抗日根据地。历史证明,只有动员起全国人民,才能真正筑成战胜敌人的“血肉长城”。

发扬“自觉的能动性”的战争

人民战争的威力在于组织动员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到战争中来,但仅此也还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还要有一个符合国情的战争指导以及在这一指导下发挥主体最大能动性来采取符合实际的正确行动。毛泽东撰写的《论持久战》,勾勒出持久抗战发展演变的三大阶段,化解了抗战问题上“亡国论”或“速胜论”的茫然和困惑,为抗战找到了一条扬长避短、持久胜敌的正确道路。

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一定的客观条件限度之内和物质基础之上,谁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自觉能动作用,谁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为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极大的机会。亿万中国人民自觉地为正义而战,他们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惊人的胆略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适合自己特点的、独有的各种巧妙战法,忍受和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在抗日战争的舞台上,中国人民上演了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他们大摆地雷阵,把侵略者炸得人仰马翻、心惊胆战。他们依靠创造的地道战,把户与户相连、村与村相通,筑成一道道坚固的地下长城,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还有麻雀战、破击战、伏击战等等,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寝食难安。他们在山岗、在平原、在江河湖海、在交通线上,到处摆下歼灭敌人的战场。

尽管日本侵略者想尽各种办法来对付,疯狂地“扫荡”,实行“三光政策”、“铁壁合围”,推行“梳篦战术”、“强化治安”等等,然而在中国抗日军民面前,气焰嚣张的敌人一次次碰得头破血流,豕突狼奔。狂妄的侵略者不得不放弃速战速决的战略进攻,而陷入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能自拔。

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证明,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法宝。邓小平曾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战争,敌人就是现在来,我们以现有的武器也可以打,最后也可以打胜。”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不论形势如何发展,人民战争这个法宝永远不能丢。这是历史的迪,中国人民应当永志不忘。

标签: 抗日战争

更多文章

  •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成书司马光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呈《历年图》五卷,治平三年(1066年),又呈《通志》八卷,作品涵盖周、秦二朝,当时的皇帝宋英宗看了很满意,于是下令在崇文院内设置书局,将颖邸旧书2400卷,赏赐给司马光参考,并供

  • 北宋六大书院分别是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书院

    北宋六大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同时也存在争议,也有北宋八大书院之说,现已无从考证。其中白鹿洞书院书院的学规,由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所作,反映出了做人在做学问之前的教育思想,其中很多话很有用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宋朝六大书院概述中国古

  • 诸葛亮麾下都有哪些弟子?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第一大谋士。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诸葛亮死后,蜀汉还有29年的命运,这二十九年之中,前十二年,总统国事的是蒋琬;中七年是费祎;后十年是姜维。《三国志·蜀书·卷十四》把蒋琬、费祎、姜维合为一传,蒋琬、

  • 古代结婚的彩礼到底是什么样的 三媒六聘指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媒六聘

    相信大家对三媒六聘这个词并不陌生,平时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个词,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三媒六聘具体是指的什么却并不了解,那么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人成亲前的三媒六聘具体是指什么呢?古人结婚的时候彩礼有两种含义,聘礼跟聘金两种,这种婚俗是从西周的时候开始的,在不同的朝代内,它有不同的特点

  • 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的区别比较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七国之乱

    在皇帝的“威胁”小本子中,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们排名是最高的,因为他们和自己一样都有继承权,如果自己实力不够,那就很难保住皇位。作为一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和晋武帝司马炎都希望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当汉文帝和晋惠帝显露出难以驾驭宗亲的疲态时,这些亲人便立马反目,

  • 古代的中原是什么地方 中原范围包括哪些地方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原

    “中原”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最初的“中原”一词本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后来人们从自然和人文的角度又给予了“中原”新的内涵。历史上“中原&rdquo

  • "临朝称制"是谁开创的?和垂帘听政有区别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临朝称制"

    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从秦始皇开始皇帝的命令专称"制"、布告公文称"诰";后妃掌权之后其命令自然也要上升到皇帝的级别,于是就叫"称制"。临朝称制由中国西汉时期的吕后所开辟,可人们一般比较熟悉的女主统治方式应该是清朝末年慈禧的垂帘听政,二者在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古代中国

  • 盘点三国历史上的六大美女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美女

    说起三国美女,可能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貂蝉了,毕竟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可貂蝉毕竟是《三国演义》中杜撰的人物,真实历史上并无此人记载,我们今天就避而不谈了。同理,说起三国中最惨的女人,读过《三国演义》的,可能会想起来,其中有一个名叫刘安的少年猎户,刘备被吕布打败之后,曾投宿于刘安家中。一日,到一

  • 古代打尖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打尖

    在古代,为了方便各地联系,亦有所谓的官话。到了现代社会,普通话成了全国的通用话语,即使是未曾读书识字长辈们,也能随口说出几句来。在普通话普及的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天南地北的人不再如同古代一般老死不相往来,故而使得各地区仍残存的方言能够为人所熟知。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可以感

  • 《唐会要》作者是谁?《唐会要》内容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会要

    《唐会要》,宋代王溥撰,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会要。《唐会要》乃续苏冕《唐九朝会要》与崔铉、杨绍复等撰《续会要》而作,专门记录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政制沿革,自“帝号”始,以“四夷”终,共分514事目;细琐史事不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