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哪个城市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哪个城市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791 更新时间:2024/1/16 9:59:02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风俗画,是他仅存的传世精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

《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的汴京城。

汴京城在历史上是七朝都城,最早是战国的魏惠王在此建立魏国国都大梁,后来在战乱中被摧毁了。隋代称汴州,隋炀帝在此开凿了通济渠,由泗水经汴州流入淮河,成为中原地区的水路交通枢纽。唐代又在此设节度使,在 784 年,唐德宗在此设置军队十万,成为北方的军事重镇,也成为大唐的东屏。更重要的是,由于通济渠作为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满足了开封城的军需和商贸需求,使得这里成为中原和洛阳并适的大商贸中心。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建立了后梁,在这里定都,将汴州设为开封府,以后的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均在此建都。

开封城作为大都城,它发生的最关键变化是什么呢?是在北宋初期,开始有了夜市。在此之前,开封城的街坊都是和唐代一样实行宵禁。街上是没有商店的,商店在固定的地方,而且很少,到了天黑就必须关门。晚上还有军队巡逻,如果谁晚上在街上行走,就会遭到盘查。如果盘查不如意,就会被逮捕。气氛是相当紧张的,这种情形很不利于商业发展。到了北宋初期,由于这里是一个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货物在这里集散,白天做不完的生意就会拉个晚,先到六点、到七点、八点,最后到了半夜。政府觉得这样可以增加税收,商人们也觉得多干点可以多挣点钱,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夜市。

夜市的出现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革命。夜市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包括文化、娱乐业。在当时的开封,有很多说书的场子和勾栏瓦子,在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表演,有演杂剧的、有说书的、有唱戏的,等等。只要你有钱、有时间,在那里可以看到通宵达旦,一直看到早晨出来吃早点。这样繁荣的景象在开封历史上达到了高峰。

张择端就是生活在这个时期,他亲眼目睹了北宋商贸达到鼎盛时期的繁盛,同时,也亲眼目睹了在繁盛当中冒出的种种社会危机。

国际大都市:开封府

这个时候的开封规模有多大?当时它是世界最大的城市,新旧城共有 8 厢、120 坊,人口达 10 万户,驻防的军队有 137 万人。这个时候的开封,已经成为「坊市合一」的开放性国际大都市了。「坊市合一」指的是街与街之间的间隔里将过去的栅栏去掉、墙打通,摆上商品变成店铺做买卖了。这个时候,北宋的年税收最高达到 1.6 亿贯,我算了一下,合人民币相当于现在的 2080 亿元,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了,没有哪个国家能超过当时开封城的 GDP。

成规模的各样店铺

当时开封城里都做什么生意,老百姓都有什么消费呢?当时的商业活动已经形成了定点化、行业化和规模化,成规模的有医药、器皿、茶室、酒店、票行、牙行、典当、赌局、占卜、车行、运输等行业,这些行业就为张择端画风俗画打开了一扇扇活生生的社会窗口。我们在画中会看到各式各样的行人,有文武官员、士子、兵卒、牙人(就是中间商)、饭夫、船工、工匠、车夫、力夫、村夫、流民、丐童,还有算命的等各色人等,不下几十种。这些人向艺术家们展露了城市生活的各种表情。张择端最关注的是其中哪一类人的表情呢?我们在后面再说。

水到渠成的《清明上河图》

我们都认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艺术水平相当高超的杰作,它是由许多画家在前面做了种种艺术铺垫,到了张择端这里变成了一个高潮。 例如,我们看到画中的场面非常大,人物有 810 多人。这是借鉴了宗教绘画的方法。当时在开封城的大相国寺和玉清昭应宫,里面都画有大量的佛教壁画和道教壁画,这其中的人物场景是很大的。所以风俗化地表现社会场景的能力,张择端其实是借鉴了宗教画里的大场景。如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就是一个大场景中的一个片段。场景大了,尺幅并没有变大,《清明上河图》的高度只有 25 厘米,长度也只有 5 米多,里面的人和物就得压缩、变小,否则没有办法画下那么大的场景。

《朝元仙仗图》卷(局部),宋,武宗元

在此之前,北宋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我称之为「微画技艺」的绘画。就是在很小幅的画面上,能够画很多的动物或人物。比如北宋的宫廷画家马奔,擅长画百雁、百猿、百马、百牛、百羊、百鹿等画。在不太大的画面上能画上百只同类的动物,这些动物的描绘不是简单的罗列,而必须要有组合、有铺垫、有高潮、有收尾,甚至还有一些情节。在《清明上河图》之前,很多画家都做了成功的努力,为张择端能够展现这么宏大的场景,铺垫下了雄厚的艺术基础。

北宋画家李公麟,算是张择端的前辈,他的《临韦偃牧放图》就是一副大场景的绘画,画面上有马匹 1286 匹,人物 143 人。这么大的场景,却并不是靠把人物和马画的很大去完成的,恰恰相反,人和马都控制在一寸、半寸之间,关键之处在于对整个画面的气势和构图的把握。比如人物的进场,人、马到了高潮,然后人、马的聚散和离合等等,形成了一个个非常鲜明的动势。在当时,这已经是作为检验画家艺术能力的一个基本标准,只要有一定绘画水平的画家,都能够在不太大的尺幅里面表现一个相当宏伟的景观。

何时画《清明上河图》?

那么,《清明上河图》到底是画在北宋的什么时期?

首先,我们要查验一下画当中人物的衣冠服饰。女士的衣冠服饰是变化最快的,我们看到画当中有不到十位妇女,她们穿的衣服都是宽松式的短褙子(当时叫褙子,我们现在叫外套)。根据南宋遗民徐大焯的《烬余录》记载,这样的衣服是在崇宁、大观年间出现的。最先穿这样衣服的人是来自于演艺界的杂剧演员,然后渐渐社会上的民间百姓也都穿这样的衣服。这种衣服有个特点,比较短、宽松,干起活来比较方便,所以在当时的女性中就流行开来。到了绍兴年间,这样的衣服已经不太流行了,人们都爱穿那种紧身的外套了。

南宋女性衣冠服饰:《瑶台步月图》页

《女孝经图》卷

还有一处,我们看到画面中有两个人在推着车,一辆在大道上、一辆在胡同里,车上面盖着一块大苫布,大苫布上面写着草书大字。很显然,它本来不是苫布,而是大屏风,是粘在屏风上面的书法作品。这么好的书法作品给扯下来当苫布了,一定是写这个字的人,很可能是一波人,出事了。会是什么人呢? 这就要跟北宋朝廷里的新旧党争结合起来。北宋只有在崇宁年间初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旧党人如苏轼、黄庭坚被宋徽宗废黜,不但废黜了,还要把他们印的书、写的墨迹统统都销毁。那么画当中出现的这个情景,正是反映这个事件中的一个片断,记录了当时发生的真实事件。

新旧党争中被废黜的文人书迹

我们还看到画当中有使用的「大铜钱」的,这个大铜钱是在什么时候使用的呢?也是在北宋崇宁年间初期,当时出现了通货膨胀,蔡京不得不铸造大钱,想来抵抗通货膨胀。当然后来遭到了老百姓的反对。

再往下看,上面还有标出羊肉的价格:「每斤六十足」,60 足就是 60 个铜钱。这是活羊的价格,每斤是 60 文钱。这样的价格在北宋的羊肉价格历史上应该是什么时期?恰恰也是在崇宁年间初期。

这就是说,我们在画当中看到了多处事件和物件,都和北宋崇宁初年有关。那么这张画很可能就是画在北宋崇宁年间的初中期,差不多 1105 年左右。

张择端的谏言

在这之前,我想张择端已经进入了翰林图画院了。宋徽宗在 1101 年登基,那年是建中靖国元年。徽宗登基后不久,就向全国发布一个诏令,说他年纪很轻,初为人君,在料理国政方面缺乏经验,有很多事情看不到也听不到,在执政当中会有许多问题出现,他希望各地臣民能对他的施政提出批评意见,说得对的他给予奖励,说错的他不追究。这是他继承了北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一个传统,就是要时不时地征求臣民对朝廷施政的意见。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时在演艺界、文学界,包括绘画界,都发出了大相一致的声音。比如演艺界就对蔡京造大钱提出了异议,他们在街头演出了一个杂剧,叫《当十钱》。后来这个剧演得很火,宋徽宗听说了,就把剧组请到宫里来演,看看有什么可笑的。这个剧组就到宫里来,如实地把这个戏演了一遍。这个戏的内容是讽刺朝廷滥发铜钱、特别是造大钱的事情,使得社会出现了凋敝。剧情是:一个卖豆浆的老者天一亮挑着豆浆担在街上就卖豆浆,一个年轻的上班族急匆匆地赶来要喝一碗豆浆。老者给他盛了一碗,年轻人喝完了,掏出一枚大铜钱付钱。大铜钱在当时的比价是 1:10,等于是普通铜钱的 10 倍。卖豆浆的老头说:「我刚开张,没法找你,这样吧,您再喝 9 碗。」年轻人想没得钱找,那就喝吧,一口气连喝了五碗,肚子快鼓爆了。他就对卖豆浆的老头说,「我实在喝不下了,幸亏蔡相爷他造的是当十钱,如果他要造当百钱的话,我就要非得喝 99 碗了。」

市场上使用的崇宁年间铸造的大钱(当十钱)

演到这里,宫里全场哄堂大笑。只有两个人没笑我想你们能猜出来是哪两个人没笑了。宋徽宗瞪着眼看着蔡京:「瞧你干的这个事,怎么弄的?」蔡京赶紧应允,把大钱给撤了。这是当时很流行的一个讽刺剧,还有很多人批评宋徽宗大肆在南方购买花石纲,又千里迢迢地运到开封来,劳民伤财,以此写诗来向徽宗谏言。

类似这样的事情是比较多的。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就产生了他的想法。我们在前面说过了,他出身于一个儒家思想很浓厚的家庭,自然就会有积极入仕、关注朝政、关注民生的思想,他在《清明上河图》里就充分表达了他的这种思想。

标签: 清明上河图

更多文章

  • 《营造法式》是谁编制的 营造法式作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营造法式,编制,营造,法式,作者,营造法式,宋崇宁,崇宁,二

    《营造法式》是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诫,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简介北宋建国以后百余年间,大兴土木,宫殿、衙署、庙宇、园囿的建造此起彼伏,造型豪华精美,负责工程的大小官吏贪污成风,致使国库无法应付浩大的开支。因而

  • 抗日战争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正义战争。70年前以中国人民的胜利结束的抗日战争,从参与程度、组织动员和能动性的发扬来看,是名副其实的人民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抗

  •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成书司马光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呈《历年图》五卷,治平三年(1066年),又呈《通志》八卷,作品涵盖周、秦二朝,当时的皇帝宋英宗看了很满意,于是下令在崇文院内设置书局,将颖邸旧书2400卷,赏赐给司马光参考,并供

  • 北宋六大书院分别是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书院

    北宋六大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同时也存在争议,也有北宋八大书院之说,现已无从考证。其中白鹿洞书院书院的学规,由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所作,反映出了做人在做学问之前的教育思想,其中很多话很有用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宋朝六大书院概述中国古

  • 诸葛亮麾下都有哪些弟子?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第一大谋士。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诸葛亮死后,蜀汉还有29年的命运,这二十九年之中,前十二年,总统国事的是蒋琬;中七年是费祎;后十年是姜维。《三国志·蜀书·卷十四》把蒋琬、费祎、姜维合为一传,蒋琬、

  • 古代结婚的彩礼到底是什么样的 三媒六聘指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媒六聘

    相信大家对三媒六聘这个词并不陌生,平时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个词,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三媒六聘具体是指的什么却并不了解,那么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人成亲前的三媒六聘具体是指什么呢?古人结婚的时候彩礼有两种含义,聘礼跟聘金两种,这种婚俗是从西周的时候开始的,在不同的朝代内,它有不同的特点

  • 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的区别比较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七国之乱

    在皇帝的“威胁”小本子中,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们排名是最高的,因为他们和自己一样都有继承权,如果自己实力不够,那就很难保住皇位。作为一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和晋武帝司马炎都希望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当汉文帝和晋惠帝显露出难以驾驭宗亲的疲态时,这些亲人便立马反目,

  • 古代的中原是什么地方 中原范围包括哪些地方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原

    “中原”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最初的“中原”一词本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后来人们从自然和人文的角度又给予了“中原”新的内涵。历史上“中原&rdquo

  • "临朝称制"是谁开创的?和垂帘听政有区别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临朝称制"

    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从秦始皇开始皇帝的命令专称"制"、布告公文称"诰";后妃掌权之后其命令自然也要上升到皇帝的级别,于是就叫"称制"。临朝称制由中国西汉时期的吕后所开辟,可人们一般比较熟悉的女主统治方式应该是清朝末年慈禧的垂帘听政,二者在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古代中国

  • 盘点三国历史上的六大美女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美女

    说起三国美女,可能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貂蝉了,毕竟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可貂蝉毕竟是《三国演义》中杜撰的人物,真实历史上并无此人记载,我们今天就避而不谈了。同理,说起三国中最惨的女人,读过《三国演义》的,可能会想起来,其中有一个名叫刘安的少年猎户,刘备被吕布打败之后,曾投宿于刘安家中。一日,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