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通商银行是谁创立的 中国通商银行还在吗

中国通商银行是谁创立的 中国通商银行还在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055 更新时间:2024/1/16 10:46:19

中国通商银行,又简称通商银行。

简介

系督办全国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奏准清廷后,于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在上海成立。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也是上海最早开设的华资银行。

发展简史

中国通商银行发行的股票

中国通商银行创办于1897年,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商办银行。宁波商人叶澄衷严信厚朱葆三等是该行的创办人与大股东。通商银行名为商办,实系奉旨设立的官商性质,规定“权归总董,利归股商”,其实大权均由盛宣怀一人独揽。通商银行创立时,招商股500万两,先收半数250万两,并商借度支部库银100万两,议分5年摊还,至光绪二十八年如约还清,纯留商股。股份中,盛宣怀任督办的招商局和电报局分别投资80万两和20万两,占实收资本的2/5;盛宣怀名下包括他本人和代其他大官僚如李鸿章等的投资达70余万两;北洋大臣王文韶投资5万两;通商总董中张振勋和严信厚投资10万两和5万两。以上几笔已达200万两,约占当时实收资本的80%。其余真正属于各地纯粹商人投资的股份为数极少。此时,中国无银行法令及成规可援,故一切组织管理及营业规则,皆参照外商银行成例办理。设总董张振勋(弼士)、严信厚(筱舫)、朱宝珊(葆三)、刘学询(慎初)、叶成忠(澄衷)、杨文骏(彝卿)、严潆(芝眉)、陈猷(辉庭)、杨廷杲(子萱)、施则敬(子英)共10人,以严潆为驻行办事总董。由盛宣怀督同各总董议订章程22条,奏明权归总董,利归股商,用人办事,以汇丰为准,商款商办,官但保护,而不管事。并借重外才,征用客卿,聘任英人美德伦为洋大班,沪上钱业领袖陈笙郊为华大班,藉以融通中外金融。

成立之初

通商银行成立之初,国家即授予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的特权,以为民用,使为整理币制之枢纽,至此国中始见本国纸币与外商银行之纸币分庭抗礼,金融大权,不复为外商银行所把持。除发钞外,该行并代收库银,全国各大行省,均先后设立分行,重要者计有北京、天津、保定、烟台、汉口、重庆、长沙、广州、汕头、香港、福州、九江、常德、镇江、扬州、苏州、宁波等处,业务极一时之盛。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京行首遭焚毁,天津分行亦随之收束,业务渐告不振。到光绪三十一年只剩下北京、汉口两个分行和烟台一个支行了。

民国初

民国肇兴,该行成为纯粹的商业银行。时华大班陈笙郊、谢纶辉两人已相继去世,因谢纶辉之子谢光甫接任第三任华经理,亦改称为总经理。傅宗耀遂采取投靠军阀,拉拢股东,逐渐架空谢光甫,成为了第四任经理。傅宗耀(筱庵)继任其职;惟洋员的权限,自民国元年(1912年)以后的10年中,已逐渐收回。傅掌权后,继续献媚投靠北洋军阀,以大量资金支持北洋政府。民国16年3月,北伐军到达上海,傅筱庵被通缉,逃往大连。后经洽卿等人的疏通,国民政府撤销对他的通缉,回到上海,仍任通商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傅筱庵从大连回来后,通过财政部次长徐堪的关系,获得加发新钞的权利。民国23年发行额达到2900多万元,而现金准备加上保证准备不过900多万元,严重不足。次年夏,上海发生挤兑风潮,金融紧迫,该行准备空虚,应付为难,傅筱庵乞求徐堪帮助,结果正好落入圈套,国民政府当局随即授意杜月笙出面维持,同意由中央、中国、交通3家银行各拨款100万元解决通商危机。当中央银行100万元款项拨到后,一场风潮终于平息。6月7日上午通商银行召开董事会,互推杜月笙为董事长,傅筱庵改任常务董事。是年冬,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所有发行事宜,即遵令移交中央银行办理。民国25年春,该行正式改组为“官商合办”银行,资本额增为400万元,原有私股350万元按15%折合成52.5万元,另由国民政府以复兴公债抵充,加入官股347.5万元。此后,中国通商银行即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所控制,与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中国国货银行合称为“小四行”。

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该行为应付非常起见,特设上海分行,将原有总行机构自上海外滩迁至前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办公,以谋相机内迁。原有东南各行处业务,均遭停顿,先后撤退来沪,成立撤退联合办事处。民国27年4月与四明、中汇两银行在香港设立联合通讯处,把一部分资金转移到香港。民国30年9月,杜月笙派骆清华到重庆筹设分行。民国32年6月改渝行为总行,并先后在兰州、西安、洛阳、宝鸡、成都、自流井、衡阳、桂林等地设立分支机构,业务重心转移到大后方。与此同时,通商银行在上海的机构和业务,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即由汪伪政府接管,另派张文焕为董事长、李思浩为董事,受伪中央储备银行的控制。

抗战胜利后

抗日战争胜利后,杜月笙、骆清华赶回上海,积极筹划收复区各行处的接收清理事宜,同时将上海分行及所属沪区各支行先予复业。1946年春总行由重庆迁回上海,并次第恢复了京、甬、杭、锡等分支行。但是,在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经济濒临崩溃之际,银行正常业务难以开展,而杜月笙、骆清华等更想方设法抽逃资金,因此,到上海解放前夕,通商银行除一些房地产以外,只剩下一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

标签: 中国通商银行创立在吗中国通商银行简称简介

更多文章

  • 中外纪闻和万国公报创办时间 中外纪闻是谁创办的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外,纪闻,万国,公报,创办,时间,中外,纪闻,清末,维新派

    中外纪闻是清末维新派主办的一份报刊,康有为主办的《万国公报》是其前身。历史刊物由康有为和其弟子麦孟华负责编辑。报纸每隔一天出版一期,委托京报房用雕板印刷,主要对象是在京的政府官员,发行方式是随《京报》免费赠送。《万国公报》主要围绕“公车上书”的主旨进行宣传,其内容分为上谕、

  • 汉阳兵工厂是谁创办的 汉阳兵工厂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兵工厂

    汉阳兵工厂,晚清时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到湖北后主持创办的军工制造企业,原名湖北枪炮厂,1892年动工,1894年建成。简介据当年在新军第八镇(师)21标一个士兵的回忆,当年第八镇的步枪全部是汉阳兵工厂出产。因此,1911年10月10日晚上,武昌新军所开的第一枪,用的应该就是汉阳造,由此打响了

  • 蔡文姬是什么出身?蔡文姬一生有过几任丈夫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蔡文姬

    蔡琰,字文姬,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杞县)人,汉末三国才女,文学家蔡邕之女。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后回家。东汉末中原大乱诸侯割据,原本归降汉朝的南匈奴趁机叛乱,蔡文姬为匈奴左贤王所掳,生育两个孩子。曹操统一北方后,花费重金赎回,嫁给董祀。名士之女,第一任丈夫早亡蔡文姬和

  • 资政新篇作者是谁?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 洪仁玕撰,1859(咸丰九年)刊行。洪仁玕1859年4月被封为干王,总理全国政事。概述《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没有

  •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哪四大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及其作者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谴责小说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200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宝嘉、吴沃尧等。简介《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以及曾朴的《孽海花》。《官场现形记》思想内容《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最

  • 清朝后期咸丰帝遗命的顾命八大臣的结局 顾命八大臣是忠臣吗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顾命

    顾命八大臣(又名:赞襄政务王大臣)是清代职官名,即辅助年幼皇帝执政的王公大臣,是辅政大臣的另一种名义。成员职位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额驸景寿军机大臣、兵部尚书穆荫吏部左侍郎匡源礼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少卿焦祐瀛成员信息载垣载垣(1816年10月16日-1861年11月8日),怡亲

  •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到底怎么解释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有卧龙之称,是三国时期最顶尖的谋士之一,大多数人对他都不陌生,而且每次提起他,都会忍不住用上“神机妙算”、“算无遗策”等形容词,仿佛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个无所不能的存在。但是我国古代却又有一句俗语,叫作“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rd

  • 《儒林外史》创作的历史社会背景介绍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现实主义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章回小说,开创了以小说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一、《儒林外史》的讽刺说之存疑《儒林外史》被称为讽刺小说,始于鲁迅先生,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给《儒林外史》冠上了“讽刺之书”之名:迨《儒林外史》出,乃秉

  • 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哪个厉害 四库全书是哪四库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年编成的丛书。此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有3500多册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我国古代典籍大多数集中庋藏于皇室官府,藏书虽富,一般人却无由得窥,而私家之藏,又多秘之珍之,

  • 乾隆帝的“十全武功”具体包括哪些功绩?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十全武功

    十全武功是指清乾隆年间,为了加强国家的统一,中央政府十次派兵平定边疆叛乱。乾隆五十七年,八十二岁的乾隆皇帝撰写了《十全记》,记述一生的“十全武功”,史称《御制十全记》。十全老人乾隆历史背景通过康熙、雍正两朝发展,清朝国力达到鼎盛。但此时国内边疆地区仍处于复杂的环境中,从明朝