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三武一宗灭佛指的是哪几位皇帝

三武一宗灭佛指的是哪几位皇帝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60 更新时间:2024/1/16 18:00:22

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李炎灭佛是佛教与封建国家发生经济上的矛盾冲突、佛教与道教争夺宗教上的地位的斗争的结果。

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李炎崇信道教,深恶佛教,会昌年间又因讨伐泽潞,财政急需,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会昌五年(845年)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五月,又命令长安、洛阳左右街各留二寺,每寺僧各三十人。

天下诸郡各留一寺,寺分三等,上寺二十人,中寺十人,下寺五人。八月,令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括天下寺四千六百余所,兰若(私立的僧居)四万所。拆下来的寺院材料用来修缮政府廨驿,金银佛像上交国库,铁像用来铸造农器,铜像及钟、磬用来铸钱。没收寺产良田数千万顷(此数过大,疑“顷”为“亩”之讹),奴婢十五万人。僧尼迫令还俗者共二十六万零五百人,释放供寺院役使的良人五十万以上。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

在灭佛同时,大秦景教穆护、祆教僧皆令还俗,寺亦撤毁。但当时地方藩镇割据,中央命令因而不能完全贯彻,如河北三镇就没有执行;有的地方执行命令不力。这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总爆发,佛教遭到的打击是严重的,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李炎死后,宣宗李忱杖杀道士赵归真等人,复兴佛教。

三武一宗之厄

“三武一宗”,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在中国历史上,这几位皇帝曾经发动过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佛教是外来宗教,佛教的发展,给寺庙和僧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加上佛教寺庙往往享有免税、田地、女婢等特权,这造成了社会财富向佛寺的极大集中,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唐朝会昌灭佛时就说“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另外,僧侣不事生产不服劳役,还拥有大量仆役,在人力资源匮乏的古代,这一现象对社会经济和军事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

寺院经济力量的过分发展,终于引起了世俗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而僧侣不守戒律霸占田产鱼肉百姓的行为更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种种交织在一起的矛盾激烈时,导致统治阶级通过政治手段加以解决。中国佛教史上所谓“三武一宗”之难,也就是这种矛盾斗争激化的结果。

所谓“三武一宗”四次“法难”,原因很复杂,且各不相同。要把它们都归结为宗教排他性的体现,更是十分荒谬、无知而浅俗的无稽之谈。三武之厄中,也可以说含有宗教之争,但它们直接起因是皇权与宗教之争,尤其是会昌法难,“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更是相当激烈而明确的。在前两“武”之法难中,确实与儒学有涉,但这种关涉主要表现为政治,而不是宗教。五胡乱华之后,胡人内迁中原,鉴于当时汉人将鲜卑族视为“胡”或“戎”,而魏太武帝欲一统天下,所以要推崇汉人的儒学和道教来标榜自己。他称佛教为“胡神”、“胡经”,以明自己非“胡”。

其灭佛诏令中说由于“鬼道炽盛”,致使“政教不行,礼义大坏”;“王法废而不行”,而他自己“欲除伪定真,复羲农之治”。约四十年以后,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是太武帝政策延续的必然结果。

北周武帝的排佛与北魏太武的灭佛有相似之处。从历史看,周武帝也表示自己不在五胡之列,故无心敬佛。为了表现与汉文化的认同,他不但崇儒,本来也是偏袒道教的。但在建德三年(574)五月他所召集的佛道辩论会上,经道安、甄蛮、智炫等人的揭发,使周武帝认识到道教的教义虚妄和迷信方术,所以连道教一并罢黜。但他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态度,没有杀人;对高僧量才任用,委以官职;鼓励继续探讨佛、道的哲理,这些皆表明对汉文化和儒学认识的深刻。

唐武宗灭佛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在其次是道、佛之争,是一次典型的皇权与宗教斗争,但与儒家无关。

而五代周世宗灭佛则主要是经济原因促成的。周世宗即位后,继承后周建立者郭威的改革政策,在劫后余灰、民生凋弊的情况下,欲一统天下,采取了均定赋税,发展生产等措施增加财政收入。是时中国乏钱,他想到毁铜像铸钱的方法。周世宗谈到其灭佛的理由时说:“吾闻佛说以身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有所惜哉。”既然佛可以舍身救人急难,为什么不舍铜像救天下呢?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强词夺理,但可以看出其主要原因在经济,而不是其他。

所谓三武一宗之法难,背景非常复杂,情况也不一致。魏太武与周武帝灭佛仅限于北方,南方佛法依然大炽。周世宗时也未统一天下,势力有所不及。但无论什么情况,要把它们说成是作为一种宗教的儒教的排他性的表现,纯属凿空之论,无根游谈。

经历这些大规模的灭法运动,南传佛教、西传佛教受到严重打击,汉传(北传)佛教八宗仅剩净土宗和禅宗还保有较大的影响力。禅宗佛教因其特殊的教规(自耕自食),在这些运动中损失最小。

标签: 灭佛

更多文章

  • 廷尉是什么官职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廷尉

    廷尉,古代官职名,西汉时也称大理。战国时期秦国始置,秦朝、西汉沿置。列位九卿,为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汇总全国断狱数,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属官有正和左、右二监。汉宣帝时初置左右平。王莽改廷尉曰作士。东汉时复名廷尉,仍掌审判。凡郡国谳疑罪,皆处当以报。属官有正和左监各一人。又有左平一人,

  • 客卿是什么职位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客卿

    客卿,古代官名,是春秋战国时授予非本国人而在本国当高级官员的人。秦有客卿之官(爵为左庶长)。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后亦泛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历史来源秦有客卿之官。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爵为左庶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后亦泛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

  • 左庶长是什么官职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左庶长

    左庶长,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级左庶长是秦国沿用了几百年的官名,是最有实权的大臣职务。秦国尚左,在两个庶长中,左庶长为首,右庶长次之。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有四种庶长: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四种庶长都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右庶长为王族大臣领

  • 流落到东吴最后又回到蜀汉的大臣分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蜀汉

    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接下来历史小编为您讲解三国(220年-280年),是古代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公元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

  • 三国时期担任“武卫将军”官职的都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武卫将军

    武卫将军 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在三国时期,除了曹魏,东吴也设立了武卫将军一职,职责和曹魏基本一致,都负责皇帝和都城的护卫工作。那么,问题来了,三国有七位“武卫将军”:许褚上榜,另外六位分别是

  • 三国脾气最大的五位大将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

    许多人对于摇头晃脑的谋士往往兴趣缺缺,反而更喜欢一言不合就大战几百回合的武将。在三国中,有名的武将更是数不胜数,但是能让人信服的武将却不多,毕竟一言不合就打将起来谁会甘于人后。但是说起关羽往往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千里走单骑护送嫂嫂找刘备的义气扬名四海,武力更是没得说。但是就是这么一位忠义两全的大

  • 莆田少林寺和泉州少林寺哪个正宗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少林寺

    少林寺是汉传佛教禅宗的祖庭,隋末唐初时期,禅宗在汉佛教,禅宗逐渐在汉传佛教内部取得了决定性的地位,于是少林寺的宗教地位得以完全确立。当年李世民与王世充、窦建德苦战多年,少林寺派出十三名棍僧,帮助唐军拿下了一座久攻不下的坚固城池,为统一天下做出了贡献。十三棍僧的武功不是重点,而是少林寺的宗教影响力。这

  • 三国时期都有哪些人担任“镇北将军”这个官职?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镇北将军

    镇北将军,古代重要军事职官名称,为镇北将军、镇南将军、镇东将军、镇西将军所组成的四镇将军之一。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设置。镇东将军,东汉末年,曹操曾担任过; 镇南将军,东汉末年刘表曾担任,镇西将军,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韩遂曾任之;镇北将军,刘靖与许允均曾担任。四镇将

  • 历史上杨家将的后代都有哪些人?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杨家将

    作为中国著名的英雄世家,杨家将后代去哪了呢?鲜为人知的是,其中一支竟然割据地方600年,沦为地方军阀,并且还历经宋元明三朝,明朝晚期因为叛乱而才被消灭。与《杨家府演义》、《杨家将传》等演义小说不同的是,正史上的杨家将主要是祖孙三人:杨继业、杨延昭、杨文广。五代之时,沙陀族建立的北汉朝廷,有一个叫杨

  • 三国时期担任“平北将军”官职的都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平北将军

    平北将军官名,与平西、平南、平东将军合称四平将军,东汉献帝建安初置,曹操曾以此职授张燕。权任颇重,多兼领镇守地区的刺史,统管军政事务。接下来历史小编为您讲解四平将军介于四安将军和杂号将军之间,是一个地位不是太高的武将官职。对于本文所要说的平北将军,在汉末三国时期就有多人担任这一官职。那么,问题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